蓬江区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中擦亮了“白沙故里 诗意蓬江”品牌
创新元素突出 蓬江特色鲜明
林琍和女儿在吟诵。
“农家诗屋”引起专家关注。
传承文化,共享文明。日前,蓬江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顺利通过实地验收。蓬江区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中擦亮了“白沙故里 诗意蓬江”品牌,创新元素突出,蓬江特色鲜明。
中华诗词学会联合验收考察组专家对蓬江区市场监管局的清廉诗词文化氛围、甘化社区的诗词墙、欧朗斯公司支持津亭诗社发展的诚意、李少石事迹展览馆的《少石遗诗》、陈白沙中学的诗词文化环境和活动、范罗冈小学的诗词节目表演、叱石景区的陈白沙诗文长廊,以及蓬江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汇报演出等留下美好印象。专家们对紫沙小学、北郊中心小学等学校的特色诗教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杜阮镇上巷村“农家诗屋”、雅言正音传承人林琍的努力十分赞赏,认为这些做法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值得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文/江门日报记者 吕胜根 陈倩婷
图/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紫沙小学 以诗教彰显养正文化
近年来,紫沙小学立足于“书香养正,雅润人生”的办学理念,在师生中植养诗词古韵,以诗养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以诗育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努力打造“诗香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近年来,该校师生全体参与,自己动手,大胆尝试,积极营造诗香氛围,走出了一条适合校情的诗词教育发展之路,谱写了诗教华章,彰显了特色养正校园文化。
该校在校园围墙、橱窗、走廊、通道、班级墙报等处营造出浓厚的诗词进校园氛围,其中在校园内墙布置了以“传承中华诗文化,彰显紫沙韵精华”为主题的文化墙。每个教室的窗户和墙壁都赋以诗配画。每天中午设十分钟古诗文背诵、吟咏,通过校园广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紫沙小学营造诗韵飘香的校园,打造文化特色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媒体对该校开展诗教工作也进行了多次报道。中华诗词学会专家亲临紫沙小学后,对这里的诗词文化环境也是称赞有加:“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诗教示范学校的样子。”
北郊中心小学
以诗词文化引领“和美教育”
“和美教育”是北郊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以中华诗词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来构建和美校园文化。楼道间的古诗词,以“和美”为主题的中华诗词文化,让整个校园都充满着浓郁的诗词文化气息。校园的每一处花坛、每一块石韵、每一条长廊,每一间教室都具有诗词文化特色,大处着手,小处落笔,使整个校园洋溢着浓郁的诗教氛围,让师生时刻感受“鸢飞鱼跃”的诗意人生。
在该校的书法教室,书写题材也以诗词为主。学校请来江门市知名书法家、诗人,现场教授学生书写古典诗词并予以展示。
近年来,北郊中心小学通过推进诗教工作,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让学校得到了优质内涵发展。今后,该校将建立诗教长效机制,秉承诗词与时代同行的理念,让学校诗教工作取得更突出的成效。
“农家诗屋”
以诗词文创产品推介土特产
在杜阮镇上巷村众多玻璃屋中,有一间别致的“农家诗屋”,这便是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杜阮凉瓜外婆茶展示体验馆,也是杜阮镇诗词楹联学会活动基地,当地诗词爱好者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诗屋主人余怀安、朱艳华夫妇,是乡土诗人,也是杜阮凉瓜特色农业产业从业者,朱艳华还是杜阮凉瓜外婆茶的非遗传承人。
走进屋内,四处萦绕着凉瓜外婆茶的清香,书架上摆放着《中华诗词》等书刊,以及余怀安、朱艳华夫妇的作品集《归园田居》,货架上则摆放着表现有凉瓜诗词、绘画元素的折扇、剪纸、铁画等文创产品。将诗词创作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诗词作品来描绘凉瓜、凉瓜茶、凤眼果等土特产,用诗词文创产品来推介当地土特产,为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诗词文化因素,助力乡村振兴。
林琍
以雅言正音兴中华诗教
江门市吟诵学会会长林琍和读七年级的女儿“小鱼儿”在蓬江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汇报演出中,用雅言正音文读《诗大序》,四声分明,八音铿锵,让在场观众耳目一新。作为雅言正音传承人,将雅言正音与中华诗教相结合,以雅言正音兴中华诗教,林琍一直在努力。
雅言正音在全国的传播与推广已有五年,目前在传承人序列者共17位,林琍是其中的一位。
深耕正学,传承文化。作为会长,林琍引领江门市吟诵学会致力于雅言正音的传习与传播,推广正音诵读、涵养正气的诗教理念与方法。目前,学会成员中有雅言传承人及正式学员4人。近年来他们开展主题讲座和沙龙百余场,在江门各类诗词文化活动中,多次展示雅言正音。
精一笃行,用心传播。林琍说:“未来,我们将结合‘雅言正音天地讲堂——礼乐进社区’项目,将这门精深的学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入千家万户,为中华诗教贡献一份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