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新区将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时期。图为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
1月10—13日,市“两会”胜利召开。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围绕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热议。
其中,蓬江代表团60余名人大代表在分组审议环节中,充分结合蓬江主城区优势特点,围绕城市基础建设、文旅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引进、教育医疗配套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热烈讨论,为加快推进蓬江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主城区区域影响力,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美丽蓬江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品质
做优做强滨江新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滨江新区建设,完成“十路一湖”等项目,提升主城区区域影响力。
“作为江门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未来核心城区,滨江新区既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又有着量身定制的配套政策优势。在今后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焕发滨江新区的生机和活力。”市人大代表、江门市天纬投资策划有限公司及江门市蓬江区环球教育培训中心董事长吕伟波说。
吕伟波认为,经过多年建设与打磨,天沙河碧道景观示范段、西江碧道示范段、园山湖公园、江门体育中心、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成,蓬江区紫茶群福学校、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等一批新学校投入使用,滨江新区的生态环境更优美,配套设施更完善,逐步成为江门迎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接下来的五年,滨江新区将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时期,蓬江区委、区政府要乘势而上,重点围绕“通”和“亮”来开展工作:“通”起来——进一步打通片区南北走向通道,畅通万达广场片区至滨江新区路段,为市区群众到滨江新区就业游玩提供便利;“亮”起来——擦亮滨江新区标志性名片,通过安装特色造型路灯、增加发光标识指引等方式,让会展中心、体育中心集等标志性建筑如夜明珠般“亮”起来,进而吸引更多优质商户企业进驻,吸引更多外来人口留下来。
关键词:强基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市人大代表、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专业部主任李刚看来,留住人的关键在于城市的民生保障水平。“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教育条件、教学质量等都是关键的因素。”李刚说。
市人大代表、蓬江区棠下镇中心学校校长骆昌云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教育配套设施,让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据了解,近10年来,蓬江区先后投入28亿元,对31所中小学进行新建扩建。去年,蓬江区先后新建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高中部、紫茶群福学校、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里仁小学等,新增优质学位超7800个。
对于同样重要的职业教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从“能就业”走向“好就业”。市人大代表、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南药学院院长彭荣珍表示,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打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的就业难题,彭荣珍建议,政府部门要牵头发动相关部门力量,支持各职业院校、各行业企业组建江门职业教育联盟,实现职院、企业双向联系的沟通机制。
关键词:有内涵
挖掘“侨”资源焕发新活力
市“两会”期间,各县(市、区)长纷纷就今后的发展表感想、谈思路。作为我市中心城区,蓬江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要注重焕发“老城区新活力”,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大文章,让长堤风貌街、良溪古村等侨都乡愁符号享誉海内外,让“来者依恋”。
市人大代表、江门市文旅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门汽车总站总站长龚学柱认为,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体现在本地深厚的文化资源,政府部门要深入挖掘与活化“侨”资源,推广宣传“侨”文化,着力打造“中国侨都”城市品牌。
近年来,蓬江区深入打造文旅项目,推动启明里申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加强甘化厂国家工业遗址保护管理,打造东艺宫灯、荷塘纱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讲好罗贵南迁、百年华侨古街区、五邑银信等故事,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加快文商旅产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蓬江区文化馆馆长殷雄表示,近年来,江门市、蓬江区对文商旅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品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到江门,一定程度促进和带动了江门的消费。但他也坦言,文商旅产业发展的道路还很长,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力度,多形式开展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旅项目,如结合本地特色,打造文旅演绎、户外实景剧目等,进一步提升江门的知名度,增加江门的文艺气息,从而实现“引客入江”“留客在江”的目标,让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
(文/罗霈 图/刘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