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罗霈 通讯员 李心怡 吴祎宁
党建与法治,是驱动基层治理的两大核心动力。一直以来,区司法局坚持党建引领主基调,以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党建+”工作模式,致力于把基层党组织打造为强劲有力的“红色引擎”。在此过程中,基层司法所全力推动辖区各社区党建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互促共进,逐步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据统计,今年以来,区司法局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64件,调解成功率高达100%,涉及金额2801.87万元,切实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转化为法治建设的强劲动能。
甘棠社区:
以“党建文火”慢熬“法治新糖”
江门甘蔗化工厂位于白沙街道,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糖厂”,代表着江门工业发展的鼎盛辉煌时代。
如何用好这一代表城市荣耀的历史性建筑?白沙司法所坚持党建引领与普法宣传同频共振,深入挖掘甘棠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指导社区党委将文化元素融入普法宣传,纵深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党建文火”慢熬“法治新糖”。
目前,甘棠社区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普法强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的“领头雁”作用,将普法工作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综治维稳等重点任务一体推进。通过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源,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制度,该社区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创新普法形式,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白沙司法所通过系统指导与资源支持,推动甘棠社区创新开展多维度、常态化普法实践,以入户走访送法上门、在“三会一课”中融入法律知识宣讲、邀请驻点律师开设专题普法讲堂等形式,充分激活党组织纽带作用,推动形成“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良化南社区:
76岁党员楼长为民解忧
白沙司法所积极推广白沙街道网格化治理经验,推动良化南社区落实“一网格一党支部”组织体系建设,明确网格长与党支部书记“一肩挑”的“双重责任”机制,将党组织建设与法治力量下沉网格有机结合。同时,指导社区发掘“五老”和培育以党员为核心的调解力量,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楼长队伍,确保及时响应处置居民的实际难题。
76岁调解员吴在锋的先进事迹,正是在白沙司法所倡导的“党员领衔、格中解纷”理念下涌现的典型,以及社区“微治理”的生动缩影。作为党员楼长,他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主动承担起邻里纠纷调解工作。面对房屋渗水引发的邻里纠纷,他主动上门勘察漏水点,反复协调维修方案;针对夜间噪音扰民问题,他多次在涉事家庭间奔走沟通,耐心调解矛盾;即便遇到因垃圾投放产生的小摩擦,他也会第一时间介入,用温情话语化解双方分歧。
“这种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更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一线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良化东社区:
以“微心愿”智绘“AI法治图”
在良化东社区,区司法局深耕“红色党建+智慧治理”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民意收集处理体系,以数字化赋能基层法治建设。
今年以来,良化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设置心愿墙、心愿箱,以及常态化开展分片走访的方式,收集200余条居民“微心愿”。这些心愿,既涵盖楼道照明设施更换、垃圾分类点增设等民生事项,也包含日常法律咨询、物业纠纷调解等法治需求。
在白沙司法所的指导下,良化东社区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微心愿”进行智能分类、深度对比与精准分析,绘制“AI法治图”,快速识别法治需求热点、捕捉民生堵点问题。基于分析结果,该社区一方面全力推进停车场改造、江北路旁口袋公园建设、公共充电桩增设等20余项民生工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另一方面,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律师坐诊日”,提供“家门口”的免费法律咨询,在沿街口袋公园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活动,将法治服务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未来,区司法局将继续深化‘双轮驱动’的善治逻辑,让党建之‘红’更鲜艳,法治之‘浪’更壮阔,奋力谱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