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文明(青年)夜校精心设计了漫画等多类课程,助力青年培养兴趣爱好。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淑君
下班后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在蓬江,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文明(青年)夜校,在专业课堂上汲取知识、拓展社交圈。
今年,团区委联合蓬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青年)夜校项目,以“公益+低偿”的运营模式,将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等场所变为青年成长的“能量补给站”,破解青年“充电难”“社交窄”困境,成为本地年轻人下班后的好去处。数据显示,7月以来,蓬江文明(青年)夜校已服务超过1500人次,热门课程常常“一位难求”。
丰富课程受热捧
晚上7时30分,棠下镇滨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夜校主持人培训课堂准时开课。老师以专业的朗读功底,引领学员们步入经典散文《白杨礼赞》的字里行间。学员们全神贯注,跟随老师的指导反复练习,声音渐渐有了层次,情绪也随之缓缓流淌。
在白沙街道夜校羽毛球教学点,教练手持球拍示范高远球动作,高声讲解发力技巧,还逐一对学员的握拍姿势、挥拍动作进行纠正。球场上,球鞋摩擦地板的声响与球拍击球的脆响交织,学员们目光专注,在反复练习中打磨技术。
这样充满活力的场景,如今已成为蓬江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等场所的日常。为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蓬江文明(青年)夜校精心设计了20余类课程,涵盖多个领域,既有羽毛球、网球等运动类课程,帮助青年释放职场压力;也有咖啡制作、烘焙等生活类课程,丰富业余生活;还有架子鼓、漫画等艺术类课程,助力培养兴趣爱好,形成兴趣与成长“双阵地”。
“课程太抢手了,我是盯着报名通道开放时间才抢上的!”从事教师工作的范东莲,是蓬江文明(青年)夜校的“忠实学员”。自8月起,每周三晚7时30分,她都会准时参加夜校架子鼓课程,从握鼓槌的基础动作学起,逐步掌握节奏、看谱等内容。现在,她已能看着曲谱独立演奏2首曲目。“暑假不用备课,来夜校学架子鼓特别放松,越打越有劲儿。”范东莲告诉记者,她还报名参加了9月份的拉丁舞课程,现在已经对上课充满期待。
媒体从业者任伟斌则在漫画课程中找到了乐趣。“平时工作节奏快,想找件能静下心的事做,看到夜校有漫画课就立刻报名了。”4节课下来,他先学习了画眼睛、头发等局部细节,并逐步掌握人物整体描绘与上色技巧。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课堂上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打工人”,课后众人常会交流创作心得,“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拓展社交,特别好”。
“公益+低偿”促长效
“夜校的核心是服务青年,既要让大家‘学得好’,也要让项目‘走得远’。”团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蓬江文明(青年)夜校采取“部分课程公益+进阶服务低偿”运营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不定期开设“蚊媒传染病防范”“消防安全知识”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全程免费,坚守公益属性;另一方面,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丰富课程种类,如架子鼓、咖啡制作等需要专业设备与师资的课程,会按“成本价+微利”原则收费,所得收入用于反哺公益课程,为夜校持续运转激活“造血机能”。
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了青年参与门槛,更让蓬江文明(青年)夜校成为打破社交壁垒的“桥梁”。街舞课上,刚毕业的大学生与职场白领跟着节奏共舞,年龄与职业差异被活力舞步消解;网球班中,职场新人借击球释放压力,陌生学员在相互指导中变成“球友”;烘焙课堂里,来自不同行业的学员分享脱模技巧、调味心得,课后互相赠送亲手做的点心,因共同爱好拉近彼此距离。
如今,蓬江文明(青年)夜校已从单一学习场所,成长为多元文化枢纽。非遗工坊内,年轻人围在老师身边学习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商圈里,亲子家庭共同参与插花课程,在协作中增进感情。据悉,除八段锦、吉他、声乐等兴趣课程,蓬江文明(青年)夜校接下来还计划开展自媒体培训课程,帮助青年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课程+服务”模式,根据青年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发挥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让蓬江文明(青年)夜校成为青年成长的“加油站”,实现夜校与青年的“双向奔赴”,让更多年轻人在新“夜”态中收获知识、友谊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