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组建200人环境整治攻坚队,深入水南六里的巷道、老宅,对“环境顽疾”发起总攻。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淑君
通讯员 陈明珠
“以前路过这间闲置屋都得绕着走,霉味呛人,夏天蚊子‘成团’!现在清干净了,出门都舒心多了。”75岁的黄伯一直居住在白沙街道启华社区水南六里,见到家门口的沟渠、巷道近期变得整洁通畅,很是高兴。
作为承载侨乡记忆的典型城中村,水南六里因“三旧”改造及历史遗留问题,辖区内留有较多闲置房屋,部分屋内环境黑暗、潮湿、杂乱,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容易孳生蚊虫,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硬骨头”。如今,一场多方协同发力的“靶向式”攻坚行动,让这个侨村实现蝶变。
精准摸排筑牢攻坚“地基”
水南六里的青砖瓦房间,藏着江门侨史的珍贵印记。自1901年起,旅居美加的五邑华侨在此置业建房,形成6个聚居里巷,曾因新宁铁路的通行而繁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该片区逐渐变得老旧,部分建筑因长期闲置给环境卫生带来挑战。
“这些闲置老房子多是华侨当年建的,这些木梁、砖瓦承载着侨乡的记忆,可现在屋里的旧家具、烂木板、破坛罐堆得比人还高。”水南经联社党委书记黄耀均指着一栋保留相对完好的青砖房说,开展攻坚行动以来,经联社组建党员干部专班,开启“拉网式”排查并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专班成员逐屋入户时,不仅对积水点、杂物堆放、卫生死角等安全隐患逐一登记,更专门记录建筑特色构件,为每一栋闲置屋建立包含问题类型、整改优先级的详细清单,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每日清晨7时,黄耀均都会带领班子成员沿固定路线巡查,指导消杀人员在冷巷、下水道口等区域投放缓释剂,及时补充药剂;消杀完成后,再配合社区开展初步清理。若出现新增病例,由经联社组建的突击队会第一时间协同社区上门处置,凭借“与村民相熟”的优势,耐心劝导患者科学就医,同步做好周边消杀,为后续的攻坚打牢“地基”。
齐心协力打响整治攻坚战
前期摸排就绪,一场集中清理整治攻坚战在近日正式打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组建200人环境整治攻坚队,在白沙街道与启华社区的统筹下,向水南六里的“环境顽疾”发起总攻。然而,水南六里的巷道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清运车辆与机械设备无法进入,机械化作业“失灵”。“没有捷径,只能靠人手抬肩扛。”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现场负责人说。
为此,攻坚队采用“人海战术+流水线作业”模式,200名队员按划定区域分成多组,每组20—30人钻进巷道,从闲置屋内搬出废旧物品,再用小斗车转运至巷口集中点,最后由清运车辆统一运走。
“慢点,注意脚下有坑!”“后面接稳,这袋全是碎木头!”在狭窄的巷道里,队员们默契排成长队接力传递杂物。在一间闲置20多年的老宅内,4名队员合力抬起一个老式木柜,因门框狭窄,大家小心翼翼地侧身、弯腰、缓慢挪步,一点点将柜子“挪”出屋外。
截至目前,水南六里已清理重点闲置屋60余间、冷巷沟渠90多条、闲置地300平方米,清运垃圾杂物近百吨,蚊虫孳生、安全隐患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集中攻坚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
“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要让干净整洁长久留驻。”为严防问题回潮,白沙街道与水南经联社在攻坚后迅速转入长效管理,着力构建“清理—维护—监督”闭环机制:一方面,持续推进剩余闲置屋清理,确保清理与消杀同步开展;另一方面,加强日常巡查维护,同时发动居民参与监督,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从源头杜绝“旧疾复发”。
“后续我们会结合居民需求,进一步提升片区居住舒适度。”白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整治为契机,推动水南六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居民长期共享整治成果,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