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主力场馆”,江门体育中心已准备好迎接十五运会。

市民在小区乒乓球场切磋球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淑君
通讯员 陈美娉
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事临近,作为赛区之一,蓬江已然处处透露出迎接盛会的热闹劲儿。走在街头巷尾,健身路径上老人舒展筋骨,篮球场上青年挥洒汗水,升级后的体育场馆里智能设备亮眼。从“出门就能健身”的便利,到“场馆更智能”的体验,再到“人人爱运动”的氛围,蓬江正以饱满的体育活力为承办好即将到来的全国体育盛会蓄能。
“15分钟健身圈”惠及群众
“以前想打球,得往外面跑,现在村里就有球场,太方便了!”家住潮连街道坦边社区的陈伯,每天傍晚都会带着孙子到家附近的篮球场玩,看着孩子奔跑的身影,他笑得合不拢嘴。这惬意的场景,正是蓬江建设“15分钟健身圈”惠及群众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蓬江把体育设施建设列为民生大事,用扎实投入兑现“运动不用愁,出门就能练”的承诺。截至2025年9月底,全区体育场地已达2740个,总面积超256.4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5平方米,不仅排在全市前列,更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时期全市人均体育场地2.64平方米的目标任务。
如今的蓬江,运动空间早已融入城乡肌理,各类常见体育场地构成了覆盖全域的“运动网络”。694个篮球场散落社区、乡村,584个乒乓球场、323个羽毛球场、46个网球场藏于街头巷尾,99个游泳池满足市民亲水需求,617条全民健身路径、36.65公里健身步道串联起公园与滨江美景,还有72个足球场、83个田径场、32个排球场承载着群众的竞技热情。
“以前约朋友打球,得提前几天‘抢’场地,现在家附近就有好几个球场,下班换身衣服就能组队开打,再也不用为场地发愁了。”家住棠下镇滨江社区的篮球爱好者胡先生,说起身边的变化时满是感慨。
目前,蓬江区行政村健身工程、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双双实现100%,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日在楼下健身步道跑步,周末去西江碧道骑行,一分钱不用花,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家住白沙街道甘棠社区的李先生笑着说。
“主力场馆”进行智能升级
作为蓬江迎接十五运会的“主力场馆”,江门体育中心以“精雕细琢”的智能升级,换上“全运皮肤”迎接盛会。据悉,江门体育中心将承办十五运会江门赛区游泳(花样游泳)、排球(女子20岁以下组)两大项目,如今场地内外随处可见十五运会主题口号与标识,位于入口处的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更成了市民争相合影打卡的“显眼包”。
“此次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聚焦智能升级与功能优化,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现有的体育馆、游泳馆,他们对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赛时可根据比赛日程、观众入场情况、自然光照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调控;构建数字化安防体系,依托智能监控系统的高清摄像头对场地周边进行全域实时监测,动态掌握人流密度、异常行为及设施状态,系统可自动识别消防隐患、违规聚集等风险,联动应急响应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体育中心还是“中国排球协会排球训练基地”,多项国际级、国家级重磅赛事先后在此精彩上演。赛事的成功举办,让蓬江收获了国家体育总局的感谢信以及“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更带动了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全方位展示了侨都形象,提升了蓬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擦亮了“体育名片”。
全民健身热潮持续涌动
设施越来越完善,场馆越来越智能,市民的运动热情也随之高涨。清晨的丰乐公园里,“老友记”们结伴散步、打太极拳;傍晚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上,年轻人组队酣战,汗水浸湿球衣,笑声传遍全场;周末的游泳馆内,家长带孩子戏水学泳,一派欢乐景象。
“每天雷打不动练1小时,退休生活因打球变得充实!”上午9时30分,67岁的张女士准时出现在小区乒乓球场。她回忆道,自己刚退休时开始接触乒乓球,起初连球都接不住,如今已能与球友打出精彩对拉,还琢磨出“下旋发球”技巧。在张女士居住的小区,10多位乒乓球爱好者每天聚在一起,打球聊家常,运动带来的不只是健康,还有快乐与陪伴。
夕阳映照下的天沙河碧道,上班族王女士换上运动装,踏上了熟悉的跑道。“从家走过来只需3分钟,每天跑5公里,解压又健康!”她分享道,起初也曾担心夜跑不安全,但碧道上络绎不绝的锻炼者和明亮的灯光,很快打消了她的顾虑。如今,下班来此慢跑,已成为她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们将以承办十五运会等重大赛事为契机,推动体育服务从‘有’向‘优’升级。”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蓬江区将继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培育体育产业品牌,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构建布局合理、普惠共享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让全民健身热潮持续涌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体育力量。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