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峰山草药》收录的牛大力,可治肺虚咳嗽。
台山市中医院是台山地区中医诊疗龙头单位。 台山市中医院供图
台山市中医药大会召开,为台山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
台山市名中医古明高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12月4日,台山市中医药大会召开。大会为台山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新期待为目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打造台山特色中医药诊疗服务和中医药事业产业,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群众,这不仅是中医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更是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新挑战。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台山市中医药大会精神,台山市卫健局结合中医药工作实际进行深入讨论、认真研究,努力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台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江门中医药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创新工作理念,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加快中医药融入现代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跑出发展“加速度”,成为守护台山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
各镇街均建有中医馆
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
走进台山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一阵淡淡的中药味道飘来。针灸、刮痧、贴敷、拔罐、药物熏蒸……不少市民前来求医,中医适宜技术为他们舒缓了身体上的不适。
台山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崔建峰表示,治未病科极具中医特色,运用中医适宜技术调理人体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今,越来越多群众信任、选择中医适宜技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台山市中医院是台山地区中医诊疗龙头单位,其前身为“振汉医院”,由香港东华医院中医师谭道五募集资金筹办。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医这一国粹在该院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创新。近年来,该院整合构建治未病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未病”“已病”“慢病”三级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开展如痧疗、罐疗、蜂疗、中药香囊、特色膏方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深受群众喜爱。
台山市中医院的发展,正是台山中医药发展的典型代表。如今,该院骨伤科被评为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脑病康复科、肿瘤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医特色专科,呼吸病科被评为“十三五”时期省中医特色专科。
在强化台山市中医院龙头单位建设的同时,台山市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基层群众身体健康中的作用。在端芬镇卫生院中医馆,不少群众也选择中药贴敷、针灸推拿、微针等中医适宜技术。据统计,今年1-10月,该馆的诊疗量达4万多人次。
早在两年前,台山中医药服务便实现了基层全覆盖,18间乡镇卫生院和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全部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村卫生室也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如今,各中医馆环境清静,中医文化氛围浓厚,设立了中医诊疗室、中医理疗室、中药房等综合中医治疗室,配备常用中医理疗设备。
为了保障中医馆的治疗质量,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台山市每年定期举办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骨干培训班。由台山市中医院作为承办机构,定期组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骨干和“乡医”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开展6项或以上中医适宜技术。
薪火相传培育人才
中医药在传承中发展
“从医31年来,我对中医的热爱从未改变,所以我一直在坚守。”古明高是台山市名中医,因为医术好,很多病人慕名找他看病。古明高坦言,他对中医的认识更多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一名华侨因患肩周炎特意回到国内接受中医治疗。经过古明高用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这名华侨的病情有了极大好转。中医的神奇疗效,也让古明高坚定了从事自身工作的决心。如今,随着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台山市中医院升级改造、基层中医馆全面覆盖等硬件环境的改善,让古明高等一批中医人看到了中医药加快发展的新希望。
在台山市人民医院汶村分院,72岁的老中医陈兆沃依然坚守岗位为基层患者看病。望、闻、问、切,这是他从医50多年来每天重复的动作。因为医术好、治疗效果佳,至今仍有不少基层群众特意从周边乡镇来到该院找陈兆沃看病。看到如今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发展越来越重视,他感到非常欣慰。“中医药简、便、验、廉,很多病人都选择中医治疗,只要群众还有这个需求,我就会坚持出诊,为他们提供服务。”陈兆沃说。
据统计,目前台山中医医疗工作者有逾1000人,名中医更是不少,包括全国基层名老中医1人次、岭南名医1人次、江门市名中医4人次、台山市名中医6人次。其中,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江门市名中医张福顺研创了子午流注142530针法掌诀推算应用,江门市名中医黄长联等人率先在台山地区开展了脊柱外科、关节置换、微创手术等大量较先进的手术,岭南名医卢华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防治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甲型流感轻症的临床研究》课题科研,发挥中医药在甲型流感疫情救治中的独特作用……
传承是前进的基础和动力。
在台山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病房,66岁的江门市名中医冯文辉经常带着年轻中医巡房。他一边为病人把脉问诊,一边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40多年来,冯文辉坚持出门诊为患者看病,坚持手把手教导年轻中医。
通过师承教育,把中医治疗经验不断总结归纳整理,传授给下一辈中医,这就是中医文化最好的传承。正如台山市中医院年轻中医朱颖文所言,通过师承学习,他从书本上尚未学习透彻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以此提升医术。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但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台山市一直在积极探索。在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药剂班,该校教师余东方使用中药标本进行教学。从2018年起,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药药材、经典名方,余东方制作了数百块中药标本水晶展板,直观展示经典名方的配方药材。不久前,为了让学生更直接体会中医药在防疫中发挥的作用,余东方根据抗疫“三药三方”制作了药材标本展板,教导学生最新的中医药知识。“我的奶奶是一名‘乡医’,也是老中医,我从小看着她为病人看病、开药方,觉得中药真的很神奇。所以,我报考了药剂专业,专门学习中医药知识,未来也想投身中医药行业,为中医药发展贡献我们年轻人的力量。”该校药剂班学生黄楚岚说。
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化
探索融合创新发展
近日,北风起,气温降,晴冷天气持续在线,四九镇东冠村的村民们忙碌了起来。当地鸡爪芋进入成熟期,趁着好天气,村民们将收割的鸡爪芋切片晾晒,以便销售和来年食用。
鸡爪芋因外形与半合拢的鸡爪相似而得名,有台山“本地人参”之称,其搭配黑豆、陈皮等食材烹煮的汤水有开胃、健脾等食疗功效,深得市民喜爱,因此得以推广种植和食用。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新宁县志》卷二《食货册·物产》已有鸡爪芋的记载,可见它在台山的种植时间至少有280多年。如今,四九镇、水步镇、冲蒌镇等地都种植鸡爪芋,东冠村则是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全村种植面积达40公顷(600亩)。鸡爪芋成为当地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为村民们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药食同源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台山资源丰富,孕育了成千上万种植物,其中更有不少优质的中草药、植物食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采用这些中草药、植物食材烹饪菜式、滋补食疗,成为台山人的传统。
1970年,台山本地老中医林鸿桓等人编著了《百峰山草药》一书,记载了本土中草药317种,防治单方、验方536条。翻开此书,每种中草药都有配图,图文并茂地介绍科属形态、生长环境和特点、采集加工、性味功能、用途用量等。时至今日,此书对指导群众食疗、日常保健仍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例如,书中收录的牛大力,可治肺虚咳嗽。如今,不少市民喜爱购买牛大力煲汤,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让牛大力的种植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牛大力在台山的种植面积达383公顷(5742.5亩)。
与鸡爪芋、牛大力等传统中草药、植物食材不同,沉香则是近年来才在台山推广种植,并获得了成功。
“这里靠近海边,沉香受到海风的吹拂,有利于生长。”台山恒鑫沉香一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小阳说。在广海镇城北村,该公司的沉香中药材种植基地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这里种植了5万多棵沉香树。该公司从2014年起在广海镇种植沉香树,种植面积约27公顷。通过研究,该基地采用嫁接技术完成沉香树的培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不久前,该基地成功入选首批省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下一步,该公司将通过进一步研发相关产品,更好地发挥沉香的保健养生疗效,实现沉香种植生产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化,这是中医药发展新的方向。特一药业集团生产的止咳宝片,是从百年传统老药方发展而来的全国独家产品,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除了药品的产业化生产,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融入全域旅游体系进行创新性发展。就在台山市中医药大会召开后不久,为积极响应中医药产业发展号召,台山中国旅行社首次推出了中医康养旅游线路,游客在这些线路中,既可品尝中草药汤膳食,又可游览香港知名中医师黄道益的故里;既可品尝当地农家特色餐——白沙萝卜特色美食,又可前往三合镇硒泉小镇享受温泉。
“中医康养旅游线路行程让旅客在旅途中感受台山的好山好水,品尝台山当地滋补菜式,以达到休闲养生效果,以此探索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合发展。”台山中国旅行社总经理罗佳学说。 文/图 陈素敏 台卫宣(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