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审议通过《关于台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等多个决议。
台山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台山市政协十三届六次会议期间,台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报告、谈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共谋台山发展大计。
代表声音
台山市人大代表、武溪中学校长余耀雄
投入更多财力和人力发展教育
余耀雄表示,台城街道近几年在城市硬件建设上有了质的飞跃,旧城区的升级改造、绿化建设等让人耳目一新。
去年,台山市城市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完成年度投资9.2亿元,华侨文化博物馆、新档案馆、金星湖湿地公园对外开放,万达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新(改)建星衢路、石岭路、沙岗湖路,完成凤凰大道西延线一期主体工程;实施旧村“微改造”,完成“三旧”改造面积约30.5公顷(457.7亩);新建城镇污水管网4.95公里,修复改造老旧污水管网4公里;建成城市综合管廊5.4公里;实现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改革,新增垃圾分类投放点1000多个。
余耀雄表示,在开展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教育,作为来自教育界的人大代表,他十分关注台山教育的发展。余耀雄指出,台山教育在过去10多年里持续向好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认为,台山市政府在发展教育上应该投入更多财力和人力,为台山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余耀雄说。
台山市人大代表、台城街道园田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娟娟
加快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名来自社区基层的人大代表,我最关注的是垃圾分类工作。”李娟娟表示,面对垃圾量的日益增长和环境状况的恶化,通过垃圾分类管理,能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置量。
据了解,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台山市2020年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1000多个,城区垃圾“四分类”示范区建设有效推进。
“从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李娟娟表示,在实施过程中,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仍未到位,目前只是在垃圾房贴上标识,环卫设施未有统一规范。此外,配套性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力,导致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
李娟娟建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环卫设施设置;更加重视垃圾分类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对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专管专办;提供经费支持,为垃圾督导员提供相应补贴,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进行适当奖励;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台山市人大代表、端芬镇卫生院院长许国斌
重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
“2020年,政府在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错!”许国斌表示,目前台山市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经济复苏向好。
许国斌说,仍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特别是春节即将到来,农村疫情防控需要继续加强。他建议,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在保证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医疗设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保障,增加人员编制。
许国斌还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考虑现有条件的限制,对短缺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考应从实际需要出发,使具备优秀专业素质的人才能够投入到基层卫生事业中来。
台山市人大代表、广海供销社主任林锦胜
大力保护开发“海丝”史迹广海片区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保护开发‘海丝’史迹广海片区,广海镇文旅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林锦胜说。
广海镇是目前台山第二大城、第一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海镇地处南海之滨,港口腹地广阔,又正当大隆河入海处,是台山的水运中心,古时是中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成为以前华侨前往美洲、南太平洋的“出洋古道”的出发点。大量骑楼建筑在这里涌现,让这座古城更为迷人。
作为来自广海镇的人大代表,林锦胜希望当地能有更大的发展。“广海镇要发展,仅靠镇里的力量是不够的。”林锦胜表示,要保护开发‘海丝’史迹广海片区,需要台山市委、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倾斜,从市里的高度去保护开发。
“广海渔港的升级改造也需要加快进度。”林锦胜表示,目前广海渔港淤积严重,已经影响渔船出入和渔港发展,需要加快工程进度,推动项目早日完工。
台山市人大代表、台山市中医院中医师陈宇美
着力吸引人才 传承本地中草药文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感到十分振奋。”陈宇美表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台山市中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义无反顾,但仍需政府多方面支持。
“我们医院一些老医生告诉我,之前有人出了一本关于台山本地中草药的书。”陈宇美说。这本书是1970年台山本地老中医林鸿桓等人编著的《百峰山草药》,该书记载了本地中草药317种,防治单方、验方536条。翻开此书,每种中草药都有配图,图文并茂地介绍科属形态、生长环境和特点、采集加工、性味功能、用途用量等。时至今日,该书对指导群众食疗、日常保健仍有着重要作用。
陈宇美表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首先要将本地中草药文化传承下去。她建议,政府打造一个大规模种植本地中草药的教育基地,向学生、市民开放,让大家了解本地中草药文化,吸引人才加入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队伍。
委员声音
台山市政协常委、台山市艺术馆副馆长熊成惠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近年来,随着台山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及深化城乡环卫市场化改革等,台山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观,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脏、乱、差问题。
熊成惠建议,明确职责,理顺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互补和协作作用,形成政府部门、市民群众、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局面。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以社区为主阵地,以网格为基础,联合多部门共同推动落实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整治“黑点”,推进环境精细管理。重点整治农贸市场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卫生“黑点”,以点带面,推进城乡环卫精细化管理。夯实基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乡村内道路的改造,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环卫意识。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开展创建义务监督岗、志愿者、社区文明监督员等活动,在学校开设“做文明市民”系列教育活动等。
台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台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余仲梅
发展海洋牧场 壮大蓝色经济
台山市海域面积辽阔,发展海洋渔业条件得天独厚。不过,与现代海洋渔业产业标准相比,台山还存在不少差距:发展模式粗放、科技含量较低、品牌能力较差、政策扶持滞后。
如何发挥资源优势,谋划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壮大蓝色经济?余仲梅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有序开展建设。由台山市领导挂帅,自然资源或农业部门牵头,联合发改、环保、科技等多部门,成立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与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入专家团队和优势资源,共建研发平台。加强示范带动,推进建设。推进海洋牧场与渔企渔户联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海洋牧场项目示范企业落户,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行科技兴场,驱动建设。引进专业深加工企业,加快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大对海洋牧场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现代海洋牧场产业集群。不断加强管理,规范建设。深入推进海域规范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定期开展牧场环境评估管理。
台山市政协委员、台山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张旭辉
深化产学研合作 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台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大力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以技术攻关推动产品升级,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发展。不过,总体上看,台山大多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甚至因技术瓶颈问题而发展停滞不前,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
张旭辉建议,要摸清底数,建立“企业库”“机构库”“应用库”,保障产学研合作发展。搭建产业集聚、合作创新、人才交流等平台,支持产学研合作发展。优化服务,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科学引导,坚定发展信念,增强人才观念,鼓励产学研合作发展。
台山市政协委员、三合镇中心学校副校长许国带
构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随着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不过,台山市仍存在交通功能单一与现代游客需求不相适应、交通旅游体验与打造全域旅游不相匹配、交通综合配套与整体旅游形象不相协调、交通道路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融合等现象。
许国带建议,以规划引领,将旅游规划融入到高速公路、国省县道等交通路网的新建、改建中,融入到乡村振兴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中,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建设立体旅游交通。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元旅游服务。以江湛铁路台山站、台山汽车总站等游客集散地为中心,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便捷通达川山群岛、颐和温泉城、康桥温泉、台城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旅游景区;适当开发和调整旅游交通线路,增加公路沿线的观赏性和舒适性,做到“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以配套为重点,坚持路景融合,完善配套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整体旅游形象。以融合为目标,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整合建设资金,打造智慧旅游交通,壮大交通旅游产业。
台山市政协委员、台山市中医院副院长李清泉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筑牢群众健康安全防线
近年来,台山市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组建两大医共体,开展综合医院改革,构建了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但从总体上看,台山全市公共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与布局不合理、优质资源匮乏、应急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李清泉建议,建设协同综合、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机制,健全组织、智慧、预警等机制,织好“反应网”。夯实保障,落实专项资金储备、医疗物资储备、专业人才储备,建立“储备库”。打牢基础,深化医共体协同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资源中心下沉,提升“处置力”。“平战”结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科学引导,推进新常态。
江门日报记者/陈方欢 陈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