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家庭”冯佑来家庭
“广东省文明家庭”庞胜先家庭
丈夫冯佑来是台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妻子黄晓聪是台山市义工联志愿服务队队长;女儿冯琳茵曾获评广东省优秀少年志愿者。冯佑来一家被称为“义工之家”。他们用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就连冯佑来73岁的丈母娘、刚进小学的侄子侄女也是注册义工。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委授予冯佑来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家庭”冯佑来家庭
不忘初心,坚持走在公益最前线
2008年夏天,冯佑来一家跟随台山市妇联志愿服务队下乡探访,接触了一个贫困单亲家庭:妈妈患地中海贫血,儿子是多重残疾脑瘫孩子,女儿跟冯佑来的女儿同龄。这一次的探访,让冯佑来一家跟这个特殊的家庭结下了缘。冯佑来开始去了解国家的相关帮扶政策,黄晓聪运用社工专业知识为这个家庭寻求社会的帮助。这样的帮扶一直持续至今。
精神康复医院也是冯佑来一家经常探访和服务的地方,他们与患者互动,跟他们一起种花种草,为他们设计文体课程、美工课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多年来,冯佑来一家在患者、医院、患者家庭间架起了爱的桥梁。
作为台山海关监管科物流监控岗的业务骨干,冯佑来工作兢兢业业,敢于担当,不怕吃苦,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通过自学掌握新冠肺炎口岸防控知识和技能。
黄晓聪是目前台山市首位服务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勇于担当、真诚奉献,被评为2020年江门市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社会工作者。
冯琳茵是台山市阳光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助理。冯琳茵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她跟妈妈常常参加各类培训,如心理干预、应急救援等,并在工作的同时继续考研,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12年来,冯佑来一家策划、组织的大小义工活动达300场,受益对象达30000人次。他们的服务足迹从城镇延伸到乡村到大山。社区、学校、医院常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不忘初心,坚持走在公益最前线”,冯佑来一家用爱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传递着爱和奉献。
他们的故事,传递着家的温暖,彰显着文明的力量。庞胜先家庭先后获评2016年“台山市十大最美家庭”、2016年“江门市十大最美家庭”、2016年“江门市最美家庭”最具人气奖,2017年“广东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2018年“广东省文明家庭”。
“广东省文明家庭”庞胜先家庭
为救丈夫,妻子义无反顾捐出自己的肾
2015年7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外,21岁的海成在焦急地等待着——他的父母正躺在手术台上进行换肾手术。两年前,海成的爸爸被确诊为尿毒症,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一边透析一边等待合适肾源。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妈妈跟爸爸的肾源配型成功。
海成的爸爸叫庞胜先,是台山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湖南人。1983年,18岁的庞胜先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完成的大学梦。他凭着坚强的毅力进行自学,终于考上理想军校,毕业时被分配到台山。
1989年,庞胜先回乡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雷忠丽。1992年他们结婚了,没多久儿子出生,取名“海成”。雷忠丽带着1岁的海成随军生活,在部队所在地的服务社工作,日子过得简单快乐。2013年的一天,庞胜先觉得腿疼,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患了尿毒症,要换肾。但是,寻找到合适的肾源不容易。雷忠丽说,让我试试。几天之后医院传来了消息——配型成功!这个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自从丈夫生病之后,雷忠丽脸上第一次绽开了由衷的笑容。
雷忠丽不顾亲人的劝阻,说服了自己的父母,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肾捐给了丈夫。她说,任何一个妻子都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受罪,只有他活着,这个家才像个家。
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良好,现在他们已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儿子海成也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海成说,妈妈这样做,他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平时爸爸妈妈的感情就很好,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海成说,自己以后有了家庭,也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幸福美满。
文/江门日报记者 林育辉 通讯员 台文宣 图/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