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湛铁路通车,台山大地再次有列车经过,为交通运输注入新活力。 陈健科 摄
海宴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把学习党史和重温侨史融会贯通,图为学生在参观五丰村归侨博物馆。
台山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的发展速度让人感叹。 陈健科 摄
“播火者——中共党史学科奠基人何干之生平事迹展”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开展。
面对疫情防控带来的新挑战,台山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全力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改革开放至今,台山市在聚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大力引进、鼓励兴办现代化、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近年来,台山市粮食生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实现了飞速发展。 陈方欢 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台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台山党组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建立,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台山人民推翻封建反动统治,抗击日本侵略者,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台山市(县)委领导台山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迎来改革开放春风,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百年征程,几多坎坷。坚守初心,创造奇迹。
每一项丰硕成果,都源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每一个繁盛场景,都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守。
胸怀家国、勇担使命。筑梦前行,不负韶华。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台山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回顾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筚路蓝缕中汲取前行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创造新的荣光。
A 坚持党的领导
台山人民迈向新的历史时期
6月23日,“播火者——中共党史学科奠基人何干之生平事迹展”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开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台山市委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举办此次展览,展出200多张历史图片和数十本著述,展现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和中共党史专家何干之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业绩。如此大规模的何干之专题展览,在全国是少见的。
何干之在台山生活20多年,曾在台山一中、昌明学校、育英学校等工作,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影响了林基路、黄新波、李云扬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何干之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教育下,越来越多的台山本地青年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洗礼,成长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林基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林基路在少年时便向往光明,追求进步,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受中共中央委派赴新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林基路始终牢记党的教诲,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深受当地群众爱戴。1943年2月,他被逮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气壮山河的《囚徒歌》。同年9月,林基路与陈潭秋、毛泽民一起在新疆被秘密杀害,年仅27岁。
为弘扬林基路烈士对党忠诚、英勇奋斗、献身革命的精神,家乡人民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他。如今,在林基路的出生地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这里建起了林基路生平事迹展馆、林基路纪念公园,并修复了林基路故居,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党性锤炼和加强政治修养的红色阵地。
抗战爆发后,台山进入血雨腥风的战争时期,台山人民渴望有共产党的领导,保卫家乡。在抗日游击斗争中诞生,在解放战争中成长壮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滨海总队就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滨海总队的前身是台山第三区抗日联防大队,这支革命队伍自1944年从新会西进台山以后,在大隆洞建立游击根据地,于1945年2月底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历经战斗的严峻考验,这支革命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至1949年7月,发展成为拥有1500多人的革命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滨海总队。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这支革命队伍在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在海上进行游击活动,发动群众开仓济贫,让台山人民在黑暗中迎来光明,在压迫中迎来解放。如今,位于端芬镇滨海松苑中的“滨海风云——滨海总队武装斗争展览”,陈列着当年的红军刀、手枪盒、手榴弹等,记录着那段风云岁月。
1949年5月24日,南下滨海地区的粤中人民解放军独一团与滨海总队在台山深井胜利会师,和平解放深井圩;5月25日,台山县人民政府在深井圩宣告成立;10月24日,滨海总队进城,台山县人民政府迁址台城;10月28日,台山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全被歼灭,台山获得全面解放……
自此,台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向新的历史时期。
B 推进基础建设
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949年前的台山,曾有“岁入粮食,仅支半年”的现象。要让群众的温饱得到保障,农业发展不可松懈。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要作为大事来抓。
新中国成立后,台山大力兴修水利。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台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7宗,库容6亿立方米,受益面积约43333公顷(65万多亩)。根据《台山古今500年》记载,1958年,建设水库的工地遍布台山各地。工程技术人员、水利干部和机关干部驻扎工地现场,组织和指导施工。农民是施工的主力军,工、商、学、兵也组织人马支援。现场爆石爆土之声如雷轰鸣,推车、运土、垒坝……人如潮涌,经常奋战至深夜。
其中,大隆洞水库更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大隆洞水库总库容2.92亿立方米,于1958年9月动工,1959年10月完工,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仅1年。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台山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共搬动了319万多立方米泥土,搬砌了33500多立方米石头。水库建成后,及时开挖了灌溉渠道,灌溉至端芬、广海、冲蒌、斗山等地,有效灌溉面积达9000公顷(13.5万亩)。
百废待兴时期,电力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元素。
1950年3月,当时的台山县人民政府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决定恢复位于台山四九的蛮陂头水电站建设。发动各界人士招股集资,县政府拨款,省工业厅投资……台山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问题。在输水钢管无法进口的情况下,台山得到广州第一钢管厂的支持,使用打捞沉船拆出来的钢板替代。参加建设的干部职工日以继夜苦干,建成从台城到蛮陂头的简易公路,以便设备运输;锄平多处山坡,开凿出1公里长的导流渠;担石上山筑堤,建成平水池、基建厂房;用大平板车运电杆、器材、导线,每天来回步行20公里施工,用1个多月便架起一条从水电站到台城的18公里木杆高压线路……
1952年4月,蛮陂头水电站竣工投产,发电能力达175千瓦,升压1.5万伏送至台城,在台城设配电室降压再输电至四九、水步、大江等地,大大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体育活动也丰富了起来。打排球、看排球赛,成为台山人民的爱好。
彼时,台山县人民政府按照“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要求,加强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领导,全县以排球运动为主体内容的群众运动广泛开展。
1953年,台山在台城建成了第一个可以容纳3000名观众、四周设12梯级观台的人民灯光球场。每逢比赛,不管赛事大小,男女老少都喜欢到场观看,球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后来,球场扩建,最高可容5000多名观众。1956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刊文《台山——“排球之乡”》,台山“中国排球之乡”的美誉广泛流传至今。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台山,他亲临这一球场,现场观看台山男子排球比赛。
发展至今,台山走出了不少排球名人,如国家男子排球队第一任教练马杏修、队长黄享,国家一级教练马焕南,主力国手黄荣杰等。目前正在中国男排集训的陈嘉杰,也是来自台山的排球好手。
C 工农产业大提升
筑牢经济发展基础
在台山市广海镇,有一位人称“粮二代”的种粮大户冯承志。他热爱土地,经营着一家大型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近26.7公顷(400亩),农场荣获“江门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广东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我从父亲身上学会了耕田技术,也学会了挑战的勇气。”冯承志说。冯承志的父亲冯玩添是全国种粮大户,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冯玩添就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胆承包农田,面积达到6.7公顷(100亩),成为当地最早的大耕户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台山,有无数像冯承志这样的农村家庭,得改革之惠,粮食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台山市粮食生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实现了飞速发展,粮食生产的产量、质量都实现了巨大提升。截至2020年,台山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0.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180.5亿元。
如今,台山农业发展更加丰富多元,出产珍香大米、鳗鱼、黑皮冬瓜、潮境萝卜、广海咸鱼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黑皮冬瓜是其中迅速崛起的一个台山特色农产品品牌。自本世纪初开始,冲蒌镇大力推广种植黑皮冬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黑皮冬瓜的种植规模由最初的村发展到镇,从镇发展到市,产品畅销全国,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收入。优质农产品品牌的背后,凝聚着党员的汗水和坚守。今年77岁的省“十佳最美农技员”李权生是其中之一,总结种植新方法、寻找蔓枯病农药配方,数十年来,他一直为黑皮冬瓜的种植、推广尽心尽力。如今,他依然坚持下农田,帮助农户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疑难杂症”。
要发展,就要顺应时代、把握主动。改革开放至今,台山市在聚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大力引进、鼓励兴办现代化、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如今,全球最大挂车桥制造商富华重工,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国能台电,中法在华最大能源合作项目、拥有全球首台并网三代核电机组的台山核电等项目,都在台山茁壮成长。
数据的变化,最能体现发展成绩。1978-2020年,台山生产总值从3.3亿元增加到457.6亿元,增长139倍;工业总产值从1.6亿元增加到758亿元,增长462倍;人均生产总值从353元增加到47984元,增加135倍。经济发展了,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从1978年的0.5亿元、人均不足53元,增加到2020年的535.3亿元、人均56123元,增长1058倍。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台山市积极实施“三大中心”发展战略。在北部,按照“一轴两带、一城多园”思路,打造占地面积450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中心;在东南部,以大广海湾为依托,努力打造广深莞产业转移基地,全力打造战略湾区中心,广东省唯一的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首个中国农业公园都落户于此;在西南部,以“龙头带动、精品串联”为思路,整合提升现有的旅游特色资源,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紧构建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三大中心”将是台山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D 建设美丽台山
城乡大地焕发新光彩
“1961年,我从印尼来到了台山。1978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当年我带领归侨一起建设新家园,学习种植甘蔗技术,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业。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党员,要响应党的号召,继续发光发热。”68岁的何国兴是台山市海宴镇的老党员,每每回想起归国以来的生活变化,他总是感慨万千。
海宴镇五丰村有一座感恩亭,这是当地归侨们为铭记党恩所建。现在,这里成为归侨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感恩亭下忆党恩,归侨党员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心。上世纪60年代,五丰村还是一片滩涂,村民出入仅靠一条1米多宽的河堤小路。如今的五丰村,芳草烂漫、鸟语花香,伴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8月,五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正是台山乡村振兴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抓手的生动例子。
台山不仅农村美,城区更靓。漫步在台山城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宽阔整洁的广场、花草掩映的公园,城市的发展速度让人感慨。城市建设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老百姓通往幸福宜居生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台山市大力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和改造提质工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年来,台山市以“绣花功夫”完成了31条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提质。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既保留了骑楼建筑的历史韵味,又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受到市民点赞。
城市面貌发生巨变的同时,台山的交通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内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根据记载,截至1949年底,台山公路只有265公里,海宴、汶村、深井等地尚无公路通车。从上世纪50年代起,台山公路建设逐步加快,全面铺开台城至各镇中心圩的公路交通网络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台山的交通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化、高速化方向发展。1986年12月,公益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当时台山的北大门主要通道,改变了群众从台山到广州必须渡轮过江的历史。新台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分别于2001年1月和2002年4月建成通车,这两条一纵一横的高速公路让台山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18年7月,江湛铁路正式通车,独具侨乡特色的台山站场投用,台山大地再次有列车经过,为交通运输注入新活力。
E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台山不断注重改善民生。“十三五”期间,台山民生支出达227亿元,年均增长17.44%,累计实施民生工程260项。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台山市把党建引领与民生服务结合起来,让党旗在台山高高飘扬,让群众感受到来自党的温暖和关怀。
“感觉这里就像是一个家。”在长者膳堂,来这里就餐的长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去年,台山市在市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台城街道城南、城西、城北新建了“乐家园”服务点,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搭台、社工支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拓展了长者膳堂、亲子乐味园、书法室等多元化服务载体。“乐家园”通过与“两新”组织党组织合作共建的方式落实各项服务,专业社工机构作为受委托运营方统筹运作“乐家园”,常态化开展服务和活动,让有需要的市民得到实惠。
面对疫情防控带来的新挑战,台山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全力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新宁体育馆新冠病毒疫苗大型临时接种点,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义无反顾地站在防疫一线,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们忙着为接种群众录入信息、站岗维持秩序、为现场医护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因为我是一名党员!”党员成为现场最有力量的“战士”。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台山市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月,台山市出台《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并精选梳理“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清单共180件,涉及交通、消防、农业生产、公共服务、饮水安全等方面。同时,台山市推出了首批200件“民生微实事”,它们是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惠民小项目。
“以前这里很多积水,臭味严重,影响出行。现在经过整改,情况好多了,臭味也没了。”都斛镇群众陈金锋对当地推进“民生微实事”点赞。过去,都斛镇的海鲜街有污水横流问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该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投入5万元对盘山区停车场排水沟进行改造,显著改善了排水和停车环境,得到群众认可。
目前,台山市各部门单位、各镇(街)正在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完成各项民生实事、“民生微实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6月25日,“我为群众办实事”180件项目已完成95件,正在实施推进85件,200件“民生微实事”已全部完成,完成率100%。
文/图 陈素敏
(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