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宴镇五丰村完善了码头游船、花树小道、东南亚风情园等基建设施,打造海侨片区最具特色的精品乡村。
台山市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不少村镇都绘有特色墙绘,增添村庄吸引力。
村中的荒地、猪舍变成休闲公园,村民闲时有了好去处。
台山特色村落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每年吸引大批党员干部前来学习。
台山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成功创建海宴镇五丰村、水步镇草坪村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图为水步镇草坪村。
台山,是一片承载希望的热土。近年来,台山鳗鱼、台山青蟹、台山生蚝、台山大米、花卉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让大量农户摆脱贫困,还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台山,也是一处宜居宜游的福地。近年来,台山市以生态为底线,不断提升农村环境宜居指数,如期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300多个行政村提升了颜值。
如今,一座座乡村公园花团锦簇,一个个美丽乡村喜换新颜,一条条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张张质朴笑脸竞相绽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台山大地生动铺开。
A 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乡村要振兴,需要凝聚人心。为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基础,提升战斗力、凝聚力,台山市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农村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及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作风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走进台山市斗山镇横江村,村口的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十分醒目,周边环境美丽宜人。再往前走,小公园里,树木鲜花相映成趣,配有石凳、桌子供人休憩。水泥村道两旁,中西合璧的建筑物矗立,碉楼、洋楼、书室、民居各有特色。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党员干部起到了主导作用。比如‘三清三拆三整治’方面,党员干部带头清拆家里的猪栏和违章建筑。群众看到党员干部这么积极,他们也很配合。”横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明说。
“党员干部当好示范,我们当然要支持他们的工作。”今年84岁的林相贤是土生土长的横江村人,他表示,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领、村民的支持。
“现在是立村以来村里最靓的时候,有靓路、有公园、有长廊,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横江村村民黄达洪表示,只要是对村里有益的工作,大家都支持。
据了解,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台山市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精准实施“头雁”工程,累计审查3232名村(社区)“两委”干部人选,村级换届共调整年龄偏大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05名,完成2181名村(社区)“两委”成员配备。同时,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班和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轮训班,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
此外,台山下派51名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维护农村发展稳定,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村(社区)“两委”干部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乡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乡村治理体制逐步完善、乡村德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台山市文明村镇创建率达100%,覆盖率达96.67%,其中,台城、三合、冲蒌、斗山、都斛、赤溪、广海、汶村、深井9个镇(街)文明村覆盖率达100%,形成城乡文明建设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B 产业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让村民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产业发展了,各方面资源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才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村民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建于1963年,村民基本上都是响应国家号召归国的侨民。行走在五丰村,各色墙绘打造的缤纷“打卡点”、荧光车道线、彩虹人行道,还有详细的路标指示牌、充足的停车位、乡村旅游驿站,让人流连忘返。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咖啡、椰树、芒果,还有薄荷、香茅、九层塔、斑斓叶等富有东南亚特色的香料植物。
五丰村村民陆清桃表示,短短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不仅让村民过上了惬意的新生活,还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光。“这里很漂亮,下次要组团过来玩。”来自广州的游客龚珏亭表示,五丰村比网上看到的还要漂亮。
阿杰是土生土长的五丰村人,年轻时曾出国打拼10多年。“2019年,村干部游说我回来创业,我就回来了。”阿杰说,他在村里开设的东南亚特色小吃店,一到节假日就迎来大量游客,有时一天要接待上百人。
搭上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村民找到自己的“致富路”。“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正旺,我也在村里开起了民宿。”五丰村村民唐木宝说。
目前,五丰村正努力打造以斑斓叶为产业链的旅游附带产品,带动斑斓条的生产和销售;从“侨”字入手,结合乡村旅游,完善码头游船、花树小道、东南亚风情园等基建设施,打造海侨片区最具特色的精品乡村,让村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焕发新生机的五丰村,是台山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目前,台山市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是搭建“一区多园一中心”产业平台,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引进了恒大农牧、杨氏鳗鱼、天业冷链等14家优质企业,总投资达48亿元,汇聚台山鳗鱼、台山丝苗米两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打造广东省农业科技园,成功吸引江门市省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落户。二是培优扶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0年底,台山市有农业产业化组织611家,其中,省、市、县三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3家、家庭农场74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54家。三是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台山还加大力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全面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引导发展青蟹养殖、花卉种植、海水稻种植等特色产业,其中,海水稻播种面积增至260多公顷,年产量约1200吨;花卉种植面积达5860多公顷,年产值6.8亿元;水产养殖面积达27196公顷。三是打造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台山青蟹、台山蚝、台山大米、台山鳗鱼等10个特色农产品入选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台山鳗鱼还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海宴镇五丰村、水步镇草坪村,2020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6200万元,带动农户致富2.5万多人。
C 保护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
绘就乡村美丽新图景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现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只有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下,台山市台城街道按照“以桂为味、以水为美”的生态休闲旅游定位,立足该街道桂水村资源优势和村情实际,将自身发展融入台山整体发展,打造台山“城市后花园”和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每年一到荷花盛开的时节,桂水村就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湿地公园中,睡莲绿植、景观置石,美不胜收。
“湿地公园以前一片有恶臭的沼泽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村民的配合下,我们仅用20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包括沼泽清淤整治、铺设石径小道、安装玻璃栈道、配套停车位和休息区等。”桂水村党支部书记余伟强表示,湿地公园的建成,满足了群众一直以来的期盼。
除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桂水村还吸引乡贤回村投资,特色农产品市场、超市、餐饮店、银行服务点等生活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方便了村民生活。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改善村里的面貌,有路灯,出入方便;有超市,生活方便。”今年74岁的桂水村村民李佩新竖起大拇指点赞道。
乡村的变化,折射出台山市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显著成效。如今的台山乡村,“美颜模式”全面开启,既有都市的整洁便利,又有田园的风光旖旎,大家纷纷感慨:“房前屋后干净了,居住环境舒适了,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好了!”
“这几年我回台山写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乡村比以前漂亮了很多,每一个镇、每一条村都各有特色,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油画师张治启是从台山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这几年,他行走于台山各镇村,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对乡村带来的改变、影响和意义。
通过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行动,台山市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任务,100%行政村和田园达到干净整洁标准,成功打造台城街道桂水村、大江镇石桥村等16条“网红”特色精品村,优化提升斗山镇、端芬镇、四九镇3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D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大步向前
2018年12月28日,随着变压器发出低沉的轰鸣声,汶村镇广州发展台山渔业光伏产业园二期50兆瓦工程顺利通过台山供电局验收,正式并入江门电网,向外输送“鱼塘上的电能”。
光伏产业园的电站在进行光伏发电的同时,也为村民送来了真金白银。按照约定,光伏发电产生效益后,以分红的形式长期向困难村民发放资金。据了解,2018-2020年,该项目3年共收回资金75万元,可分配给汶村镇58户建档立卡188人每人2393元,帮助贫困户脱贫。
汶村镇北东村村民陈锡全今年63岁,是一名低保户。他的两个女儿生病,妻子的身体状况也不好,一家全靠他一个人微薄的收入和政府补贴支撑。现在,除了能得到9572元的项目分红,陈锡全还被雇佣到光伏产业园看管鱼塘。2019年,陈锡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比2016年的5340元翻了近一番。2020年,陈锡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台山市致力实现高质量脱贫,不断探寻“造血式”扶贫机制。
据了解,台山市紧抓产业扶贫“牛鼻子”,打造了汶村镇光伏发电、冲蒌镇“致富街”、赤溪镇滩涂养殖等“一镇一策”特色扶贫项目22个,成功探索出“龙头带动”“租赁返聘”等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模式。例如,海宴镇香蕉基地扶贫项目每年实现户均分红1300元;持续推进就业帮扶,建设水步镇茅莲村“扶贫工作坊”,在金桥铝型材厂、迪生力、精诚达、达利糖果等设置精准扶贫安置基地14个,让贫困户实现“致富就在家门口”。
此外,台山市坚持扶贫、“扶智”相结合,打造“粤菜师傅”工程项目,为参加技能培训的精准扶贫对象实行费用全免政策,2019-2020年共培训2795人次。台山全市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动态调整,全部帮扶对象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目标,脱贫攻坚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文/图 陈方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