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到三夹海海口墩台遗址所在地进行考察。
“经过一个月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三夹海两个墩台的准确位置就是如今斗山镇三夹海斗山河河口的两侧。”日前,台山市博物馆遗址调研工作又有新发现,该馆工作人员冯浩然兴奋地说。
为进一步摸清、梳理台山古代历史,近年来,台山市博物馆向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申请并立项开展“台山古代兵防及官署遗址调研”。经过前期的文献搜集查找阶段,近日,该馆组织调研组开展遗址调研工作,陆续确定了烽火台、营堡等台山古代兵防及官署遗址的所在地。通过这些遗址,可重现台山历史发展脉络。
文/江门日报记者/陈素敏 图/受访者提供
多个兵防要地位置确认 印证台山数百年建城史
位于海疆要冲位置的台山,自古代以来就是海防要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此,想要摸清、梳理台山古代历史,兵防及官署遗址是最佳切入点。
在古代,台山名为“新宁”,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为更好地管理地方,明政府在台山境内设置了多个带有军事功能的营堡,如苍步营、甘村营、城冈堡、荷木堡等。同时,在台山沿海一带,每隔一段距离建有烽火台。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位于广海镇海永无波公园的紫花岗烽火台。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在如今的广海湾一带,还有多个像紫花岗烽火台一样具有重要海防作用的军事设施。”冯浩然告诉记者,历代《广东通志》《新宁县志》等历史文献都对当时军事设施的规模、位置等有相关记载。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记载的名称到了如今不一定保留,这为遗址的确认增加了难度。“通过历史文献推断出大概位置,再进行现场走访,结合地形位置才能最后确认。”冯浩然说。
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甘村营是新宁县成立早期重要的兵防设施之一。调研组通过明万历《苍梧总督军门志》记载的“甘村营,坐上泽村,离县三十里,去城冈堡二十里”与清光绪年间地图上甘村营的位置对比分析,推断甘村营位于现端芬镇上泽村委会塘口村附近。调研组来到现场后发现,塘口村旧名即为“甘村”,该村余毓赞元老纪念堂上有对联“塘口改观添迪吉,甘军新貌永祯祥”,进一步印证了调研组的推断。与甘村营相关的地面建筑已基本不存在,调研组分析当地依托山丘、毗邻河道的水陆位置,再以其他已知营堡的地形类比推断,认为甘村营应位于上泽村委会农建大队部旧址一带。
目前,台山市博物馆已确认了多个建于明朝的军事设施遗址所在地。其中,苍步营位于白沙镇长江村委会东头村、西头村一带,那银堡位于端芬镇高地村一带,荷木堡位于川岛镇甫草村委会荷木堡径口,城冈堡位于端芬镇东成村一带,长沙炮台位于赤溪镇西面白蕉山上,鸡罩山烽火台位于广海镇西南面鸡罩山上……
继续加大调研力度
挖掘历史背后故事
在遗址调研中,最让调研组兴奋与感慨的,莫过于三夹海海口墩台位置的确认,其背后是一个英勇抗日的故事。
三夹海海口墩台的最早记载见于清道光年间的《新宁县志》,此后在清光绪年间《新宁县志》以及民国时期的新宁县地图,均有该墩台的记载。经过调研组现场走访,确认三夹海海口墩台位于斗山镇三夹海斗山河河口两侧,是兵防要地。河口两岸均设有墩台,扼守着三夹海海口,能有效防止敌人从三夹海通过潭滘河、斗山河、大隆洞河三条河进入台山内陆。墩台在近年开发中受到毁坏,仅存石头垒砌的基座。
根据资料《抗战八年的台山》记载,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计划通过三夹海海口墩台进入斗山。驻扎在此的抗日军队严防死守,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另一路敌八百余,分乘汽艇向三夹口进犯。……我保团驻三夹口排哨苏立辉排长跑近渡头,伺机杀敌。俄而敌艇六艘满载倭兵迫近渡头,我军即开机枪密集扫射,敌遭突击,伤亡甚重,退至该处附近文武庙背登陆,蜂踊扑来。苏排长和士兵仅六人,与敌死缠死抢,又伤毙敌廿余名。敌不得逞,退入庙中,其余敌艇续到,作包围形势。不幸这时机枪突然失灵,苏排长与诸士兵,卒被另一敌艇从旁抄袭,全部忠勇殉国!”至今,苏立辉英勇抗敌的事迹仍在斗山流传,苏排长立辉殉国纪念碑伫立在陈宜禧纪念广场,受人敬仰。
如今,台山的古代兵防及官署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作为台山古代历史遗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下一步,台山市博物馆将继续加大调研力度,并在调研完成后整理建档,向社会展示古代台山的真实面貌及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