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的徐徐清风吹拂着台山大地,绽放出芬芳馥郁的文明之花,本报推出“台山文明城市创建示范点巡礼”特别报道,分批为读者展示6个示范点的魅力,让读者感受这个文明城市的活力与幸福。
33条旧街重焕风采
留下记忆记住乡愁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位市民的期盼。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台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作为文明创建的根本出发点,全力打造文明美丽台山。
城市的提升和美化,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旧城加速魅力蝶变,城市“颜值”全面提升。台城历史文化街区(下简称,文化街区),就是“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台山文化新名片。近年来,台山市委市政府分期分批对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实行“修旧如故”的活化提质,33条旧街焕发新的魅力,着力打造繁华与历史巧妙融合的城市精品,得到国内外台山人及游客的广泛好评。
甄永光摄
“修旧如故”重焕骑楼风采
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了一般。走进如今的文化街区,浓郁的岭南气息扑面而来。传统的骑楼、绚丽的彩色玻璃、中西合璧的立柱雕花……从这些细节,可感受到百年前台城的繁华与热闹。
历史文化街区以老城中心区和西宁市街区为主,总面积约40公顷,以骑楼为主的建筑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于2009年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文化街区在多年的活化提质中实现“原汁原味”的修复:清洗历史建筑外墙,修复损坏的构件和门窗,整治架空管线,规范广告招牌和室外空调机的设置,完善配套设施,提炼侨乡元素,恢复骑楼建筑的历史风貌……
街区是体现城市风情面貌、文化底蕴、景观特色的重要城市单元,对街区空间的提质升级,无疑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拥有百年历史的台山历史文化街区,如今也是台山主要商圈之一,现代的新潮繁华与历史的年代气息巧妙融合在一起。
“一闪一闪亮晶晶,太美了”“想不到台山也有这么浪漫的地方!”……日前,挂满五角星、许愿灯、小星球等浪漫造型灯饰的小视频,刷爆了当地市民的朋友圈,让台城历史文化街区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月夜至,彩灯亮。台山在文化街区打造了一批特色灯饰景观,让市民在夜间能够得到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色彩和趣味。
为了守护美丽的文化街区,台山文明创建“楼长”“街长”带头走进文化街区开展志愿服务,清理网格辖区内杂物、生活垃圾,“牛皮癣”等,为城区营造更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环境。
“深挖内涵”唤醒文化记忆
在文化街区,中和街和维新路交界路口,有一段特殊路段:由10余块38厘米宽、1.5米长的石板并列组成的石板路,与现代的沥青水泥路面风格大不相同。这就是在去年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发现的清代晚期石板路。整个路面宽3米,可供双向通行,足见当年的繁华与热闹。石板路的发现对研究台山历史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石板路的所在区域,正是台城历史文化街区西宁市区域。如今,走进西宁市,经过改造后,街区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原貌。众多骑楼街纵横交错,形成了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连贯的骑楼建筑群,让人仿佛“穿越”回到过去。而让人惊喜的是,几乎被风雨模糊了痕迹的西宁市银信机构旧招牌得以重现。天华银号、仁安药房等百年前的商号名字,如今再次出现在骑楼上。
百年前,西宁市是台城最繁华的地带,是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民国时期的台城,经营银信业务的机构、店铺达百家之多,其中近八成分布在西宁市。
虽然这些经营银信业务的机构、店铺已经随着时间而消失,但它们代表的是那段台山繁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的深入,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近年来,台山不断加大对银信机构、商号机构遗址的保护,挖掘、整理、宣传其背后的华侨故事,将其作为传承华侨精神的重要抓手,释放文化魅力,擦亮城市文明形象。
“智慧新招”巧解停车难题
“要以身作则,带头文明停车、规范停车,还要带动和影响更多人强化文明停车、规范停车意识,用实际行动为文明城市增光添彩。”赖万年是居住在文化街区的长者党员。他对这个老街区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自己应该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解决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停车难问题,台山市把“智慧停车”项目列为民生实事,建立“智慧停车”引导系统,为缓解“停车难”推出了“新招”。2021年12月,在历史文化街区,台山市新建了480个“智慧停车”泊位,实行收费管理。
向信息科技要效率。台山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技术,提升创建成效。在“智慧停车”这个项目中,台山引进了当前江门市通用的“智慧停车”系统,对城区路边停车位进行规范管理,在每个“智慧停车”泊位后,安装了一个黄色的“视频砖”设备。“视频砖”是一个先进电子设备,通过自动拍照、录制视频上传的方式对停放的车辆进行计费,使计费更准确,证据链更完整。
项目正式实施后,台山市公资办与台城街道联合组织开展“红色钥匙”破解停车难题活动,以社区“大党委”凝聚合力破解停车难题,组织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加大宣传,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文明城市建设贡献“红色力量”。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
读懂侨乡“前世今生”
增强群众文化自信
在台城街道南新区,矗立着这样一座楼高六层的标志性建筑,这就是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下简称,台山侨博馆)。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收藏、展示华侨文物,宣传、弘扬华侨精神的台山侨博馆,大大提升了台山文化的软实力,让市民享有更加充实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文明城市建设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文化惠民”靓名片
台山侨博馆以华侨历史、华侨文化、华侨名人、城市规划展示为主要内容,运用实物、图片及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华侨文化、讲好历史故事,是市民游客了解认识台山最直接、最便捷的地方。
这里既铺设了新宁铁路“古董”铁轨,也珍藏了由台山华侨捐赠的飞虎队文物精品。这里既有当年宁城车站的热闹场景展示,也有展现全新台山形象的城乡规划建设展。在这个台山侨博馆里,可以回望华侨先辈走过的历程,坚守的风骨;也可以感受现代台山发展的当下,多彩的魅力。
了解历史,感受未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种别样体验,对市民群众颇具吸引力。如今,台山侨博馆人气高涨。据统计,台山侨博馆自2020年8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已吸引逾百万人次的市民与游客前来了解台山的华侨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规划。2021年,台山侨博馆还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如今的台山侨博馆,让市民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让城市多了一点文化的味道。台山以台山侨博馆这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对于弘扬华侨爱国爱乡精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大有裨益。
“春风育人”新摇篮
“大家请看,这是当时宁阳会馆的图片。当年,台山华侨在外通过成立华侨社团,共同化解各种困难险阻。”在台山侨博馆,台山小学生宋卓欣自信满满地进行讲解,这是台山侨博馆开展红领巾志愿讲解员培训活动的画面。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志愿培训活动,掌握讲解技巧,深入学习台山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每位学生都收获满满。
建好台山侨博馆,更要用好台山侨博馆。自开馆以来,台山侨博馆团队充分发掘内在潜力,盘活现有资源,创新活动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探索丰富博物馆的运作新模式,不断增强吸引力,赢得了市民群众的心:邀请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谭金花现场开讲,以“台山建筑文化”为专题,带领文化爱好者开启引人入胜的“台山侨乡建筑文化导赏”之旅;举办传统猜谜、寻宝“打卡”等游戏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文化魅力;开发推出花阶砖钥匙扣、骑楼书签、“富贵吉祥”利是封、《溽城春晓图》明信片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让台山的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
与其说是博物馆,倒不如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多彩的课外教室。这些特色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历史文化,增加了台山侨博馆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有助于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文明打卡”实践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台山侨博馆作为文化重地深受群众青睐。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每一位参观者的一言一行,也构成了台山侨博馆里的文明风景。保持安静、遵守纪律、尊重规则、关照他人……小小的文明举动,产生大大的正能量。
“我会戴好口罩,‘罩’顾好自己。”日前,台山侨博馆推出了一项礼仪卡“打卡”活动。原来,为了引导小朋友文明参观,侨博馆特别采取小朋友喜欢的形式,推出礼仪卡,让小朋友参观前领取,并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参观期间完成卡内的任务,寓教于乐,让小朋友在参观中学习相关礼仪。参观礼仪从娃娃抓起,以手牵手的方式,让孩子成为新时代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
目前,台山侨博馆正创建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营造文明旅游环境。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台山侨博馆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如设有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母婴室等,同时,提供轮椅和雨伞借用等服务。在讲解接待方面,该馆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认知的受众,采用不同的讲解风格,在讲解形式、讲解语言和互动方式上下足功夫,使宣教与个性化服务有机结合,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台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有温度的“百姓之家”
引领文明新风尚
整齐的书架倚墙而立,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图书室内是浓浓书卷味;书画室内,群众正挥毫泼墨,把人生的感悟融入一笔一划中;一墙之隔的长者膳堂,每日到了饭点,饭菜传来阵阵香气,老人可在此安心用餐……
这里就是台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下简称,台城实践所)。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台城实践所发挥主城区的地理优势,举办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温度的文明实践活动,满足了群众开展理论学习、文化活动、志愿活动和文化教育的需求,成为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温暖之家”,引领文明新风尚。
多元开展宣讲 凝聚民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干部要扎扎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孜孜不倦学习,在磨炼中积蓄能量。”今年春节,在台城实践所的春节系列活动中,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台城实践所所长杨趣明寄语青年干部,鼓励他们在新一年里昂首阔步、奋力前行。“书记讲堂”成了青年干部的“精神营养餐”。
基层宣讲是台城实践所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以“固定+流动”“室内+户外”“线上+线下”多维度实践平台为抓手,文明创建期间,台城街道多维度拓展宣讲形式,多层面丰富宣讲内涵,让市民、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回顾台山近五年发展历程,展望台山市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号召大家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共建美好新台山出力。”在台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结束后不久,台城街道园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副队长李娟娟就组织干部、群众一起学习党代会报告。结合个人的见解和领悟,李娟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凝聚起推动实现台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自成立以来,台城实践所以政策理论宣讲、“书记讲堂”等为主题搭建起“宣讲讲台”,为粤剧团、广场舞团体、中小学师生、村(居)民提供“文化舞台”,利用博富悦读馆、街道文化站、体育广场等场所共筑“服务平台”。为了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台城实践所从专业讲师、基层干部、先进模范、能人巧手以及各领域人才中招募,凝聚多方力量,现组建起一支由48名志愿者组成的讲师团。据统计,台城街道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文明等主题活动近14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次,让广大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自我提升。
干实事做好事 贴近民心
在台城街道分级分层区域核酸检测中,总能看到这样的一群人,身穿红色马甲的台城街道志愿服务队。他们分布在检测点现场的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协助医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志愿者从白天忙到黑夜,奔波在服务岗位上,重复着“大家请戴好口罩、不要着急、注意‘一米间隔’、手机上先准备好核酸登记个人信息”的话语,维护着现场秩序,让核酸检测有序、高效进行。
随着台城实践所建设不断深入,志愿服务活动也逐渐常态化。从2019年起,台城实践所加快构建志愿服务“双联动”模式,按照“1+3+N”模式组建党员、华侨、百姓宣讲、居民等志愿服务队85支,营造全民参与大融合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台城实践所投入200万元持续做实文明实践活动。如台城华侨志愿服务队,收集整理华侨记忆遗产,举办“飞虎队”“黄嵩龄家族百年历史”等特色讲堂、系列展览20场次。党员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侨乡文化”导读会、“我们村的未来”主题演讲比赛、“银信故事”主题活动等,受益群众逾10万人次,让“爱国爱乡、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深入人心。
值得关注的是,台城实践所下属的环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利用“双联动”模式,发挥“牵动、整合、协调”的枢纽作用,加强各项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荣获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双联动”工作试点项目三等奖。
强服务造氛围 温暖民心
“现在,我走10多分钟过来就可以就餐了,菜式比较适合老人,服务周到,非常感谢‘长者饭堂’对我们的关怀!”台城街道南塘社区61岁低保老人何润才在台城实践所的“长者饭堂”品尝着美味的饭菜,由衷地说道。
午餐时间到了,“长者饭堂”里,老人们正在品尝社工们送来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吃得津津有味。“长者饭堂”采取统一配餐、集中就餐、配送到户等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就餐服务,菜单每日更新,定期更换,选材用料精挑细选,保证健康、新鲜和卫生。
除了“长者饭堂”,台城实践所还设有主题广场、多功能会议厅、图书室等丰富的惠民场所以及台山银信、台山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长廊。结合不同场所的特点,台城实践所开展各类便民惠民服务。如,入驻实践所的社工们在社区长者学院为老人们提供血压测量服务,定期举办生日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健康讲座,举办适合老人参与的兴趣班,丰富他们的生活。老人可以在这里阅读报刊杂志、对弈娱乐,晚年生活其乐融融。退休干部伍锡培每天上午到活动室练书法,并教导其他老人。“感觉这里就像一个家,让社区的老人们有了相聚的场所。”伍锡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