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一中恢宏典雅的教学大楼。 陈方欢 摄
基层党员代表到台山好人馆参观学习。 陈素敏 摄
“5G政务晓屋”可提供“不见面”的“可视化咨询—可视化辅导—可视化业务办理”全流程服务。 陈素敏 摄
台山市第一中学
百年学府正芳华 成风化人显担当
诞生于1909年的台山市第一中学(下称,台山一中)如今已113岁。
这所百年学府,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承载着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沉淀为新时代“爱国爱校、勤教勤学”的台山一中校训。
这所百年学府,经历过战争,见证了新生,记录着复兴,凝结为新时代师生鼓足干劲再拼搏的决心。
在台山正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当下,台山一中以“六好”标准扎实创建文明校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完善校园设施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让文明之风吹遍校园。
绿色校园“润物细无声”
播撒文明种子
“广东有个台山县,台山县有间台山一中,校舍宏伟漂亮,可以与集美中学媲美,到广东去的同志,争取到台山一中看看。”这是周恩来总理1958年视察台山一中后给出的评价。
台山一中依山而建,校舍巍峨雄伟,既有古朴典雅的质感,亦具现代风格,堪称侨乡洋楼的典范之作。校园内,树木葱茏,繁花似锦,有“园林式校园”之称。
恢宏典雅的教学大楼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建筑。风雨洗礼,依然掩不住其美丽风姿。教学大楼门楼以希腊式爱奥尼亚柱装饰,气势恢宏。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的窗子布局精当,白色的墙壁配上黑色的窗户,古朴典雅,与门楼的设计和谐统一,拱形花饰、顶饰古朴庄重。教学楼后是纱帽山。山间林木葱茏,鸟鸣四起。学校的另一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隐没于树林之中,红墙绿瓦,重檐攒尖顶,欧式建筑恰到好处地融合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台山一中是一个“园林式”的校园。纱帽山上仍保留有成片的原始森林,树龄超过100年的名木古树有21棵,校内绿化面积超过60%,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曾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优雅的校园环境成为育人净土。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台山一中将校园文化内涵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板块,以醒目的宣传牌、口号、标语点缀出校园文化的特质,让师生在自然、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体味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与践行文明。
校史馆以德润心
传承厚重文化积淀
台山一中的校园建筑,不仅美丽典雅,更是台山华侨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早在1926年,本着“兴学育才,振兴家国”的爱国宗旨,加拿大邑侨9000多人,合捐约24.9万加币,兴建了包括教学大楼在内的第一批校舍,实现了台山一中从破烂的文庙到宏伟建筑的华丽转身。
百年学府,百年优良传统,百年文化积淀。近年来,台山一中高度重视侨情校史教育,不仅做好历史碑铭、校舍洋楼的保护,并常常举办校史、校友事迹等校园文化展览,在学生中厚植爱国爱乡爱校的情怀。
2019年,台山一中110周年校庆之际,由86年老校舍——第一宿舍活化改造而成的校史馆正式亮相。校史馆通过对台山一中建校百年来重点历史文物的保存、展示与介绍,展现该校百年发展足迹、丰厚的文化底蕴,让师生体会华侨“兴学育才,振兴家国”的精神内涵,让沉淀百年的校园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台山一中不仅将校史展览作为爱校教育基地,还设立“伍舜德精神奖”“台中最美少年”等系列学习榜样奖项,并以华侨奋斗史、校友爱校情为题材举行系列教学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精神的洗礼,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不断追求卓越。
践行人本教育
培养时代新人
百年来,台山一中培养学子超过七万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中国音乐评论家李凌、中国科学大学原副校长李云扬、著名版画家黄新波等人。七万人学子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奋斗不息。
发展至今,台山一中秉承着“爱国爱校、勤教勤学”的校训,上下同心谋发展,潜心钻研求进步。近年来,台山一中高考成绩优异,多名优秀学子进入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在2021年高考中,台山一中本科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达1164人,连续多年突破千人大关。
值得关注的是,位于侨乡的台山一中,结合台山本地实际,在英语教学和排球运动上形成特色教学经验。
台山一中与澳大利亚、香港等地三所中学结为姐妹学校。该校英语科组借鉴学习姐妹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并积极开发校本读本,让学生的英语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台山一中重视排球运动,排球基础十分扎实。早在1980年,台山一中排球队就曾出赛第九届世界中学生排球赛,并获得男子亚军的傲人成绩。如今,该校学生人人会打排球,排球被列为必修体育课程。依托排球运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当下,该校更是创新模式探索新时代排球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该校沙滩排球队2名队员因表现出色被选入国家队。今年5月,他们将代表国家出赛第十九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一展台山一中排球人的风采。(陈素敏)
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打造群众身边的“精神加油站”
在台山市台城街道石化路上的台山好人馆,这里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示100位台山市各级“道德模范”和好人的事迹,是江门地区首个好人馆。好人馆附近,坐落着台山市书画院;另一侧,还建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拓展服务阵地。以台山好人馆为中心的台山城区文化活动区域,集文明宣传、学习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是台山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生动体现。
2018年10月,江门台山作为第一批广东省试点单位开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并于2019年10月升级成为全国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目前,台山市共建成3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别为1个实践中心、17个实践所、314个实践站,实现三级全覆盖,加快补齐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短板,打造出具有侨乡特色的文明实践“台山模式”。
有力度 宣传新思想 新文化新理论
《迟来的家书》《我以我血筑长城》……这是发生在革命先烈身上的真实故事,这也是让汶村镇渔业村委会渔民群众感动的动人片段。原来,这是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组织“百姓宣讲员”利用休渔季在渔港举办“红色讲堂”的真实画面。现场红色气氛浓厚,观众热情高涨。
推动党的新思想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台山多措并举,组织宣讲队,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定期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向市民宣讲党的科学理论、先进思想、制度优势和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等。一场场深入浅出的理论宣讲,浸润着市民的生活。
在基层,台山结合当地实际,设立“村口党课”“榕树讲堂”“渔港课堂”,把历史变故事,这种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让群众津津乐道。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文明实践活动才有生命力。台山是农业大市,以开展农业生产相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整合各方资源,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台风过后,水稻很多都倒伏了。要把田里的水排干,还有病害防治。”台山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禾上大讲堂”设在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志愿者携手农业专家,共同为当地群众送上一场涵盖农业历史、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知识盛宴”,村民获益匪浅。
有温度
深入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
“新时代要有新作风,我们十分赞成婚事新办、喜事简办。只要我们两个人相爱,彩礼、酒席、排场这些都不重要。相信通过我们相互扶持,共同打拼,一定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今年2月22日,台山市民黄一平和新婚妻子在台山市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并参加了当天举行的“婚育新风进万家”主题道德评议会,感悟现代文明婚俗的意义。
移风易俗是推动文明城市建设的加速器。近年来,台山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程中,持续在倡导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上发力,充分利用台山好人馆这一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参观学习活动,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故事作为正能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文明在台山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同时,台山还在各镇(街)组织开展以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全市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因地制宜推广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引导群众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
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滋养。为此,台山市成立了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依托3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故事分享会等系列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实践中,潜移默化走进百姓心田融入城乡居民自治、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
有深度
提炼本土文化基因
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广东音乐传承了台山文化,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台山广东音乐更好地传播出去。”李雨欣是台山广东音乐的爱好者。在学习的同时,她经常参与台山广东音乐的各类表演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进社区展演活动上,包括李雨欣在内的台山市老干部艺术团成员和李树芬纪念中学、台城二小的师生轮番上台,演奏一首首悠扬动听的经典名曲,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增强市民群众对广东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台山市文化资源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注重提炼本土文化基因。结合“华侨文化”“排球文化”“非遗文化”“客家文化”等独特元素,陆续开展斗山飘色巡游、客家擂糖糊比赛、台山广东音乐展演、九人排球比赛、粤剧传唱、原创音乐比赛等文明实践活动。增信心,聚民心,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台山传统文化的魅力。
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还需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对此,台山也在行动。文化送下乡,欢乐到基层。近年来,台山先后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文艺展演下基层”“平语春联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表演”“强国复兴有我”侨乡巾帼风采展示、“中国梦大家唱”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惠民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文化盛宴,感受党和政府对基层的关怀和温暖。 (陈素敏)
台山市行政服务中心
“速度+温度”擦亮政务服务“第一道窗口”
台山市行政服务中心(下称,服务中心)是政府服务群众和企业的“第一道窗口”,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线阵地。
以“文明创建”促进工作创新,用工作创新促进“文明创建”。近年来,该中心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与业务融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环境,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办事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让文明之风从“窗口”传递。
服务有温度
打造政务环境新高地
“您好!请坐!请问要办理什么业务?”“好的!您的业务已经办理妥当。请问还有什么需要帮忙吗?”……在服务中心,专业、温暖的服务声音此起彼伏。
2019年1月,位于台山市台城街道的台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全新亮相,“颜值”大幅提升,服务全面升级,让人眼前一亮。发展至今,该中心已成为台山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对外服务窗口,单日业务办理人流量达1500人次。
该中心的一、二、三层为政务服务大厅,设办税服务大厅、社保经办大厅及综合服务大厅,其中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不动产服务类”“社会民生类”“商事登记类”“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类”“市政公用服务类”等综合窗口。各楼层办事大厅宽敞明亮,各类指引标识明确清晰。办事大厅采用无声排队叫号系统,群众有序等待,根据LED屏显示的内容,快速到窗口办理业务。
此外,服务中心还提供多项人性化服务——内设“爱心妈妈小屋”,配置带安全扣的婴儿尿布台、提供热水和洗手液的洗手台、婴儿床等设备,专供哺乳期女士使用。每层均设有残疾人专用厕所,方便有需要的群众使用。各楼层办事大厅两侧配有茶水间。
为了方便群众,服务中心还在三层办事大厅打造便民服务区,提供免费复印、打印、扫描、上传、照相等服务。如今,服务区每天惠及超500人次。
“一门式”“网上办”
打造便民利企新常态
“没想到只跑一次,事情就办好了!”日前,在家乡找到商机,把公司从东莞迁回台山的林诚活,只来了一次,就在服务中心办好了所有手续,领到了营业执照。
“我原以为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办完手续,没想到一个下午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和公章。”从香港回家乡台山创业的袁日佳,仅用半天时间,就在服务中心顺利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公章,对服务十分满意。
长队如龙的现象没有了,吵闹喧嚣的场景不见了。自该中心启用以来,办事群众感受最深的,除了环境硬件上的提升外,更有“数字政府”改革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的变化。
实现“一门式”。目前,共有税务、社保、不动产等34个部门单位进驻该中心,可集中办理事项1200项,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办事便利度。
实现“一窗式”。依托江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服务中心实施“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改革,推行“不见面”审批。
此外,为了让群众办事“只跑一次”,服务中心提供“网上办”“指尖办”和邮政快递免费送达、自助终端办理等方式,提高“最多跑一次”事项的范围和比例,增加线上办理事项,有效避免群众来回奔波。
在部分重点工作领域,该中心更是大力提速增效。如,为了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该中心打通部门信息共享通道,实现一般经营性企业开办1天办结。窗口设立至今,企业开办“一窗通办”共受理业务4450宗。又如,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与管理。目前,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窗口已受理2494个事项申报,竣工联合验收业务106宗。
乘着“数字政府”改革的东风,服务中心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来破解政务服务中的瓶颈,让政务服务速度大大提升。
建强队伍显态度
打造政务服务新标杆
面对市民群众需求,如何让政务办理更贴心,是服务中心需要不断优化的工作。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去年以来,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成24小时自助服务区升级改造,应用“健康防疫核验系统”,实行“中午不打烊”延时服务等,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
在服务中心一楼,设有江门地区首个“5G政务晓屋”。在这里,群众可运用5G、远程视频、远程协助等技术进行业务办理,享受“不见面”的“可视化咨询—可视化辅导—可视化业务办理”全流程服务。目前,“5G政务晓屋”提供税务、不动产、社保、市场监管等6个部门3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的咨询办理,广东政务服务网和“粤省事”“粤商通”的导办服务。
温情的政务服务还体现在服务中心的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窗口前。近年来,服务中心不断抓实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完善了《台山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管理办法》《台山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规范》等服务制度,推动人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还坚持组织开展“服务之星”“年度优秀工作者”“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等评比、创建工作,举办政务服务能力专题培训班等业务培训活动,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推动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陈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