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台山近30年的民营企业排头兵台山市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产值不断攀登高峰。
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台山段正式通车,让台山重圆火车梦。图为飞驰在台山大地上的列车。 陈健科 摄
面貌焕然一新的海宴镇五丰村成为台山乡村旅游的热门地。 陈方欢 摄
上下川岛是游客夏日旅游目的地之一。 陈方欢 摄
台山九人排球比赛深受群众喜爱。 区景常 摄
2014年,参加第四届世界台山籍乡亲代表恳亲大会的海外乡亲惊叹家乡巨变,纷纷拍照留影。 区景常 摄
台山新城区配套日渐完善,公园、广场、体育馆、商业综合体等应有尽有。 陈方欢 摄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在粤装机容量最大发电企业,国能台山电厂总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四、世界第十。 国能台山电厂供图
中法能源合作项目台山核电站从2018年起陆续实现1、2号机组商业运行。 台山核电站供图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养殖户抢抓有利天气晒蚝豉。
从2010年起,台山市将打造台城南新区列入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各项配套工程多点开花。图为日新月异的南新区。 陈方欢 摄
今天是台山撤县设市三十周年的日子。1992年4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台山县,设立台山市(县级);同年5月28日,台山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稳步前行,日新月异。三十年来,台山发展迈入“快车道”——经济飞速增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台山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立足当下,台山涌动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新热潮,以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意气风发地朝着新目标向前进,书写发展新篇章。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署名除外)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台山市档案馆
A
经济迅猛增长 奏响发展强音
时光铭记奋斗的步履,成绩并非一蹴而就。
从撤县设市的那一刻起,沿着党指引的前进方向,台山发展的每一步都踏实前行,迎来新的荣光。
台山是农业大市,始终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生产不断朝着优质化、特色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台山市粮食生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实现了飞速发展,粮食生产的产量、质量实现了巨大提升。台山农业发展日益丰富多元,出产珍香大米、鳗鱼、黑皮冬瓜、潮境萝卜、广海咸鱼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台山蚝、台山鳗鱼、台山青蟹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21年,台山粮食产量达到40.27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1.2亿元。
台山市在聚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大力引进、鼓励兴办现代化、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在粤装机容量最大发电企业,国能台山电厂总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四、世界第十;中法能源合作项目台山核电站从2018年起陆续实现1、2号机组商业运行;全球最大挂车桥制造商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于今年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扎根台山近30年的民营企业排头兵台山市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产值不断攀登高峰;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迪生力汽配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广东绿岛风空气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相继上市……去年,台山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8.22亿元,六条重点产业链实现工业增加值149亿元,产值超10亿元企业增至12家。
从1992年起,台山市委、市政府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为台山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营造了环境氛围,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了一批以川山群岛为龙头的较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其中,川山群岛、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等滨海景点让游客戏水冲浪,感受浓郁椰风海韵;梅家大院、海口埠等侨味景点让游客品读历史,感受侨乡魅力;斗山镇浮石村、水步镇草坪村等乡村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感受乡村风情……据统计,2021年台山全年旅游总收入实现97.40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033.41万人次。
B
交通路网完善 打通城市动脉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三十年来,一个个交通大项目在台山大地上次第开花,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
一纵一横贯穿台山大地的新台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实现了台山高速交通路网“零的突破”。2001年1月18日,新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2年4月28日,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5年12月31日,新台高速公路南延线通车;2021年1月29日,中开高速公路台山段建成通车,为完善台山高速路网锦上添花。截至目前,台山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62.227公里。
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台山段正式通车,红墙绿瓦的欧式建筑台山站大楼再现了新宁火车站的风貌,让台山重圆火车梦。从无到有,33.2公里长的铁路营运里程,意味着台山实现了铁路“零的突破”。
2020年6月6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正式动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作为港珠澳大桥西拓的重要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将筑起港澳地区连通珠海、直达台山、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主要高速通道。
道路通,百业兴。台山公路通车里程从设市初期的110公里增长至目前的3128公里。其中,公益埠至台山核电站路段从省道升级为国道G240线,都斛镇至北陡镇路段升级为国道G228线,国道总长度达到193.9公里。台山全市公路密度从30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至95.2/百平方公里,公路交通得到空前大发展,各项交通路网重要指标快速向发达地区靠拢。有了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越织越密的交通路网,台山人的出行也发生了变化,为当地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1992年撤县设市后,台山为满足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需求,不断加快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台山城区的主要道路环北大道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台山市对环北大道进行全面扩建,将主车道扩建为24米宽的水泥道路,修建了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行人道,环北大道成为当时城区最为宽阔平整的要道之一。
针对城区陆续出现的交通节点拥堵严重问题,近年来,台山市持续加大城区道路建设投入力度,完善道路基础设施。石岭路、星衢路、沙岗湖路、环市西路、台东路、沙岗湖路改造工程和凤凰大道西延线工程陆续完工,城区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畅通城市交通大循环。
路通了,也更美了。如今的台城,街头鲜花常开不败,节点绿化日益精致,街头灯饰流光溢彩……台山市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稳步提升城市道路“颜值”。其中,舜德路景观提升工程是展示台山城市形象的重要项目,工程总造价7000多万元,主要对原道路、排水、照明、绿化等各方面进行改造提升。如今,焕然一新的舜德路,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出行条件,提升了城市路网服务水平,更对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宣传台山特色文化底蕴具有重大意义。
C
城乡环境提质 尽显侨乡魅力
传统的骑楼建筑,绚丽的彩色玻璃,中西合璧的立柱雕花……走在台城历史文化街区,让人仿佛“穿越”历史,感受当地百年前的繁华与热闹。日前,随着台城街道中和街“钻石冰室”最后一块商铺牌匾修复完成,标志着历时近5年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改造工程顺利完工。
台城历史文化街区以老城中心区和西宁市街区为主,于2009年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以骑楼为主的建筑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2017年起,台山市坚持“修旧如故”原则,以微改造“绣花功夫”,对台城历史文化街区40条街道进行“原汁原味”的修复。台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变化,将城市繁华与历史印记巧妙融合,以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市民、游客的青睐。
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老区魅力与新城风采美美与共……漫步在台山城区,从老城区走向新城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宽阔整洁的广场、花草掩映的公园……历经三十年,台山的变化发展速度让人感慨。
1992年以来,台山人民从乡村走入城镇、从老城区迈向新城区发展,新城区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快速期。
2006年,国内知名房企碧桂园进驻台山,落户台城南新区,带来全新的综合性小区居住理念。从2010年起,台山市将打造台城南新区列入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各项配套工程多点开花。2016年以来,南新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新宁体育馆、金星湖湿地公园、新宁小学、台山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宁广场、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台山市档案馆等配套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保利、敏捷、骏景湾、万达、碧桂园、雅居乐等知名房企加速布局,各个楼盘拔地而起。
2017年10月1日,位于台城东区的昌大昌广场正式开门营业,这是台山市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2020年8月29日,台山万达广场开业,进一步丰富了市民休闲购物的选择,台山的消费商业格局得到极大提升。
城区变美了,乡村也变靓了。乘着乡村振兴东风,台山全市300多条行政村提升了“颜值”,产业日益兴旺,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海宴镇五丰村是由东南亚归侨打造的侨村,当地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槟榔、椰树、芒果等亚热带水果植物,还有薄荷、香茅、九层塔、斑斓等东南亚特色香料植物。村中以墙绘打造的缤纷“打卡点”,以及荧光车道线、彩虹人行道,让人流连忘返。
水步镇草坪村成立了台山市侨筑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推动文旅项目发展。近年来,草坪村相继举办了稻田音乐节、鱼木花节、云谷圩市、醉美桃花节等乡村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在该村今年召开的股东大会上,50多户村民股东首次拿到了分红。
D
团结内外乡亲 凝聚磅礴力量
三十年来,在台山这片热土上,台山人的“爱国爱乡、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
台山是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有逾163万人,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同是台山人,同讲台山话。台山旅外社团和乡亲情系桑梓,在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社会福利等方面大力支持家乡,为建设富庶繁荣文明进步的新侨乡贡献了巨大力量。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至2021年底,台山市侨捐项目共有20180个,合计25.17亿港元。这些侨捐项目为台山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立下了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
旅港乡亲、著名慈善家、江门市荣誉市民、台山市荣誉市民李伯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李伯荣祖籍台城板岗昌和村,他深受父亲李星衢的影响。1993年,李伯荣第一次回到台山,看到父亲当年捐建的慈善项目,他深深感到震撼。此后,李伯荣秉承父志,也走上了慈善之路。为纪念父亲,李伯荣在晚年捐出超过4500万元,用于建设李星衢纪念学校教学大楼、生活中心、运动场,为台城北区的1776名学子提供优质教育环境。这位可敬的老人在台山捐建项目达127个,涉及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广播电视、公路交通、农村自来水工程等,总额接近3亿元,他是以个人名义向台山捐资最多的善长仁翁。
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同胞与家乡的联系更加紧密。自1997年以来,台山市举办了四届恳亲大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台山人相聚一堂,畅叙乡情,共商发展。每一届恳亲大会,台山市均表彰一批荣誉市民,感谢他们为台山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如今,台山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华侨特别是华侨青年看好台山的优势和潜力,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美籍华人李旻禧就是其中一位“80后”华侨青年,她在美国拼搏12年后,回到家乡台山创业。2019年,李旻禧来到水步镇草坪村,在一家开发公司的帮助下,将一间破败的柴房改造为店铺,在当地开了一家咖啡店。梦想成真的她有了新目标:“我想通过努力,成为江门的‘李子柒’,宣传推介家乡,讲好家乡的故事。”
为引导华侨更好地在家乡投资创业,2020年末,台山市侨创中心应运而生,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团队运营。来自香港、珠海等地的艺术家、结构工程师等组成专业团队,参与侨创中心的运营,最大程度发挥青年力量。该中心通过侨界发展顾问团成员联系专业资质公司,起草制定鼓励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创新创业的措施。该中心成立以来,成功吸引了30支创业团队入驻,引入了30个文化项目。
E
逐梦笃行不怠 奋力续写辉煌
热情和梦想,激励台山人逐梦前行、不负韶华。对家乡的爱,鼓励台山人为这座城市不断发展而奋斗。
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台山人在这片热土洒下汗水,他们的成长故事助力台山跨越式发展从蓝图变为现实。
日前,台山市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伍炳亮被评为“侨都十大工匠”。这位匠心独运的当代“鲁班”,是中国工美艺术大师、中国“轻工大国工匠”,他在传统家具行业深耕四十余载,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收藏。2018年,投资近2亿元,耗时4年建设的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对外开放,集中展示了伍炳亮从业40多年来打造的明清风格传统家具,该馆兼有传统家具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推动台山传统家具行业进一步发展。
在“2021年广东省十大杰出精勤农民”名单中,有一个台山农民的名字——都斛镇胜裕家庭农场负责人李胜业。奋斗在农业一线三十多年的他,成立农场的初衷是让家庭成员拥有固定工作和经济收入,并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胜裕家庭农场逐渐发展成为集水果种植、淡水养殖、农业观光、亲子体验等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农场。先富起来的李胜业,2013年牵头成立了台山市都斛镇莘村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致力于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技术,帮助本村约300公顷稻田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提高村民收入,带动乡亲也富起来。
在轰轰隆隆的工厂车间内,女性的身影是少见的。省劳动模范杨翠颜是一名在台山市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奋斗了26年的化学工程师,她负责生产科研一线工作,开展铝材表面处理和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为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化工安全提供技术方案。经过无数个日夜钻研,杨翠颜主持和参与完成了一个个技术攻关项目,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手握多个江门市和台山市科学技术奖项,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展现了技术人员的科研魅力。
……
团结的力量是温暖的春风,吹走寒风的凛冽;凝聚的能量是坚硬的盔甲,迎接困难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台山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党员干部勇担责任、身体力行;白衣天使主动请战、逆行出征;群众、志愿者积极参与、奉献大爱……守护台山,他们贡献了最硬核的力量。
台山三十年的飞跃发展,是无数台山人以如山般坚定不移的精神取得的成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台山发展的“接力棒”传到你我,我们必须奋力向前,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续写台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