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台山大地上的动车。 陈健科 摄
位于下川岛的县道X814线独湾至王府洲段,全长4.526公里,串联下川岛多个著名旅游景点。驱车行驶在路上,美丽海景尽收眼底。 台山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开栏语
今年是台山撤县设市30周年。撤县设市,标志着台山开启了跨越发展新的历史纪元。
30年前,台山撤县设市成立大会盛况空前,带着激情和喜悦,带着愿景和期昐,这一画面永久地定格在台山人的心中。
30年来,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沧桑巨变,如今,台山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殷实富足,侨乡台山以全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展现台山撤县设市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台山撤县设市30年·那些人那些事”栏目,敬请垂注。 (林育辉)
发展时间轴
1993年12月
台山公益港建成,开通了台山至香港的货运航线,实现了水陆联运的大跨越。
1995年4月
台山电厂隧道建成通车,为大项目落户赤溪半岛打下基础。
2001年1月
台山第一条高速公路——新台高速公路通车,台山纳入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网。
2013年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台山新增一纵(G240)一横(G228)两条国道207.8公里,改写当地无国道历史。
2015年
12月31日
新台高速公路南延线通车。
2018年7月
江湛铁路正式通车,台山站启用,台山重圆火车梦。
2020年6月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正式动工,将筑起台山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高速通道。
2021年1月29日
中开高速公路台山段建成通车。
6月中旬,喜报传来——台山市成功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台山的交通运输发展成绩单上,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撤县设市30年来,台山的交通运输发展可谓高潮迭起。一个个交通项目的落成、运营,为面积3286.3平方公里的台山打通了经济发展“大动脉”,为台山带来了人气、财气,增强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在台山大地,交通路网还在不断延伸、完善,逐步构建起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交宣
畅通经济“大动脉”
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
6月14日中午12时,台山市大江镇的广东得宝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宝食品)的停车场内,一辆辆装满冰鲜鸡、鸭的大型货车即将开启快速直通港澳之旅。它们直奔新台高速公路,途经广州、东莞,最后抵达深圳文锦渡口岸,历时三四个小时。
2016年,得宝食品落户台山。这家企业以家禽屠宰和加工为主,每日销往香港、澳门的冰鲜鸡、鸭超过60吨。该公司对物流运输的要求非常高,必须走最快的直通路。“我们的活禽基地位于台山本地或周边城市,这些年来,台山的交通路网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畅通,有高速公路,也有国道、省道。即便遇上高速公路堵车的情况,我们的活禽运输车辆也可以选择走国道、省道,在最短的时间把活禽送到加工厂房,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得宝食品副总经理杨继丰说道。
自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得宝食品的故事是近年来台山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缩影。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让投资贸易畅通。
台山地处粤西沿海,昔日土地贫瘠,交通落后,向来有“凤头水尾”之称。据1913年《新宁杂志》12期记载:“在咸丰以前,最为闭塞,是鄙俚之县,盖交通不便,人皆闭关以自守也。”如今,在众多大型交通项目的加持下,台山的地理位置转化成发展优势,当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位于台山东南部的赤溪半岛,正是其中的典型。
1992年,刚刚撤县设市的台山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彼时,为配合火电发电厂项目建设,台山市决定建设公路隧道穿过铜鼓山,彻底改变赤溪半岛交通落后闭塞的状况。1993年8月,台山电厂隧道开工,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设,于1995年4月竣工。时至今日,全长1543米的台山电厂隧道依然是进入赤溪镇铜鼓村的交通要道。“隧道没有开通前,进铜鼓村只能走环山公路,车程要半小时。有了隧道,时间大大缩短了,只要几分钟。”赤溪镇退休党员干部钟日平说。
进入21世纪,为打通水陆交通要道,台山市不遗余力支持、推进赤溪半岛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8月,国能台山电厂10万吨级煤运码头建成投入使用,设计为万吨级深水港的鱼塘港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中。如今,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工程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成为赤溪海面的一道新风景。
正如赤溪半岛的变化,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对交通项目的巨大需求。目前,在台山辖区内,铁路、高快速路、国省道干线、县乡公路及重要联系道路、港口航道、枢纽站场建设加速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三纵三横”高快速干线路网已现雏形。
得益于这股交通项目建设热潮,台山成为投资热土。“台山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未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将大大缩短台山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因此,我们选择了台山。”这是落户台山工业新城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项目代表许淳彦的心声。
打造农村“幸福路”
乡村资源迸发新活力
“高速公路、省道都经过汶村镇,这里的交通非常便利。来自广州等珠三角主要城市的游客,经过两三个小时车程后未必来得及赶上川岛的航班。他们需要中转休息的地方,汶村镇就是不错的选择。”汶村镇新民宿心和苑负责人陈健说。近年来,得益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到台山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陈健是土生土长的汶村人,他在交通路网高速发展中看到商机,这家今年1月开业的民宿,如今生意日渐红火。
台山是农业大市,地域广阔,公路线长面广。其中,农村公路里程1967公里,占公路通车总里程3133公里的62.8%。在农村地区,修建一条公路,可以说为当地群众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
“这条路以前崎岖不平,一下大雨更是泥泞难行。现在经过硬底化,路好走了!”退休后回到家乡生活的深井镇牛角龙村村民黄振球表示,牛角龙村通往深井圩的道路原先是一条沙土路,路面坑坑洼洼,村里的农产品很难运出去。经过各方努力,这条村民口中的“烂路”实现了大变样,昔日崎岖的沙土路升级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长5745米、宽3.5米的硬底化道路。如今走在深井镇,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通向偏僻山村。平坦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不仅让广大农村的“尘土飞扬”和“坑洼泥泞”成为历史,也让越来越多农民走出了“出行难、致富更难”的困境。
结合乡村振兴,近年来,台山市高起点、严要求,大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台山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10公里,全面完成89项“一清一灯一带”“平安村口”整治工作,安装农村公路路灯770公里,实现了“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00%、农村公路‘路长制’覆盖率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全市行政村通客车100%”4个目标,为绘就侨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增添了“五彩线”。
台山市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创新思路开展“美丽农村路”公开评选,推动实现镇镇都有“美丽农村路”,以精品亮点工程带动全域创建。
在海宴镇,台山市高标准打造了全长9.4公里的“四好农村路”示范路——东南亚滨海风情特色路。从2020年起,台山市投入约1400万元对原有的乡道Y471线、YE22线进行五大配套升级,包括行车路面升级、人行道升级、景观绿化升级、安防工程升级、公路文化升级。崭新的“四好农村路”,把五丰村、南丰村等“网红村”和青山社区红树林候鸟保护区“串珠成链”。游客既能尽情游玩东南亚风情村落,又可以漫步海滩饱览红树林美景、近距离观赏鹭鸟。这些原本未被重视的乡村资源,开始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旅游活力。2021年12月,五丰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建好了路,更要养好路,确保公路安全通畅。俯身甘当铺路石,风里来雨里去,从路面修补到路肩平整,从边沟清理到桥涵疏通,都有公路养护人的身影。台山市地方公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许志烽就是这样一名基层养路人。“台山交通路网越来越密,出行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地区也实现了道路硬底化。作为养路人,我更要守护好这些成果,让群众在安全畅通的公路上通行。”他说。
在公路养护方面,台山市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路长制”,1203条农村公路“路长”责任全覆盖,通过路域环境整治常态化、“路况小考官”App开发运用、“线上+线下”科技治超、“一班带一镇”养护结对帮扶、推行“民间路长”等做法,推动农村公路管养水平不断提升,努力打造“畅安绿美”农村路网。
建设基层“惠民线”
交通发展变化摸得着
“我平时都是搭乘公司的通行车上下班,赤溪镇铜鼓村与台城街道之间50公里的路程,大概花费45分钟。回想2010年我刚到公司工作时,因为省道高铜线还在建设中,通行车只能绕道三合镇,车程接近一个半小时。如今,回家的路程短了,道路宽了更通畅了!”黄杰锋是台山国能电厂的一名工作人员,家住台城街道的他,切身体会到了台山交通发展带来的惠民变化。
交通变化体现在群众的感受上,还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据统计,1991年底,台山全县公路建设仍比较滞后,全县通车的934.4公里公路中,乡道占52%,路面状况较差,水泥路、沥青路少,沙土路多,公路密度低,平均每百平方公里仅有29公里。经过30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台山的交通路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通车里程3134公里,公路密度95.3公里/百平方公里,拥有G240线、G228线2条国道,以及S273线、S274线、S275线、S276线、S367线、S385线、S386线、S533线、S534线9条省道。
畅通的交通让群众收获了生活的便利。方红浩是下川岛略尾社区居民,他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居住在岛上,出行一般乘坐农村客运班车。“岛上每条村都建有候车凉亭,我们村民可以免费乘坐岛内的农村客运班车。遇上旅游高峰期,乘坐班车的游客多了,我们还可以提前联系客运公司协调候车时间,快捷又方便。”他说。
“村村通班车”工作是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项交通运输重点民生工程。近年来,经过逐步拓展运营,至2020年,台山市全面完成了100%行政村通客车的目标。安全、舒适、便捷,“村村通班车”为群众创造了更好的出行环境。
路顺了,车通了,群众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正式通车,台山站启用。时隔百年,台山再圆铁路梦,台山人终于可以坐上火车出行了。“我从深圳出发,到广州南转车到台山,大概花费2小时。相比过去在高速公路上遇上堵车得耗时四五个小时,坐动车真是快多了!”甘小荷是在深圳工作的台山人,自从江湛铁路通车后,她每次回家都选择更快更方便的铁路出行方式。
“我的咖啡店就开在浮月村村头,不愁没有客源。你看,途经浮月村的乡道连接斗山、广海、端芬三个镇,无论游客从哪里来,到浮月村都很方便。现在,来村里游玩的游客多了,到我店里品尝咖啡的人更是不少。”“85后”陈奭荣是斗山镇的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承包农田约66.67公顷(1000亩),今年初,他和朋友在浮月村开起了时下流行的帐篷咖啡店。“五一”假期,陈奭荣的咖啡店客流量超过100人次/天。“路通财通,农村也成为发展热土和幸福之地。”他说。
道通则人兴,路通则民富。生活在台山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人像黄杰锋、方红浩和陈奭荣一样,得益以越织越密的交通路网,走在台山发展的快车道上。通民心,连小康,一条条康庄大道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冀,以不懈奋斗实现腾飞致富梦。
台山公路建设成绩单
1991年底,台山全县公路通车里程934.4公里,乡道占52%,路面状况较差,水泥路、沥青路少,沙土路多,公路密度仅为29公里/百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底,台山市公路通车里程3134公里,公路密度为95.3公里/百平方公里,拥有G240线、G228线2条国道,以及S273线、S274线、S275线、S276线、S367线、S385线、S386线、S533线、S534线9条省道。
“十三五”以来,台山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10公里,全面完成89项“一清一灯一带”“平安村口”整治工作,安装农村公路路灯770公里,实现了“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00%、农村公路‘路长制’覆盖率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全市行政村通客车100%”4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