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发现的文物中首次出现石范和铜斧,对研究台山的人居历史以及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李嘉敏) “能为国家尽点绵力,是我的荣幸!”昨日(6月15日),市民伍荣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伍荣创将自己近年来在汶村镇收集到的400余件文物上交给国家,由台山市博物馆接收,该馆专门举行了文物接收仪式。
无意中发现文物,并主动联系上交国家,伍荣创表示,这是公民的责任,他为能给台山人类文明发展史提供新发现、新线索而感到荣幸。“这批物件是我从1997年起在家乡汶村镇收集的。它们奇特的外观吸引了我的注意,之前,我一直以为它们是没有价值的石块、陶瓷。直至前段时间我联系了台山市博物馆,才意识到它们可能是文物,我很愿意将它们上交国家。”伍荣创说。
据台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冯浩然介绍,伍荣创上交的文物年代跨度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当中包括石范和铜斧,这是台山地区第一次发现先秦时期的石范和铜斧。
“这是台山发现的文物中首次出现石范和铜斧,对研究台山的人居历史以及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填充了台山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肌理,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文物鉴定分类,还需要请相关专家来确定。”冯浩然表示,此前数十年的台山考古发现均未出现有周、汉等时期的文物,而伍荣创上交的这批文物有周、汉、唐等时期的,提供了较好的人类活动遗址线索,填补了文物时期空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台山市博物馆选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行文物接收仪式,希望在表扬伍荣创义举的同时,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台山市博物馆馆长陈明信表示。
当天,台山市博物馆还举办台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成果专题讲座,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肖达顺为大家介绍了台山大洲湾遗址和“南海一号”沉船的相关考古发掘工作。
接下来,台山市博物馆将举办广海卫城游学、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咨询鉴定、新台文物接力“晒”等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