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三合镇的凤乡玉怀民宿由侨乡建筑活化改造而成,是台山旅美侨胞在家乡投资经营的优质农文旅项目。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嘉敏
十五运会排球赛事即将在台山等地激情上演,届时,22名从台山排球运动学校走出来的排球健将,将身披广东队“战袍”,在赛场上展现拼搏的激情与昂扬的斗志。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台山的魅力远不止于排球赛场上那扣人心弦的精彩瞬间。台山恰似一本厚重且韵味无穷的历史书,每一页都绘满了侨乡独有的风情画卷:漫步街头,中西合璧的骑楼静静矗立,宛如忠诚的历史守望者,守护着侨乡往昔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走进村落,泛黄的侨批静静躺在纪念馆角落,承载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牵挂与无尽思念;中西风味交融碰撞的特色美食,绽放出别样魅力,蕴含着侨乡的动人故事;侨胞乡亲共同捐赠建设的家乡排球场,成为市民群众共享运动乐趣的重要场所……
台山的侨文化与排球特色宛如两条交织的丝线,共同编织出独一无二的城市灵魂,让这座城市“活”出了与众不同的模样,令人不禁想要深入探寻其中奥秘。
侨文化是“活着的城市基因”
“踏入台城历史文化街区,看到那片充满历史感的骑楼建筑,我们第一时间就认定这里是拍摄这部电影的绝佳之地。”近期热播电影《捕风追影》的编剧、导演杨子道出了众多影视人对台山侨乡建筑的由衷赞叹。
台山,这座坐拥无数侨乡建筑的城市,恰似一座天然摄影棚。其中,城区拥有骑楼街40条、骑楼1500栋,享有“小广州”的美誉,是岭南县级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侨乡风貌骑楼街区。
“骑楼等华侨建筑,正是台山作为‘侨乡’的有力见证。”《台山华侨建筑》作者谭楚明介绍,早期大量台山华侨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跨越重洋返乡,不仅带回了海外先进的建筑理念,更巧妙地结合本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精心设计建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骑楼、洋房。
如今,这些侨乡建筑依然活跃在城市的商业和生活中,商铺林立、人来人往,时光在这里从未停歇,侨文化的魅力也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醇厚,成为“活着的城市基因”。
台山的侨文化,不仅体现在华丽的侨乡建筑群,还存在于生活里的“侨温度”。走进台山传统村落,就有机会找到泛黄却珍贵的侨批。它们不只是经济往来凭证,更是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承载着海外侨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牵挂。
在四九镇,一座由百年碉楼打造的银信文化主题博物馆持续吸引着八方游客。这是由台山市银信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柏达怀着对侨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自费修复与活化利用碉楼,历经多年打造而成。“希望侨乡建筑能成为传承侨批文化的重要场所,让更多人感受侨文化的独特魅力。”李柏达说。
百年来,台山的饮食文化同样深受侨文化影响,西方与本地的美食相互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侨乡菜”。炉底糍(箩底糍)是中西风味交融的经典代表,它改良自西式华夫饼,融入台山“糍”的传统做法,外皮酥脆、内馅软糯、甜咸交织,既有西式点心的精致感,又保留了台山本土的质朴风味。斑斓系列甜品则源于台山归侨后人的创新制作,他们种植原产于东南亚的斑斓叶,将其汁液与台山传统小吃相结合,制作成了斑斓卷、斑斓砵仔糕、斑斓汁白凉粉等充满异域风情的美味。
侨力量是台山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多年来,众多台山侨胞带着先进理念和技术回乡投资兴业,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例如,祖籍台山的世界名厨协会理事、新加坡中厨协会副会长伍海峰,就在近年从马来西亚回到家乡三合镇创业,开办特色东南亚餐厅,推出台山特色融合菜式。他的团队还与当地旅美乡亲合作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通过由侨乡建筑改造的民宿以及融合菜肴,让游客领略侨乡的独特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台山有越来越多侨乡建筑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被活化用于发展各种业态。尤其是民宿经济的兴起,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再一次充满了烟火气。截至目前,台山备案登记民宿达66家,其中13间由侨乡建筑活化改造而成,形成了兼具华侨文化气息与现代生活设施的民宿集群。
排球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好波!”“这个发球,漂亮!”在都斛镇南村村的灯光排球场上,村民自发组织的排球赛正激情上演;而在城区人工湖露天球场上,“独臂大哥”陈永坚每日坚守球场,与街头球友用扣杀诠释“排球即生命”的信仰……
这一幕幕,在台山并不罕见。对台山而言,排球不单单是“体育项目”,而是“全民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专业的排球场馆,还是街头巷尾的露天球场,总能见到热爱排球的台山人聚集在一起,在球场上奔跑、跳跃,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能量。
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台山排球文化的缩影。从1914年华侨子弟将排球引入台城,到1972年周恩来总理给予“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赞誉,再到三度承接全国运动会的排球类项目赛事,台山用逾百年时光书写了“中国排球之乡”的传奇故事。如今,在各方合力推动下,排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与台山的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台山市常住人口约90万,如今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超2000个球场。在台山,排球不是“赛场专属”,而是“渗透在街巷的日常”。台山球场之多,足以形成“10分钟排球生活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营造出“校校有排球赛、人人学排球”的氛围。
“我每日都会来打球,这里组队不限人数、年龄,10岁孩童与70岁老者同场竞技是常态。”排球爱好者方浩瀚的描述更具生活气息。在他看来,台山排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跨越代际的情感纽带。
作为排球之乡,台山承担着为国家输送排球人才的重要任务,台山排球运动学校则是排球人才的摇篮。“这一次代表广东出战十五运会的排球选手中,有22人来自我校。”该校校长黄耀武介绍道。
据悉,台山排球运动学校不断为各级队伍输送运动人才,近年来先后4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除了陈嘉杰这样的明星球员外,台山排球运动学校还涌现出了一批新生代力量,如崔力元在2022年入选国少队集训名单,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林嘉熙则代表广东省参加2017年天津全运会青年组排球决赛,并荣获第四名,为台山排球再添荣誉。
提起排球,不得不说九人排球,这是台山排球的一大特色。每年新春,各乡镇举办的九人排球赛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吃美食、看球赛,感受乡村美景。
2022年,台山九人排球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台山每年还会举办大型九人排球赛,近年来也在推动中国九人排球竞赛规则的制定与测试工作,助力全国九人排球赛规范化发展。“我们正在撰写更多排球书籍,希望合力推动台山九人排球更加‘响名’。”台山市排球文化研究者、长篇历史小说《台山排球故事》作者岑向权表示。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