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会欣赏音乐的人就等于是一个文盲。”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音乐能使人快乐,也能使人忧伤,音乐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该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见。
———会城人民小学 冯晓燕
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面的整合,扩容信息量,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德育和美育,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更贴近学生内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提高艺术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在唱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自然风光、多彩活动场景……这些丰富的元素,可深化音乐教学的德育和美育。
而在课堂上放映教学录像带,可以让学生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表达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同学们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认清目标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聆听唤起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教师只需做一个导演,让学生自由、自主演绎。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音乐能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为音乐老师,要多选择一些优秀儿童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乐曲风格的魅力。如蒙古族音乐的奔放豪迈、西藏音乐的高亢嘹亮等。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音乐耳朵”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参与互动
老师的微笑、批评、表扬,甚至一个简单的动作和眼神,都是课堂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一门审美的艺术,我们要怀着审美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且自觉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在学生听完音乐之后,可以让学生先说起来、动起来,教师不应随意打断。不要轻易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学生的感受。如我在上小学一年级音乐课《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在多媒体手段的帮助下,大多数学生都能体验草原人豪迈、奔放的歌与舞,有一个孩子却站起来说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坐车而喜欢骑马?我没有马上阻止他的提问,而是让他和其他同学开展讨论,又再次播放了有蒙古包、牧马、大草原的视频,并对蒙古族的生活习惯进行小结。我还播放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生活资料让学生了解,再跳上一段蒙古舞。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我跳起来。在我的音乐课上,踊跃发言、互相律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总之,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情感的音乐氛围中,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懂得欣赏音乐、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