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江门站强大“磁场”,我市全面启动珠西枢纽新城整体开发建设,推进交通互联、产城融合。 郭永乐 摄
种下一颗种子,长成大树可引来成百上千鹭鸟栖息,一个园区落户,可形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而建成一座交通枢纽,将重构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具备这样的能力,也被委以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西的历史重任。2016年,江门新的城市定位——“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被正式写入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依托江门站强大“磁场”,我市全面启动珠西枢纽新城整体开发建设,推进交通互联、产城融合,一座现代化的“珠西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正在迅速崛起。
400年前落到江门的种子“一树成林”,成为名副其实的小鸟天堂。10年前落户的中车江门基地,背后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已集合多家知名配套企业,具备每年新造400辆动车组的生产能力,未来将打造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随着江门站通车运营,我市加快融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这样的“奇迹”很快会再次发生。
A 构建内联外通交通体系
发挥枢纽优势
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的江门,因两江之上的烟墩山与蓬莱山对峙如门而得名,也因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有河海联运之利成为自古以来的贸易交通要冲枢纽。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水运优势,江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奠定了珠三角老牌工业基地城市的地位。随着现代交通格局的快速变化,河运式微,路桥建设相对落后让江门曾一度错失发展先机。
但枢纽终究是枢纽。东联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西扼省战略西拓的要道,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关键节点的江门,在“高铁时代”将再次迎来腾飞机遇。这一次,江门不会错过。2018年,江湛铁路开通运营,台、开、恩三市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江门站则让三区四市的联系更为密切,资源加快共享,形成“一主多辅”的客站布局。未来,这里将汇集深茂铁路、广佛江珠城际、广珠铁路、广珠城际、江恩城际等多条轨道交通以及江门城市轨道交通线,成为珠中江地区最大、始发线路、站台数量最多的铁路枢纽站,是广东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北至广佛地带,南通珠海、澳门,往东是深圳、厦门、上海,往西能到贵州、广西、海南……巨大的人车流动、要素集聚将为江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支撑。
为承接发散资源,抢占发展先机,近年来江门市聚焦互联互通,提升区域快速通达能力,加快构建东西部内联外通立体化交通体系。全长约123公里的江门大道与江门站无缝对接。江门大道自北向南贯穿了占江门市70%经济总量的东部三区一市和6大产业园区(鹤山工业新城、江沙示范园区、滨江新区、江门国家高新区、银洲湖新城、大广海湾经济区),通过江门大道,江门站可全面对接珠江西岸8条高速公路,对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今后,江门站向北经广中江高速60公里可到达广州南沙;向南经中开高速、深中通道88公里可达深圳机场;向南经西部沿海高速85公里可对接港珠澳大桥珠海岸,135公里可到达香港。
此外,今年黄茅海跨海通道先行段工程开工建设;开阳高速改扩建项目江门段主线上半年完成路基段交工验收,力争年内主线贯通;开春高速江门段控制性工程锦江特大桥、西成里特大桥顺利全幅贯通。随着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江门正加紧规划建设环都市核心区快速干线,打造主城区20分钟通勤圈……不久前召开的中共江门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交通投资2000亿元,推动形成北广州、东深圳、西江门“三足鼎立”的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B 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
吸引要素集聚
轨道交通能改变很多城市的城运。为了不让“枢纽经济”滑向“过路经济”,发力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除了建设四通八达的路网对接,围绕建设中的江门站打造珠西枢纽新城的设想很早被提出,并于2018年出台详细规划,以“T轴、一核、七片区”空间结构着手建设。
据了解,珠西枢纽新城区域总占地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约2.7平方公里,以江门站为中心,东至轨道交通产业园,南至厚德路,西至启超大道,北至南湖路。珠西枢纽新城将以“珠西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江门南部公共中心”为定位,统筹布局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商业等服务配套,规划总人口规模约17万人。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曾宪谋表示,在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枢纽新城的规划建设注重功能的多样性,既发展产业,也要做好城市公共服务。
“珠西枢纽新城是珠三角难得的一张白纸,规划好、发展好这片区域至关重要。”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马光远表示,江门站和其他很多站点不同,其距离主城区不远,而且土地资源很丰富。“完全可以好好规划,建设现代化新城”。
马光远非常关注江门产业发展如何融合,认为枢纽新城要做好产业承接和城市服务,推动资源共享,产业共同发展。据悉,作为江门产城融合的“样板区”,珠西枢纽新城目前已经汇聚了江门站、新会中科创新广场、新会万达广场、广雅学校等不同形态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2月28日,珠西枢纽新城启动12项公共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总投资超过50亿元,包括4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项商业服务设施项目、3项生态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以及3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配套设施项目,为周边产业园区提供生活配套支撑和生产服务支持。
截至目前,珠西枢纽新城已成功引进30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一座宜创、宜居、宜商、宜业,对接大湾区、辐射粤西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城正在崛起。“文华商业广场项目选择落户在此是因为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江门站建成后,这里的区位优势将更为明显。”江门市新会银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区永健表示。
C 辐射带动周边园区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从江门站对面望去,进站大厅以“生命之树”为设计原型,重现巴金笔下独木成林的百年古榕树造型,上千鸟儿汇聚、鸟树相依的自然奇观寓意着包容接纳的侨乡文化。与江门站造型的美好寓意一样,珠西枢纽新城也有着“筑巢引凤、开枝散叶”的使命。借助枢纽新城,江门不仅可以拉近与周边城市的距离,更可承接广深产业的部分生产环节,以资源共享为契机,实现产业和人气的集聚,推动江门产业升级。
“珠西枢纽新城将扮演粤西门户的角色,承接广、深高新产业转移,协同佛、珠与珠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形成错位发展,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同时接收来自港澳的辐射,以深圳、珠海等为支点,将港澳的金融资本、精尖技术等资源,以江门为中枢,辐射开来。”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亮棠说。
在珠西枢纽新城核心区东面,落户江门10年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已成为目前省内配套企业最多、规模最大、每年可新造400辆动车组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产业园以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为核心,汇聚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高端配套企业。入驻企业、广州鼎汉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总裁马明坦言,公司看中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和新会的区位优势。
依托珠西枢纽新城这一“磁场”,江门正大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强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统筹布局,推动中车广东公司各基地的车辆制造业务整合到江门。
在珠西枢纽新城核心区的西南面,七堡健康产业岛和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也在快速崛起。前者已初步形成了大健康产业体系,入驻了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食品企业,正朝着“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广东省重要健康保健食品产业基地”的目标前进;后者是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和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目前已经进驻银洲湖纸业基地的企业已有28家,包括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今年7月6日,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与江门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银洲湖纸业基地新增投资200亿元,建设90万吨文化纸等项目。
“我们当初选择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发展,看中的就是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庆隆说,这里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及珠三角核心地区,面朝入海口,背靠珠三角完善的陆路交通,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而且靠近市场,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江门站通车后,江门城市地位将大大提升,更便捷的物流交通,更多的人才、资金、生产要素聚集,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D 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确定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南临黄茅海、面朝银湖湾,与珠西枢纽新城遥相呼应的银湖湾滨海新区是江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对接“双区驱动”战略的主战场之一。自去年9月启动建设以来,该片区已引入多个重点项目,包括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碧海银湖文旅项目、御泉国际大酒店项目、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等。从区位上看,银湖湾滨海新区是江门接受港澳经济圈辐射的第一腹地,与珠西枢纽新城距离约40公里,未利用的土地、岸线资源丰富。新会区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黄沃全表示,江门站通车运营后,将带动新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有规划从江门站通往银湖湾滨海新区并联通珠海的银洲湖支线,未来两大新区之间优势互补,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会更方便。”黄沃全说。
此外,珠西枢纽新城还毗邻新会陈皮柑核心产区。据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荣介绍,今年我市陈皮产业产值已经突破1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江门站开通后陈皮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业务来往、运输物流更方便,还能带动产城进一步融合,有利于品牌做大做强。”他说。
“产城融合有利于珠西枢纽新城的壮大。”新会区科工商务局总工程师刘盛增认为,周边的产业发展起来后,可以帮助珠西枢纽新城汇聚更多人才、资金。反过来,珠西枢纽新城崛起后,也可以反哺周边产业园区的发展。
马光远表示,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潜力的发展区域之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发展空间广阔。江门要充分挖掘省内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的发展红利,找到自己的“朋友圈”。江门站的建成,把江门纳入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的半小时都市圈,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实现江门和中心城市的同城化,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周亮棠表示,依托珠西枢纽新城特殊的地理环境,未来江门将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协同分工,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湾区。
从昔日的水运交通门户到如今珠西枢纽新城拔地而起,江门都市核心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枢纽经济已蓄势待发。江门将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不断开创江门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全力以赴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成为真正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珠西脊梁”。
江门日报记者 梁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