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村建起了“榕树下的讲堂”司前镇委党校分教点。
村干部所指之地,便是千年古刹慧龙寺遗址。
位于司前镇西部的昆仑村,下辖13条自然村,村内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慧龙寺遗址,一直被村民视作昆仑村最美的风景。
进入新时代,昆仑村在司前镇委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不断着眼于构建富有活力、富有效率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于2020年获评为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村。“未来,我们将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挖掘千年古刹遗址资源为抓手,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力促我村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乡村和生态和谐共融。”昆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炳常如此表示。
基层党建示范村 着力为群众办实事
村道笔直宽阔,广场公园文明雅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党建氛围浓厚……走进昆仑村,村头巷尾绿树成荫,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处处欢声笑语,一幕幕宜居的乡村景致,尽显昆仑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来的新变化。
“我们有8家不锈钢企业,其中规上企业有5家,是我们村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李炳常介绍说,昆仑村已制定《昆仑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2021-2025)规划》,谋划在发展壮大不锈钢企业,增加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的同时,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扮靓美丽乡村,提升村庄颜值。
记者了解到,作为江门市2020年基层党建示范村,昆仑村正通过牢牢抓住党建领航这一主线,选优配强班子成员,构建全新工作格局,打造出一支党性强、能力优、作风硬的“生力军”。目前,昆仑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全村有党员82名,2019、2020每年发展1名新党员。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本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近年,我们调整优化‘两委’班子结构,现有的5名‘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1岁,35岁以下1名,大专以上学历4名,全部交叉任职。”李炳常说。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正着重培养1名“两委”后备干部,定期组织干部参加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
“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完善了上墙制度,增添了党建元素,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昆仑村干部李春玲带记者参观了该村去年投入2.5万元翻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我们每年制定经费使用预算,充分利用党组织专项经费。今年上半年,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中支出4万元用于道路修复、安装LED太阳能路灯和道路监控设施;组织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为困难群众实现微心愿,体现党内关怀。同时,村委会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汇报使用情况,及时依规在党务村务公开栏公开,让群众明白‘惠从党来’。”李春玲说。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李炳常说,在新的发展时期,昆仑村更加重视党建,努力做好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村委通过依托司前镇“榕树下的讲堂”特色教育阵地,在村里建起了“榕树下的讲堂”司前镇委党校分教点,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课,使党群关系更加融洽,使群众更支持和配合村“两委”工作。
让古刹遗址成为一道美丽风景
位于昆仑村委会凤岗村的千年古刹慧龙寺遗址,一直被村民视作昆仑村最美的风景。
跟着村干部李春玲绕过村屋,穿过田埂,在凤岗村一片三面环水的U型荒地上,记者看到了两棵矗立的菩提树,却不见有任何寺庙。
“你站着的地方,就是慧龙寺遗址。”顺着李春玲手指的地方,记者看到杂草丛中的石柱和石块。走近两棵菩提树,只见树干粗壮、枝干遒劲,菩提树下立着石碑,上面刻着:“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慧龙寺遗址(唐)。”
“慧龙寺遗址,在《新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有记载。”李春玲告诉记者,慧龙寺遗址宽65.9米,深96.2米,分布面积约6300平方米。
据资料介绍,慧龙寺原称月华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唐宪宗曾赐“月华寺”匾额。宋景祐年间(1034-1038年),僧行宣重兴,后坐化于此,因而被称作“慧龙寺”。元至正年间(1335-1340年),僧慧济重修。慧龙寺曾是新会第二大寺院,毁于20世纪60年代。该遗址历史明晰,遗存丰富,对研究古代新会寺庙建筑有较重要的价值。
“慧龙寺大概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拆的,非常可惜。”凤岗村80多岁的关婆婆回忆说,“跟我年纪相仿的村民都见过慧龙寺。慧龙寺共三进,里面住着不少高僧,供奉很多金光闪闪的菩萨,一年四季晨钟暮鼓,香火不断,梵音袅袅”。
“这两棵高大的菩提树,就是慧龙寺的标志。据说是一位翰林从印度带回树苗种下的,已经100多岁,是国家二级古树名木。”李春玲说,“这位翰林之所以只种两棵,就是希望它们像兄弟一样同成长,并告诫村民要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
千年古刹为何选址在此?它曾经历了什么?沧海桑田,如今已无法考证,唯眼前苍翠空旷的田野、川流不息的河水和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茁壮的菩提树,依稀间让人感觉身处千年古刹的清净庄严之中。
“慧龙寺遗址在2004年就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百年菩提,都是我们村里宝贵的文化财富。”李春玲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火热进行,昆仑村也将乘此东风,依托村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千年古刹慧龙寺遗址,使之体现昆仑村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成为一个“寄托乡愁的存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