蓢头村率先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为双水镇乃至新会全区各村(社区)提供示范和样本。 林润开 摄
新会233个行政村(社区)都有了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图为大泽镇同和村。 殷浩轩 摄
罗坑镇芦冲村将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多元化产业。 罗坑镇党政办供图
“曾经,村里的人拼命往城里涌。现在,大家更愿意到乡下来。”林适财是新会区罗坑镇芦冲村人,曾是一位五金厂老板,如今已连任芦冲村党总支书记,工作重心也由个人致富转向“头雁”领航。“我们村将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多元化产业,同时,抓好水利建设等民生工程。我将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心全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对于村里的发展,林适财心中有清晰的蓝图,对村子的未来也充满信心。
新会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全区域布局谋划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如今,在葵乡大地,233个行政村(社区)都有了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新会区委书记文彦表示,推动制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不仅可以凝聚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共识与合力,也将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把脉定向、指路领航的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未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格局将在新会希望的田野上生动呈现。
敢闯敢干
全省率先体现“三个创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村级换届后五年任期的第一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头,对于处于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乡村来说,是新时代下的重大课题。
2020年11月开始,新会区提前谋划,着手开展村(社区)2021-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融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于一体,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尊重地域差异有机结合,今年2月,《新会区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2021—2025)规划(参考样式)》出台。目前,新会区已经率先在全市完成全部行政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2021-2025)规划编制工作。
据介绍,新会围绕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民生保障、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美化村容村貌五大方面,制定具体措施的基础参考样式,233个行政村(社区)以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各施其策为原则,制定乡村振兴“一村一策”,打造出233张“村级事务地图”。这也是新会区233个行政村(社区)“十四五”期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间表、技术路线、施工图以及任务清单。
“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新会接连放‘大招’、下‘猛药’,以创新有力的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新会区全面推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工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苏柱华点评道。
“推进全县(市、区)覆盖的村级规划,这在全省属创新性举措,与以往编制的村庄规划有根本性区别。”苏柱华认为,新会区现阶段编制完成的233个行政村(社区)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要体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在我省首创覆盖全域村(社区)的村级规划编制工作,优势特色鲜明,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二是创新了“县域统筹规划、村社联动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三是首创全县域村(社区)“两委”主导、群众深度参与、全社会群策群力的规划编制方式。
举旗定向
“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花心思
233个行政村(社区),村情民意迥异,编制村级五年规划,无疑是一场基层治理的“大考”。如何交出满意的“答卷”?
“我们既要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也要鼓励‘自选动作花心思’,从而确保全区从上至下,从村(社区)“两委”到普通群众,齐心合力,把最符合本土实际的村级五年规划拿出来。”文彦说。
“规定动作”方面,坚持高位谋划定方向。结合省委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关于“大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要求,新会区委党建办、区委农办联合10多个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多次召开碰头会议,修改村级五年规划的参考样式。据了解,在参考样式中,涉及到量化指标的规划条目,均预留了空格,供各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量化指标有助于客观评价规划落实成效,进一步激励村(社区)“两委”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如期落实目标任务。同时,新会区委党建办、区委农办组成两个调研组,分批到11个镇(街)开展调研督导工作。此外,注重发挥区级村(社区)党组织“头雁”导师作用,“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村(社区)开展编制工作,区、镇、村三级联动,确保各村(社区)的规划编制有章可循。
“自选动作”方面,“一村一品”显特色。新会各村(社区)的风土民情、区位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迥异,发展方向、目标、定位自然也不同。为此,各村(社区)在遵循参考样式的基础上,突出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编制出一系列极具特色的五年规划。比如,圭峰会城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抓手,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其中,茶坑村打造“人文旅游+陈皮产业”发展模式,奇榜村大力推动水井口商业项目、五金机电城二期建设,城南村发展万达广场商圈经济等,多措并举建设宜居宜商宜游的新农村。
村级五年规划既是村干部的“任务清单”,更是群众的“监督清单”。为了让规划内容更透明、实施更规范,也为了让群众更放心,新会区要求各村(社区)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机制,严格把关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各项部署的公示公开和意见征询工作,自觉接受村民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时刻聚焦群众诉求,坚持问计问需于民。同时,要求村(社区)“两委”班子每年至少向村(居)民代表公开通报一次规划实施进度。同时,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完成后,各村(社区)“两委”干部要就本村(社区)规划实施和完成情况,向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作公开工作汇报,并现场接受村民点评,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
新会区、镇两级还专门建立考评制度,将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年度镇、村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挂钩,对超额完成目标、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推动区、镇、村三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久久为功
打造侨乡乡村振兴样本
2021年11月前,完成蓢头村党群综合体二期工程建设;2022年3月前,在蓢头村新增三个“口袋公园”;2023年12月前,完成蓢头村闸河段500米河道清淤工程;2024年,完成蓢头村内闲置地美化工程……这是《双水镇蓢头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任务表。
今年3月初,蓢头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顺利完成“四议两公开”程序,为双水镇乃至新会全区各村(社区)提供了示范样本。
“今年3月,我们村成功启动了两项民生工程,其中第三村小组环村路硬底化工程预计4月中旬可以完工。其他村(社区)的进度也很快,我们丝毫不敢放松。”双水镇沙蓢村党总支书记张长结说,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比学赶超”,逐步把发展蓝图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改变。
田边市场升级改造成为司前镇田边村五年规划的实施重点。该村党总支书记梁国贤表示,田边市场的升级改造一直是村里的工作难点。新一届村“两委”干部迎难而上,在充分走访和沟通后,把这项工作纳入田边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加大力度,对标对表落实。“我们承诺改善市场环境但不涨租金,让在这里谋生的村民吃下‘定心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梁国贤说。
“编制并实施五年规划,彻底改变了以往部分乡村干部‘过一天算一天’的懈怠状态。事实证明,有了发展规划的领航定向,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更加能够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文彦说。
民生承诺直抵人心,一张蓝图狠抓到底。一系列与村民息息相关的规划内容正逐步成为现实,群众真切感受到制定村级五年规划带来的好处。
“新会区既是侨乡,也是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要做到‘三个统一’‘三个强化’,久久为功,把村级五年规划的‘施工图纸’变为可落地、标杆式的侨乡乡村振兴建设样本。”苏柱华表示。他进一步解释,“三个统一”,即统一树立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抓到底的思想认识,统一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机制,统一考核评价;“三个强化”,即强化村民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三块地”的用地保障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和金融资本支持机制。
文/江门日报记者 任晓盈 叶田
★记者手记
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蓝图变成现实
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村级换届后的第一年。新会区率全省之先,推动村级规划全覆盖,这样的“大招”“新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背后,是新会区委、区政府以前瞻性、预见性眼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判断和分析,也是多年来,政府积累一批成功基层治理经验、打开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的成果。
事实上,村庄规划编制在我省各行政村早已有实施,但主要侧重于农房管理、基础设施与村容村貌的改善等,涉及产业建设与乡村发展的较少,基本不涉及党组织建设、村庄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正因为如此,新会立足于233个行政村(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全局统筹谋划,不仅创新了“县域统筹规划、村社联动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还首创了全县域实现村“两委”主导、村民深度参与、全社会群策群力的规划编制方式,切实使编制规划有了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也使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
比如,会城茶坑村打好“启超故里”品牌,大力发展“人文旅游+新会陈皮产业”;古井镇官冲村依托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的区位优势,设立“人才管家”和人才驿站,鼓励青年人才创业创新;睦洲镇南安村充分发挥水乡优势,保护生态环境,振兴红色文化;双水镇蓢头村强化党建品牌,计划落实完善“三网三联”党员服务群众体系……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新会区的村级规划充分体现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思维,因地制宜助推三产融合。
总体来看,新会区编制五年规划这步“先手棋”是下好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要坚定不移,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蓝图变成现实,让广大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一场对基层治理探索的攻坚战,更是一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持久战。
(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