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会区凝聚各方力量,分类分批开展心理服务技能培训,惠及医疗、教育等领域工作人员近10万人次。
全区11个镇(街)全部建立镇级社会心理服务站,233个村(社区)建成心理咨询室;114所中小学校全部配备心理辅导室;4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11所基层卫生院设立心理咨询室;6个镇(街)设立职工心理服务站……
近年来,新会区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社会治理为统揽,以社会心理服务为切入点、突破口,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助推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自2019年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新会区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管理机制,有序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组建多元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连续两年排名江门市第一,并连续八年荣获“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县(区)”称号,最大限度做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无死角,为市民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聚焦市民需求
打造“心灵驿站”
据了解,新会区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设立区精神卫生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和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群众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今年2月27日至今,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已接诊服务2.1万余人次。同时,新会11个镇(街)、20个职能部门、233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服务管理小组,建成率达100%。
目前,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心理健康辅导室由专业社工中心运营,配备专职人员、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同时,还有用于心理治疗的沙盘、沙具,以及用于减压的舞蹈室和运动器械等。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提供个体咨询、心理测评、沙盘游戏等服务,可满足群众康乐、情感宣泄等方面的需求,为广大市民打造“心灵驿站”。
今年19岁的小君,家住新会区会城街道,父亲早年去世,与母亲同住。2020年8月,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小君出现精神异常,母亲将小君带到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接受治疗。“小君刚到的时候,情绪很不稳定,对外界事物也提不起兴趣。后来,在我们的开导下,小君解开了心结,如今每天按时上学,并以写日记的方式纾解不良情绪。”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一位医生介绍,小君出院后,社区工作人员还做好随访工作。目前,小君病情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个体心理行为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心理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和民生工程。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促进公平正义。”新会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叶永成说。
凝聚各方力量
提供暖心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中的新项目,专业性强、覆盖面广。新会区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
其中,新会区委政法委联合相关部门,依托社会治理公益创投等项目,面向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15类重点人群开展心理服务;卫健部门将心理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机融合,成立江门巴林特联盟,启动“阳光医院”项目;教育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民政部门深入推进“双百计划”,为弱势群体、高龄独居老人、儿童妇女等提供心理服务;工会开通职工心理热线,举办系列科普讲座,开设心理服务场所。
“其实,有压力不是问题所在,我们要学会用健康、科学的方法舒缓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今年6月,新会区2021年政法系统干部职工心理健康宣教活动举行,邀请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朱锦烨作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朱锦烨以《干部职工压力管理及如何运用心理学技巧更好服务工作对象》为题,运用绘画小游戏、具体事例等,就舒缓职场压力、强化心理建设作了生动具体、务实管用的讲解,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近年来,新会区凝聚专家组、宣讲团、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等队伍力量,分类分批开展心理服务技能培训,惠及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工作人员近10万人次,最大限度做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无死角。
文/图 张奕维 通讯员/胡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