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配绿的建筑外墙、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分门别类的功能室……看着刚建成的仙洞卫生站,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崖门镇仙洞卫生站服务人口达1万人,但常年受内墙渗水、外墙剥落、功能室配备不齐等问题困扰,医疗服务质量也因此受到制约。在市、区、镇人大代表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全新的仙洞卫生站终于易址建成,年底将投入使用。
江门日报记者/冯瑶君
“家门口”的卫生站 服务覆盖万名群众
原仙洞卫生站位于崖门镇洞北村和洞南村交界处,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崖门卫生院下辖的诊所,辐射坑口村、水背村、洞北村、洞南村、南合村、田南村、横水村等7条行政村,覆盖人口多达1万人。
崖门镇卫生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周文锋告诉记者,原来的仙洞卫生站年久失修,内墙渗水、外墙剥落,而且进入卫生站要走一段比较陡的台阶,对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患者造成影响,加之卫生站门前道路狭窄,没有停车位,往来车辆较多,存在安全隐患。
周文锋还表示,长期以来,仙洞卫生站为周边群众就近提供常见病的诊治、慢性病的管理、传染病的处置和报告等服务。设在“家门口”的仙洞卫生站受到群众好评。
“我老伴已经94岁高龄,血压高、血脂高,又不能走远路,上下楼梯也不方便,要和他去大约4公里外的崖门镇卫生院看病拿药,得全家出动,并非易事。”洞南村村民陈女权说。
新建卫生站
年底将投入使用
崖门镇人大一直关注仙洞卫生站的问题。作为崖门镇南合村村干部,江门市、崖门镇人大代表,钟锦祥对仙洞卫生站所发挥的作用深有体会。
“不要小看仙洞卫生站,它的作用很大。村里的老人、孩子感冒、拉肚子,村民务农擦伤、碰伤,残疾人拿药、换药等小病小痛,直接到仙洞卫生站就可以解决,不用跑到几公里外的崖门镇卫生院挂号排队。”钟锦祥说,随着广东华商职业学院在附近落户,预计师生人数约1万人,仙洞卫生站将来发挥的作用更大。
“今年年初,我在洞南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定期接访群众工作时,多次有群众反映仙洞卫生站年久失修,内部漏水、潮湿,严重影响该卫生站服务周边人民群众。”钟锦祥告诉记者。经镇人大组织,钟锦祥和周边村的镇人大代表一起就此开展调研工作。
“区、镇、村三级卫生网络中,村卫生站是最小的单元,但它与农村群众最为贴近,对为农民健康保驾护航起到重要作用。”钟锦祥表示,“对农村群众来说,仙洞卫生站不可或缺,基层人大代表应该积极为群众鼓与呼”。
今年4月,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钟锦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原仙洞卫生站年久失修,功能设置不能满足医疗卫生要求。为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保障基层卫生站的医疗卫生水平和服务质量,应另址重建仙洞卫生站,并按上级要求规范化建设。”5月,市人大常委会将仙洞卫生站建设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随后,崖门镇人民政府着手落实仙洞卫生站建设。
经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争取,由市、区、镇三级财政共同出资,新仙洞卫生站第一期建设工程很快便启动建设,主体工程共投入42万元。
新仙洞卫生站选址于旧卫生站附近,是村集体用地。项目施工期间,崖门镇人大多次组织人大代表现场视察施工情况,对施工进度进行督办。
8月初,新仙洞卫生站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年底将投入使用。据介绍,新建的仙洞卫生站建筑面积达100平方米,站内设有候诊大厅、全科诊室、公共卫生服务室、中西药房、注射室、值班室,同时配套无阻碍设施和停车位等。
接下来,新仙洞卫生站要进行内部装修、购买医疗设备,同时借助新会区医疗共同体的制度优势,邀请中医院专业人士对卫生站的医生进行技能培训。崖门镇人大将继续对该项目进行跟踪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