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斌
熊薇
文豪
林庭科
郑兴刚
宋旭民
黄子悦
阮圣楼
伍锦泉
30多篇文章,9位来自省、市、地方的专家学者,以及曾在新会劳动大学工作、学习过的老同志,在9月7日举行的“复办新会劳动大学”专题研讨会上,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掀起头脑风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新时代,如何复办新会劳动大学?在办学中如何理解、呈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以下简称,“三结合”)的内涵?如何讲好周总理视察新会红色故事以及用活新会劳动大学及其周边资源?就一系列问题,专家学者纷纷献上金点子。
文/图 冯瑶君 新会区委党校
广东省委党校联络指导处处长古斌
新会劳动大学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会劳动大学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会的“传家宝”。复办劳动大学,弘扬劳动大学精神,对于培养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的高素质干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复办劳动大学正当其时,对新会总结历史经验,走好未来发展之路有着几方面的特殊意义。
一是对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走共同富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对创新干部培训方式,办出具有鲜明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县级党校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三是对立足江门、新会,讲好侨乡故事、讲好广东故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建议打造“一核三元”课程体系。“一核”,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三元”,即构建好“历史回顾”“侨乡新貌”“实践体验”三大板块,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重点抓特色,形成品牌。
新会劳动大学要坚持政治性、教育性和严肃性,政治功能要摆在首位。坚持质量立校,以品质求生存,用特色和品牌赢得社会影响力。坚持开放办学,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共建融合的办学格局。
江门市委党校副校长熊薇
打造锻造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
复办新会劳动大学,要跳出江门,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建议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能力建设相结合为主,将劳动大学打造为新时代锻造党员干部的党性实践教育基地。
一要精心挖掘特色资源。要加强对“周总理在侨乡”红色资源的研究,从理论高度、精神内涵、当代启示、实践应用等维度,展开有关学术研究,并不断丰富完善,充分发挥劳动大学作为党史党性教育基地的作用。
二是精心开发特色课程。坚持需求导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分层分类、宜人宜岗的“菜单式”精准培训模式。重点开发能力提升课程、实践课程等。如,整合新会技师学院与新会机电中专等职业院校,打造学工基地;整合五坑猪场遗址、荔枝山、圭峰山绿湖屏林场果场、龙泉水库等,引入新会陈皮元素,打造学农基地。
三是精心培育特色师资队伍。重点依托市、县两级党校师资,开发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打造名师名课。要按照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业务水平拔尖等条件,从省内外党校、高校、全市熟悉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党务工作者、致富能手和各类先进模范等单位和人员中,择优选拔师资力量,建立劳动大学师资库。
南岭干部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文豪
开发具有独特标识性的课程
新会劳动大学的历史极具独特性,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开发具有独特标识性的课程,是劳动大学的一个重要办学指南。建议以新会劳动大学为切入点,“回归”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党史和新中国史,并加以开发,打造特色理论课。
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对“三结合”进行传承创新,在复原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上当代元素,让学员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历史。劳动大学也可以借助江门市委党校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提高自身办学水平。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土专家”。当地人讲当地的历史,尤其是亲历者讲自己的历史,会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另外,在主打课程的打造上,如果资源不足,可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委托专家团队来打造。
此外,要坚持严以治学,强化导学、促学、督学,优化学员管理方式,引导学员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层压实学员管理责任,实行校领导、班主任、班委等联合管理机制,确保学员管理相关制度执行到位,营造勤学、善学、自律的良好学风。
汕尾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主任林庭科
既要坚持传承历史又要立足本地优势
新会劳动大学办学时,既要坚持传承历史,又要立足本地优势办学资源。新会劳动大学办学历史较长,曾培养了许多人才,许多科学的做法和好的学科设置应该传承下来。同时,要充分发掘本地优势资源,设立相应的学科。
复办后的新会劳动大学可设置三个教学部门,即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对外培训部门和实用劳动技能技术培训部门。
干部教育培训部门按党校主体班设置学科。
对外培训部门应以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为基地,设计教学点和参观学习线路。同时,陈皮加工生产和销售是新会本地特色,可设计陈皮加工生产和销售教学点及参观学习线路。
实用劳动技能技术培训部门可设置农业种植专业、养殖技术专业、卫生(医护)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技术专业、陈皮加工生产和销售专业等。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郑兴刚
不断赋予“三结合”新的时代内涵
要努力寻求“三结合”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不断赋予“三结合”新的时代内涵。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切实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进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重要结合点和切入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努力培养新型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重要结合点和切入点。
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首先要创新发展。继续发扬当年新会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用创新的理念、思路、举措推动“三结合”。其次,要协调发展。注重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等的协调发展。第三,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第四,要开放发展。牢固树立开放的理念,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生共长、互利共赢。第五,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锐意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
“三结合”应切合新时代的需求与发展
“三结合”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上,可有这样的目标定位:培养工业干部的农业战略思维,培养城市人的乡村振兴意识,培养城市学生的劳动光荣精神;在课程特色设计上,可进行这样的尝试:在体力劳动教育中懂得脑力劳动的主导性与重要性,在体力劳动教育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体力劳动教育中体察底层人民的逻辑思维。
其一,强化工业并不等于不要农业,守住农业生产这条国家发展生命线的过程中,干部也要对农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劳动大学应利用其仍有大片农林用地的先天优势,开展与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相关的课程,让他们理解并形成珍惜土地、重视自然资源的战略思维。
其二,中国是农业大国,千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也都基于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干部更需要在乡村的文化空间中深刻地理解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时才能找到更有针对性、更能切合民众需求的“解题”思路。劳动大学可以考虑为干部提供这样的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
其三,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的课题,如何振兴是最大的瓶颈。乡村的振兴不应是孤立的,而应借助城市、依托城市、融入城市。如何借助、依托和融入城市,这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经济学课程,具体到有资源优势的劳动大学,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
新会区政协原主席、区委组织部原部长、区委党校原校长伍锦泉
把劳动大学建成特色培训基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人才。因此,除了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外,还有必要加强各级干部的培训,不断提升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重新建设好劳动大学,为新会增加人才培训基地。
要把劳动大学建设成新时代有特色的培训基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新会劳动大学“三结合”办学精神,把“三结合”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党中央各时期、各阶段的部署,结合本地生产建设实际,有效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此外,要与时俱进,要对接现代劳动场景的实际应用,开设有特色的劳动体验课程。
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拓宽实践渠道,增设实习课程和实习岗位。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学员掌握必备的劳动能力。要让学员学以致用,在劳动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劳动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见证者忆往事
研讨会上,作为新会劳动大学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者,圭峰会城党工委原领导黄子悦和新会劳动大学毕业生阮圣楼见证了新会劳动大学的创办、发展与壮大。在“复办新会劳动大学”专题研讨会上,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和新会劳动大学的往事。
圭峰会城党工委原领导黄子悦
新会劳动大学紧跟时代培养行业人才
1958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在考察圭峰山之后,有的同志提起一件大事:单位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请周总理命名。周总理高兴地答应了。他在饭桌上铺开白纸,拿起毛笔,问大家怎么写才好。一位同志告诉他:有人说叫“圭峰农场”,有人说叫“劳动大学”。周总理表示,还是叫“劳动大学”好,要办一所“抗大”式的劳动大学。他又问大家,是写“圭峰劳动大学”还是写“新会劳动大学”。大家说“新会,新会”。于是,周总理写下了“新会劳动大学”几个字。写完之后,工作人员请周总理签上名字。周总理说:“不用啦,不用啦。”但大家还是坚持请总理签名,于是,周总理说:“那好,我再写一个。”接着,他挥笔写下“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题词,并署名。
新会劳动大学一方面组织下放的干部开发圭峰山,另一方面也招收学生,一共办了5个班,一年一个班。新会劳动大学紧跟时代需求培养行业人才,最鼎盛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种植业有荔枝、菠萝、蓖麻;工业有酿酒、机修、竹木、奶牛场;饮食业有玉湖小苑、玉湖宾馆。
新会劳动大学毕业生阮圣楼
新会劳动大学
办学形式受好评
新会劳动大学前身是“会城农场”,1953年改为“火星农场”,1957年又改为圭峰山示范农场,1958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亲临视察,命名为“新会劳动大学”。
1960年,新会劳动大学正式办校,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办学:半天劳动、半天上课。1961-1965年,共办学五届,每届120人左右。1966年,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办师训班,100多名学员均来自广东和海南。同时,为培养农业中学老师,再办地区师训班。20世纪70年代初,办农业大专班,各地农村骨干接受集中培训学习。办学可谓有特色、有成绩。
办学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干部,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企业输送人才,为农村培养基层干部。新会劳动大学各班设班主任、生产技术员、学员组长,以集中学习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一办学形式受到好评。1967年后,周边各县市参照新会劳动大学的办学形式,相继开办劳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