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蔡李佛武术文化广场,进一步擦亮功夫侨村招牌。
京梅村处处可见武术元素。傅雅蓉 摄
“出神入化巷”是京梅村的得意之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在种田养鱼之余,都会练习蔡李佛的活步拳法,哼哈的助威声在村子里经久不息。”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前任村委会主任陈俊近是土生土长的京梅村人,也是蔡李佛第四代弟子。他和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村民一样,从小就在忠勇爱国的精神熏陶下长大,以习武为荣,以练拳为傲。
功夫侨村,拳传四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是中华武术文化最早向海外传播的代表性拳种之一,其发源地就在京梅。蔡李佛拳就如同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全球“开枝散叶”,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功夫总会或联会。
漫步京梅,村容村貌华丽蝶变,村内较好保存蔡李佛拳发源地洪圣始祖馆、陈享故居等历史建筑,新建蔡李佛武术文化广场、出神入化巷、梅花三弄巷、蔡李佛文化中心等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打造具有武术气质的文旅游径,一步一景,深藏蔡李佛拳“一招一式”,“武”动了乡村振兴一池活水,写就乡村振兴“示范秘籍”。京梅村也先后获评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江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门市文明村镇等称号。
以蔡李佛拳为媒
搭建侨心相通路
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1836年,陈享创立蔡李佛拳,最开始在今天的京梅村洪圣始祖馆教拳,后来陈享从香港辗转到南洋、美国等地,以教拳为生,后成就一代武术大师。
百年以来,从京梅村走出了不少侨胞弟子,历经代代传承与发展,弟子门生已超过1000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蔡李佛拳已成为新会区乃至江门市一张响亮的“国际名片”。
醒狮探索时警惕四顾,攀登时又昂首阔步,喜、怒、惊、疑等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2019年12月,“少年中国说”系列活动之2019年蔡李佛“江门农商银行”国际狮王争霸邀请赛在京梅村蔡李佛文化广场打响,国内外共20支顶尖舞狮队同台竞技,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走进京梅,超百万人次观看线上直播。
“为进一步提高蔡李佛拳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京梅村多次开展蔡李佛国际狮王争霸赛、蔡李佛国际武术交流、陈享公诞辰纪念等盛会,海外弟子多次回到京梅村溯源归宗,京梅村从而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交流切磋蔡李佛武术的平台基地。”陈俊近说。
此外,每年8月,京梅村都会迎来蔡李佛拳始祖陈享公诞辰活动,海内外蔡李佛弟子欢聚一堂,到陈享故居、洪圣始祖馆祭拜,并为观众展示武艺、拳法、棍法、刀法等蔡李佛招式,为不同地区的蔡李佛弟子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蔡李佛武术文化大平台。
据统计,京梅村海内外侨胞超2000人,持平甚至超越村内常住人口数量。一直以来,广大海内外侨胞热心家乡桑梓事业,村内古建筑如南楼、缘福陈公祠、太福陈公祠、康王庙等建设重修工程,都离不开广大海内外侨胞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旅居新西兰数十年的侨胞陈中岳回到京梅村,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陈中岳心系家乡教育事业,不辞劳苦,在中央侨务部门大力支持下,陈中岳最终成功捐助60万港元兴建陈岳典中学。该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以海外侨胞命名的学校。
京梅村念乡楼也是由众多海外侨胞合资捐建的,念乡楼门牌石刻对联“念祖念宗维梓里,乡心乡侨建中楼”,横批“侨念乡时乡念侨”,充分展现出海外侨胞乡愁桑梓之情。
党建侨建互促进
凝聚侨心和侨力
近年来,京梅村积极探索“党建+侨建”工作思路,通过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坚持“抓党建”和“抓侨建”有机统一,释放侨乡党建新活力,组织引领党员、干部、群众用好侨资源、激发侨动力、引来“新活水”。
2014年8月4日,京梅村和谐乡亲联谊会(以下简称“联谊会”)正式成立,其创建宗旨为搭建海内外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加强内外联系,交流经验、促进发展;扶助弱势群体,树立良好的侨乡新风尚;积极倡议海内外华人华侨支持家乡公益慈善事业。
据统计,联谊会成立后至今,共募集海内外侨胞、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52万多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京梅村海外侨胞慷慨解囊,通过组建“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联谊会”微信群,发动巴西崖西商会、旧金山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等海外华侨组织向家乡捐款及捐赠防疫物资,展示海内外侨胞携手抗疫、情系桑梓,万众一心的深厚情谊。
侨胞心系京梅村,京梅村亦为侨服务,想侨之所想,急侨之所急,形成党建带动侨建、侨建促进党建的新格局。
京梅村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共有党员72名。同时,严格落实党组织书记负总责和村委会定期向村党组织汇报请示制度,逐步探索在村小组一级成立党小组,打通党的领导全覆盖“最后一公里”。
以党建为引领,京梅村阵地建设也正不断强化。“目前,蔡李佛洪圣始祖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可在馆内了解蔡李佛拳发展历程,感悟陈享公及其弟子的家国情怀。蔡李佛武术文化广场常年作为大型武术赛事主场地,展示蔡李佛文化的大平台,亦是新会区最大的村级党建文化广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得到巩固提升。”京梅村党总支书记陈柏兆说。
此外,京梅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党内制度,村“两委”班子高度团结,对建设蔡李佛文化广场、翻新蔡李佛始祖馆、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和创建新会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等重大事项意见高度一致,群众也大力支持,各项工作在党组织领导下顺利开展。
村容村貌大变样
铺开美丽新画卷
走进京梅村,昔日的破旧村屋,如今镀上蔡李佛拳多彩招式墙画;旧日的历史文化建筑,如今焕发新光彩……一段成熟的旅游串联线路已基本规划实现,一条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道路已逐步成形发展,一幅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画面已徐徐铺开展现。
李杰和上初二的时候慕名来到京梅村学蔡李佛拳。当时,他对这个蔡李佛拳发源地的最初印象是:残旧破烂,什么都没有。时过境迁,他成了一名教练,京梅村也在他的见证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崖门镇政府完成了京梅村村庄规划,投入2000万元,建设道路亮化、公园场地整治等5大项20小项规划内容,打造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京梅村开始思考以蔡李佛文化为核心,创新提出“一场一中心·两巷三馆四古迹·五活动六服务”具体发展思路,将村内的古建筑串珠成链,建设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线路。
“出神入化巷”是京梅村的得意之作,行走其中,每隔五六步就能看到一面以蔡李佛拳十大技法为内容的壁画。挖、嘀、噫、哈,虎形拳、鹤形拳,墙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成为游客凹造型的绝佳地。此外,蔡李佛文化广场升级、明代碉楼修葺、梅花三弄巷、蔡李佛文化传承中心、青少年训练馆等乡村振兴建设项目都已建成开放,方便群众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村容村貌的大变样,还体现在村庄的各个角落里。“我们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统一规划建设成村级口袋公园,并融入蔡李佛拳文化特色,鼓励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庭院美化工程,村委会定期赠送植物种子给村民培育,全村实现十步一小景,家家花满园。”陈柏兆说。
值得一提的是,京梅村还将河道生态治理和风貌提升有机结合,先后利用旧鱼塘改建为“碉楼荷韵”景点;利用鱼塘基种植四季植物,定期清理河流杂物,打造一河两岸四季花开景观;结合田基治理,打造美丽稻田景观,全村水清、岸绿、路美人居环境画卷徐徐展开。
特色产业变兴旺
本土产业齐开花
近年来,京梅村在打响蔡李佛这块“生招牌”的同时,还心系群众“钱袋子”。京梅村特色民宿、餐饮、茶饮、小食、文创特产、土特产等商店相继开业,村民创业创新氛围浓厚。
“我们店里卖菜干、秀珍菇等干货,还有花生糊、凉粉、姜醋蛋等甜品小吃,节假日或旅行团多的时候销量很不错。”村民艾姐与朋友合伙在京梅村出神入化巷入口处承包经营一家“武港湾”特产店,她十分看好京梅村的发展前景。
在村委会牵头下,京梅村还“唤醒”了大片闲置土地,发展农旅产业。2017年,以培植秀珍菇为主的江门市稳丰食用菌培植基地投入营运,出产的秀珍菇肥美白净,广受游客欢迎,成为京梅村一大农业特产;2019年,火龙果种植基地加入京梅村农旅产业大家庭,种植的火龙果广销广州、珠海等地。
“火龙果种植和秀珍菇培植共吸引投资近500万元,年产值近700万元,‘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同时,京梅村还积极发动村民参加农特产品新媒体电商培训,为发展本村农产品线上交易培育更多专业人才。”陈柏兆说。
今年以来,京梅村在崖门镇委、镇政府支持下,成立蔡李佛文创特产公司和京梅村乡村振兴有限公司,充分借助蔡李佛文化品牌开发文旅产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商业化运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据统计,2018年至2019年,京梅村借助乡村旅游共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超500万元,已经发展成为集旅游、娱乐、产学研、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完整第三产业链。
京梅村还有一系列发展计划。“我们将盘活原市场铺位,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特产美食一条街。利用青砖旧屋,盘活村内多间闲置民房,配套蔡李佛文化交流,开发民宿产业。”指向后山(猪乸山),陈柏兆介绍,已签约盘活约17.3公顷山地和闲置的岳典学校,配套旅游住宿、教育培训、亲子活动等打造蔡李佛文化传承基地。
文/图 毕松杰(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