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连续争先进位
新会:“首善之区”扛起“首善之责” 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
新会三大万亩园区蓄势待发,将成为未来新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新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新会枢纽新城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一座宜居宜业宜创的新城正在崛起。 张奕维 摄
五年来,新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图为积极打造“功夫小镇”的崖门镇京梅村。 崖门镇供图
新会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潭江整治取得较好成效。 张奕维 摄
新会的轨道交通产业蓬勃发展。 叶田 摄
去年,珠西枢纽江门站正式运营。 郭永乐 摄
南海之滨,银洲湖畔,葵乡大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5位;深江产业园、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三大万亩产业园区进入加速建设期;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运营,新会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银湖湾滨海新城与珠西枢纽新城南北呼应,向世人描绘出一幅人产城融合的宏伟格局;“黄金十条”“政令十条”“效益十条”等具有新会特色的政务服务品牌不断优化……
展望未来,新会这座千年古邑,带着新的荣光与梦想,再次起锚鼓帆进发:扛起“首善之责”,全力建设江门“首善之区”,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力争在全市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行列。
统筹/叶田
文/叶田 冯瑶君 林润开 钟珍玲 任晓盈
经济篇
江门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制造业强,则新会强。 这一新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在过去五年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坚持。 五年来,新会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领跑全市。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5位,连续10年争先进位,经济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新会区成功引进超亿元项目184个,计划总投资超千亿元。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4家企业上榜全省制造业500强,25家企业跻身全市工业企业百强榜。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万洋众创城、巴德富等一批投资超50亿元大项目落户。130个重点项目投产(竣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开展“两看两比”活动17次,199个展示项目中有127个项目投产或完工。
十年磨一剑,新会三大万亩园区早已蓄势待发。
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全局。放眼“十四五”,新会三大万亩园区剑指全省一流,全力建设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努力成为大广海湾区乃至全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中坚力量。
云开见日,大道惟新。
回顾这五年,从“新会制造”到“新会智造”,一场场以创新驱动为抓手的重大项目掀起了新的建设浪潮。
五年来,新会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创新驱动战略的“活水”释放,先后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创新走廊”、强化科创政策、优化人才优惠政策等方式,为新会高质量发展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在新战略的带动下,一股股创新力量正在崛起。2020年,新会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25家,是2015年的12.5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5家,较2015年增长超3倍;省、市工程中心385家,较2015年增长超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的2.2%,较2015年提升0.33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新会区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篇 投资总额连续五年领跑全市
从高空俯瞰,一条条轨道从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出发,高歌猛进,如巨弓满拽,又似长虹横贯,顺山沿水走向祖国各地。
“钢铁巨龙”任驰骋的背后,是新会在“交通大会战”中的奋楫争先。过去五年,新会交通基础设施年投资总额先后突破30亿元、40亿元、50亿元大关,连续5年领跑全市,5年完成交通投资超260亿元,逐步构建了一个以江门站为核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为主体的区域快速交通网络,真正挺起全面融入湾区的“脊梁”。
江门站正是这“脊梁骨”。2020年11月15日,江门站正式投入运营,新会人的“高铁梦”照进了现实。
江门站总面积超25万平方米,站场规模可达“8台20线”,既有的江湛铁路、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在建的深江铁路、拟开工的珠肇铁路和规划中的深南高铁、广佛江珠城际等轨道交通线路都将在此交汇。作为珠中江面积最大、线路最多的轨道枢纽站,江门站与珠三角北部的广州南站、佛山西站,东部的深圳北站,共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联外通的轨道交通枢纽“黄金三角”。
路网纵横交错,桥梁跨越天堑。新会“交通大会战”的答卷不只有“江门站”。
至2020年底,新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2015年底的48.3公里增至75公里,增长达55.3%,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实现零的突破,增加28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15年底的1231.5公里增至1537.3公里,增长16.3%,2016年江门大道五邑路至东甲立交段主道通车,快速路网实现了零的突破;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从2015年底的99个增至118个,增长19.2%。
目前,新会已初步构建起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为主体的区域快速交通网络,一张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网络正加速成型。未来,中开高速新会段等项目将顺利对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大湾区将进一步实现“同城化”。
风劲帆满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记者从新会区交通运输局获悉,“十四五”时期,新会将努力在交通建设上实现“1个转变”“2项补足”“3式联运”,即由高速公路时代向高速铁路时代转变;补足全域南北向、中南部地区东西向高快速通道;强化铁路、公路、水路一体化多式联运。
“预计到2025年,新会的铁路、城际、城市轨道总里程约92公里,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轨道网;高速公路里程约139公里,基本实现‘镇镇通高速’,其中,银洲湖高速等南北走向高速公路将与潭江水道、崖门水道一起,形成综合运输大通道。”新会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新会将基本建成布局完善、规模合理、结构优化、资源集约、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
党建篇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对于新会而言,当好“首善之区”,扛起“首善之责”,力争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行列,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新会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区)。这是新会近年来积极打造基层党建“红色干线”品牌,实现基层“五个强起来”的成果。
点燃“红色引擎”,让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强起来。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三基四化”专项治理,“一村一策”整顿转化54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党组织巡察全覆盖。
建强“红色车组”,让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强起来。在全部行政村推广积分管理项目。新会区睦洲镇南安村获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镇7村获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2018年以来,新建“两新”组织党组织113个,“五类”企业单独组建率达100%。成立了大泽镇商圈党委、珠西枢纽新城商圈党委、广东纸业基地党委和陈皮产业链党委等4个产业链功能型党组织。
锻造“红色齿轮”,让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强起来。高标准完成2021年村级换届工作,以镇(街)党校为“主引擎”,点线面推动党员教育全覆盖、见实效。作为全省试点县(市、区),积极探索“1+6+N”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
擦亮“红色窗口”,让党建标杆的示范效应强起来。创新开展机关党建“互看互比互学”活动。在全区创新实施“一规划二项目三清单”,在全省首创全域开展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探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分级分档管理。创新实施社区党建“红土地”工程。
打造“红色站点”,让党建阵地的服务功能强起来。推进区、镇、村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功能化建设,在江门站打造全省首个高铁站内的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双水镇委党校成立江门市农村基层党建学院。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系统管理。近年来,新会区委狠抓“育、选、管、用”全链条。在“育”方面,精准育苗,把好源头培养关;在“选”方面,精准识人,把好选拔质量关;在“管”方面,严管厚爱,把好监督激励关;在“用”方面,科学用人,把好队伍结构关。
近五年来,新会区实施政治素质提升、执政本领提升、专业素质提升、综合能力提升、教育阵地提升“五大提升计划”,对全区3500多名各级各类干部开展大规模精准培训,共培训干部39900多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
2016年以来,新会区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出台一流引才政策、提供一流人才服务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成功创建了优秀人才的“蓄水池”,为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积蓄动能。
“十三五”时期,新会成功引进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并推动新会高级技工学校晋升为新会技师学院,成为广东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
近年来,新会共引进8个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落户,主要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其核心成员共有博士21名、硕士14名。其中,2019年3月,中科院院士陈润生牵头的中科院新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新会。
同时,新会全力打造以启超大道和今洲路为主轴的新会“创新走廊”。目前,全区共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6家,省、市工程中心394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覆盖率达64%。
城建篇
“新会速度”下彰显“新会品质”
用“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形容新会的城市建设一点也不为过:
珠西枢纽新城的一个个项目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一个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加速崛起,“珠西城市客厅”之能初显;银湖湾滨海新区活力四射,靓丽的新城景观极具海滨之城的魅力;在精细化管理和常态化治理下,新会城市提质工程不断推进,旧城换新颜,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千年古郡”更具发展活力……
近年来,新会区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历史机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新会速度”下彰显“新会品质”,一座宜创、宜居、宜商、宜业的高品质都市逐渐显现。
2020年初,在“双循环”“双统筹”背景下,总投资超50亿元的珠西枢纽新城公共配套设施十二项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振奋人心。该项目涵盖市政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教卫体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多个方面,标志着珠西枢纽新城的开发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新会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正式拉开。
如今,江门站、珠西枢纽新城体育运动公园、梅江生态园、新会实验幼儿园等多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珠西城市客厅”和“江门南部公共中心”的珠西枢纽新城配套更加完善。据悉,过去5年,珠西枢纽新城核心区完成投资超400亿元,进驻了美吉特、万达广场、悦泰·珠西金融中心等多个综合体,配套成熟小区,拥有江门广雅学校、广外附设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一个特色鲜明、商贸繁荣、功能完善的产城融合新区正在崛起。
一路向南,就在港珠澳大桥西延线起点处,一座海滨新城正迅速崛起,活力满满。
加快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江门的重要使命。2020年9月,银湖湾滨海新区党工委正式设立,新城建设也驶入快车道。据悉,目前,银湖湾滨海新区计划总投资约266亿元的核心区项目已全面启动,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世茂碧海银湖项目、新澳项目、御泉国际酒店度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银垦大道、中兴路、科苑路、新海岸公园、银洲湖海堤(滨海新区三龙围段)提标改造工程、入口景观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新会区不断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向纵深发展,加快补齐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短板,奏响城市品质“蝶变曲”。
在开展城市提质工作的过程中,新会区发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坚持更新旧城环境、塑建新城面貌“两手抓”、同推进,持续开展新区建设、城市更新、交通水平、市政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八大提升行动。据统计,5年来新会区投入超260亿元,开展品质提升工程和小城镇扩容提质工程。
在加快完善城市路网方面,新会一方面以江门站为依托,加速交通“大动脉”建设,推进江门大道新会段全线建设,完成今洲路等道路建设工程;另一方面,实现冈州大道、圭峰西路、育才路、公园路等一批城区道路“白改黑”,开展多项城区道路“微改造”工程,主城区道路实施“微循环”,“智慧停车”项目不断完善,实现城市交通及其配套双提升。
在力促城市更新方面,新会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集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2020年,完成北园新村、城西社区万兴园、南兴社区何家大塘3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投入500万元,通过雕塑、地刻等展现特色文化主题,“见缝插绿”升级街角景观,建成10个“口袋公园”;升级改造11个农贸市场,建成古冈、濠桥2个超市式农贸市场。
同时,新会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着力优化中心园林区,依托千年古郡的文化底蕴,突出新会人民会堂、学宫、新会书院三大文化核心,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品质提升全过程,串联北园公园、马山公园、盆趣园、冈州湖公园、艇仔湖公园五大公园景致,打造融合运动、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园林公共空间。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篇
新会这片富饶且有生机的土地,一场场事关农业的改革攻坚正在扎实推进:开展“葵乡美丽廊道”整治、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编制村级五年规划……
如今,葵乡正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条条顺民情赢民心的政策、一场场具有前瞻性的改革,铺就了新会的乡村振兴路,推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作为“广东三宝”之一,新会陈皮是新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农业品牌。2017年,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以此为依托,新会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新会柑种植、新会陈皮加工等产业的转型升级,组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以“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为抓手,积极扶持、引导产业园快速发展。
在新会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带动下,经过近4年的建设,新会陈皮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带动就业5.5万人,吸引社会投资超30亿元,注册经营主体超1000家,有龙头企业12家;形成了药、食、茶、健、文旅、金融等6大类35个细类100余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规模,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了“新会样板”。
五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会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厕所革命”新(改)建公厕538座、改造户厕2711户,“四沿”区域环境整治拆违7048间,城乡供水一体化基本实现,所有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150个行政村(社区)达到省级美丽宜居村标准,获2020年度省乡村振兴考核粤西片区第一名。“四好农村路”完成108公里,获评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1年是村级换届后五年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为帮助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厘清未来五年发展工作思路,推动村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会区、镇、村三级联动发力,开展村级五年规划工作,并于今年4月率先在全市完成233个行政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2021-2025)规划编制工作。
新会区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脱贫攻坚答卷:精准扶贫对象819户2494人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达到“八有”退出标准,实现稳定脱贫,消费、就业、教育扶贫等成效明显。2016-2020年,新会区连续五年在江门市扶贫开发考核中获评“好”的等次。新会对口帮扶的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连续四年获得自治区县级党政扶贫成效考核“好”的等次。
用民生“画笔”勾勒幸福“画卷”
民生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以幸福为主题的“画卷”,必须用民生的“画笔”来精心勾勒。
五年来,全区民生支出超280亿元,年均增长5.8%;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贴持续提标,区养老中心、区儿童福利院新大楼投入使用;教育均等化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成立15个教育集团,建成东区学校、文华小学两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广雅、广外等民办学校;全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超4万人次……
增进民生福祉,打造“首善之区”。五年来,一组组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宜居安居的数据与变化,印证着新会人在高质量发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温度”、收获的幸福“质感”。
教育优先,筑民生之基。五年来,新会区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路径,扩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区域教育教学水平,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十三五”期间,新会区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2016-2020年共投入教育经费94.54亿元。新会区教育均等化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成立15个教育集团;建成东区学校、文华小学两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江门广雅、广外附设江门外国语学校等民办学校,新增优质学位超1.3万个;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民转公”;实验幼儿园(分园)建成投入使用,全区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7000个。
医疗覆盖,解民生之急,医疗卫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始终紧密相连。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成立新会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全区一盘棋统筹融合各项资源,把“医共体”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回望五年奋斗历程,新会区先后荣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健康促进区”;双水、古井、大泽、崖门等镇获得国家卫生镇称号;司前、睦洲、罗坑、沙堆等镇获得省卫生镇称号;去年,新会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81.10岁(全市为80.96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区养老中心相继建成投入运营……
一张张护佑群众健康福祉的“成绩单”背后,是新会区做好卫生健康工作增进民生福祉的最好展现。
翻看朋友圈,“新会蓝”不断刷屏,“新会绿”格外醒目、“新会河湖”水清岸绿。五年来,新会区围绕蓝天保卫战、水源地保护、潭江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淘汰、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逐个抓好整改落实。
2019年,新会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崖门镇、会城街道、睦洲镇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提高,新建碧道48.9公里,城区4条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连续三年位列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第一名,获评2020年度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绿水青山,关系着生态环境质量,也关系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新会区将进一步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持续打好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让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