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西枢纽江门站将助力新会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殷浩轩 摄
日新月异的珠西枢纽新城,将成为新会产城融合的典范。 张奕维 摄
轨道交通产业是新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 周华东 摄
司前园区园山湖将成为新会大园区建设的重要一极。 新会工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开栏语】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新会要建设“首善之区”,扛起“首善之责”,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而努力奋斗。新会再次腾飞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傲立湾区的美好未来就在前方。从今日起,本报策划推出“首善‘聚’变——聚焦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对新会区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进行深入解读,以此凝聚全区上下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标杆的磅礴力量。
今后五年,是新会区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率先迈进千亿GDP强区行列的关键时期。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围绕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以“一园三中心”为发展方向,以“千亿GDP”“千亿产业链”“百亿级国资”为目标动力,以强党建、大园区、促创新、优交通、提品质、惠民生为主要抓手,奋力打造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活跃、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首善之区”。
举一纲而万目张。“一园三中心”,描绘了新会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也成为全区上下谋划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站上历史新方位,面临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如何以中流击水的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找准突破路径,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对于努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的新会来说,这是一道必须解答的“方程式”。
聚势
树立“新会标杆” 拼出“新会速度”
“首善之区”,首在聚势。
看天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双区”和横琴、前海等重大平台建设激发起巨大辐射引领效应。
看地利,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和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等政策利好叠加。随着“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逐渐成形,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新会工业基础扎实,位于省大型产业园区腹地,必将成为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
看人和,市委、市政府对新会寄予厚望,赋予新会“首善之区”和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的定位。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务必弘扬“古兜精神”“围垦精神”,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树立“新会标杆”、拼出“新会速度”。
“前景光明、道阻且长、重任在肩。”新会区委书记林锡波这样形容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
林锡波指出,新会未来五年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势必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他勉励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再以“老大哥”自傲,不能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必须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跳出新会看新会、跳出江门看新会,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聚焦
举全区之力建设“一园三中心”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百强区排名继续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质量发展新势能加快汇聚,打造成为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
——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打造成为大湾区西翼重要科技创新节点。
——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文明城市创建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全面快速发展,新会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打造成为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生态环境更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达峰”有序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建设天蓝、水绿、土净、景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治理效能更优。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日益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区。
——人民生活更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建设成为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
击鼓催征,扬鞭奋蹄。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为实现未来五年目标,全区上下务必聚焦“首善之区”、全市高质量发展标杆定位,在巩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础上,举全区之力推进“一园三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省大型产业园区(新会片区),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和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一园: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新会片区)。这是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大湾区发展,在全省谋划布局建设的三个大型产业园区之一。这里将打造能承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流园区。
——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机遇,力争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和智慧型的全省标杆园区,2025年大园区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高频度全面对接深圳。加快推动现有园区扩容,努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
——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积极融入省“一核一带一区”,探索“东接、南拓、西联、北融、中优”城市发展新路径,向东主动对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向南拓展制造业和城市发展新空间,向西联动台山、开平、恩平和粤西地区,向北与蓬江、江海、鹤山融合发展,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打造大湾区产城融合典范。
——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赓续新会“文盛武兴”文化基因,聚焦启超文化、华侨文化、冈州古城文化三大主题,擦亮“十个一”文旅品牌,打响“启超故里”品牌、打响“中国侨都”品牌、打响“千年古郡”品牌,形成文旅融合、繁盛发展新局面。
聚能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创新要动能是不二法门。
“我们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林锡波说。
“航道”加速的背后,是新会经济格局的“变奏”。
——构筑科创新高地。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体,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新会创新走廊提质增效,打造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出台实施“科创十条”。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行动。鼓励企业创建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孵化和培育更多新会企业通过IPO挂牌上市。
——涵养人才蓄水池。出台更加开放的“引育用留”人才政策。采取柔性引才模式,清单式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谋划建设人才产业园,健全“人才驿站+人才系统+人才管家”服务体系。创建大湾区职业教育综合试验区,力争再引入2家高职院校,打造“1+2+N”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速产业大升级。树立“亩产论英雄”鲜明导向,用好“效益十条”,推动要素资源向经济“高产田”集聚。引导企业实施“装备换芯”,力促纸及纸制品、金属制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到2025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400亿元。促进五金不锈钢制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展。
——做好陈皮大文章。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争取新会陈皮全产业链营收早日突破500亿元,努力向“中国陈皮之都”“世界陈皮中心”目标迈进。
——推进制度大革新。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打造百亿区级国资平台。设立国有企业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孵化国有企业新兴业务板块。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用好投资项目“模拟审批”平台,用足“政令十条”,优化“黄金十条”,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聚力
建设大园区 做强产业链
制造业是新会经济的根。
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是新会未来五年的聚力点。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机遇,加快推进大园区建设,聚焦打基础、优环境、攻项目、育产业,不断提高大园区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园区。对标苏州工业园等一流园区,力争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和智慧型的全省标杆园区,2025年大园区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深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资在园区建设、产业培育、经济转型、资本积聚等方面引领示范作用。按照一个街区、一个公园、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个产业服务中心“五个一”标准,导入市、区两级教育、医疗等资源,打造乐业留人园区。
——高起点壮大产业集群。对标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聚焦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健全重点产业“链长制”。深江产业园主动对接深圳优势产业,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与三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联动发展,珠西新材料集聚区聚力新材料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谋划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银洲湖纸业基地加快扩能增效。谋划打造七堡食品健康产业岛,结合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探索开发新会陈皮健康产品,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高频度全面对接深圳。学习深圳在城市景观、营商环境、民生事业等方面经验做法,大力吸引深圳企业和人才落户。加紧研究深圳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提早谋划对接深中通道,高标准规划中开高速新会段沿线土地,打造深江融合发展先行区。积极参与深江合作区建设,共建特色合作产业园,探索“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等模式,推动大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强深圳驻点招商,紧盯深圳政策动态和经济要素流动,围绕深圳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开展产业链招商。
——高水平推进扩容提质。发挥大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推动现有园区扩容,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努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发挥罗坑、双水、沙堆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工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推动“工业上楼”。
聚融
打造大湾区产城融合典范
当好“首善之区”,少不了一个“融”字。产城融合,这是新会未来五年城市提质的新方位。
——织密立体交通路网。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体系,实施新一轮“贯通东西、畅通南北、东扩北延”行动,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力争2025年实现“镇镇通高速”。构建与江门中心城区高效连接快速通道,完善大园区与高快速干线衔接,推动各产业基地互联互通。
——强化枢纽门户牵引。紧盯“珠西城市客厅”定位,高品质打造枢纽新城,建设江门大园区东片区产城融合发展中心。推进江门站东广场建设,逐步形成总部经济集聚区,谋划打造金融街,建设今洲路新商圈。推进“一院两园三纵四横五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改)建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构筑高品质生态宜居新城,真正让新会“显山露水”。
——谱写向海发展新篇。高标准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吸引更多港澳优质教育、康养医疗、社区服务等机构落户,打造江门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前沿阵地。
——重焕冈州古城风采。谋划建设“最新会”历史文化步径,加快江会片区“三旧”改造,打造成为三区融合区域商贸中心。全面提升圭峰山整体景观质量,力争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聚文
赓续“文盛武兴”文化基因
文以载道,岭南千年古邑,正在赓续“文盛武兴”文化基因。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新会将聚焦启超文化、华侨文化、冈州古城文化三大主题,擦亮“十个一”文旅品牌,形成文旅融合、繁盛发展新局面。
——打响“启超故里”品牌。整合提升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陈皮村一带资源,把茶坑片区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名村。加快形成启超文化品牌体系和标识系统,办好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建立启超家风传承城市联盟。
——打响“中国侨都”品牌。深入推进“侨梦苑”新会园建设,谋划建设中国侨贸商品交易中心。筹建冈州会馆总馆,开展联谊、寻根、留学等多元合作。加大侨文化保护力度,启动“一镇一侨村”示范创建。
——打响“千年古郡”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在大湾区文化圈的影响力。联手杭州深挖崖山历史价值。强化历史文化名村名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凸显疍家文化、皇族文化等。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建设,保护利用林锵云故居、五和二社旧址、桃荫别墅等革命遗址。加大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等非遗文化保护力度,支持新会陈皮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李锦记蚝油制作技艺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争取到2025年所有市级非遗项目都有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手记】
解好高质量发展“方程式”
告别过去,需要勇气;求索未来,需要智慧。
新会怎样走进新时代,如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会必须站稳的立足点,也是需要聚焦的发力点。
如果说新会曾经是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那么今天它需要实现增速换挡,从速度优先转变为质量优先,以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县域经济的路径之变,这是方向,更是求索。
为此,新会在本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一园三中心”发展方向,这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程式”。答好这道“题”,需要新会坚持实体为魂、制造为本,以创新作为拉动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开展新一轮补链强链;补齐制约发展空间的短板,做强大园区;强化城市的功能与文化,在江门全面融入湾区战略当中发挥担当作用……
产业转型,注定会有阵痛;城市提质,注定路途维艰。新征程再出发,新时代新作为。新会,未来五年书写的将是一个更为精彩的篇章。
本版文/叶田
“数”读五年
“提”出未来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为新会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如今,新会再次扬帆启航,以更宽广的发展视野、更具前瞻性的行动、更有创新性的思维奋进新征程。
数据会说话。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通过过去五年成绩和今后五年目标的数据对比,可以窥见新会区未来将在哪些方面提升、提级、提质、提效、提速、提优,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新会如何“提”出一个未来。
经济总量提升
过去五年:
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5位,连续10年争先进位,经济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预计2021年,全区GDP8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1%、9.3%、5.4%、12.9%和8.5%。
今后五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率先突破1000亿元。
【解读】
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新会要建设“首善之区”,扛起“首善之责”,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
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的榜单上,新会区从2016年的第53位,攀升到2021年的45位。连续十年争先进位的背后,是新会主动谋划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根据“十四五”规划GDP年均增长6.5%的目标,新会区GDP突破1000亿元的时间应该在2024年。新会区主动担当,自我加压,将GDP年均增幅提高至7.5%,这充分体现出新会率先跻身千亿GDP强区行列的雄心壮志。
围绕工业立区、制造强区的工作主线,新会以“一园三中心”为发展方向,以“千亿GDP”“千亿产业链”“百亿级国资”为目标动力,以强党建、大园区、促创新、优交通、提品质、惠民生为主要抓手,奋力打造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活跃、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首善之区”。
产业集群提级
过去五年:
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100亿元,其中三大主导产业超700亿元,产值超10亿元企业增至24家。
四大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带动就业5.5万人。
今后五年:
2025年大园区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
高起点壮大产业集群,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争取新会陈皮全产业链营收早日突破500亿元。
【解读】
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新会要构建工业立区新格局,在大园区建设上树标杆、做示范。
制造业强,则新会强。新会剑指千亿GDP强区,一个产业链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必不可少。看准风口,抢抓机遇,新会未来五年将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园区建设方面将对标苏州工业园等一流园区,力争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和智慧型的全省标杆,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也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对接深圳。
做好“新会陈皮”这篇大文章也是重头戏。未来五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格局。谋划打造七堡食品健康产业岛,结合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探索开发新会陈皮健康产品,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一批示范性新会陈皮庄园的建设也将开展。
创新驱动提质
过去五年:
新会创新走廊进驻企业超200家,引进生物医药顶尖团队8个、高层次人才600多人。
全区高企425家,跃居全市第一,是2016年的6.9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改投入累计超300亿元,省市工程中心从55家增至394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27.5%。
今后五年:
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到2025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400亿元。
到2025年,高企增至5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0家。
落实市“金种子”三年行动方案,孵化和培育更多新会企业通过IPO挂牌上市。
【解读】
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新会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过去五年来,新会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会路径”越来越清晰。
新会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展望未来五年,新会区将以产业转移园为主体,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创新走廊提质增效,打造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出台实施“科创十条”,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育成体系。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可以预见的是,从“新会制造”到“新会智造”,一场以创新驱动大战略为抓手的攻坚战将掀起新的建设浪潮。
产城融合提速
过去五年:
五年完成交通投资超260亿元,增长2.5倍。
江门站通车运营,累计到发旅客超140万人次。
投入超280亿元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和小城镇扩容提质工程。
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今后五年:
实施新一轮“贯通东西、畅通南北、东扩北延”行动。
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
推进“一院两园三纵四横五馆”基础设施建设。
【解读】
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新会要积极融入省“一核一带一区”,探索“东接、南拓、西联、北融、中优”城市发展新路径,打造大湾区产城融合典范。
新会目前已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接下来就是要进一步凸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方位融入大湾区的综合交通体系。路通则财通,特别是完善大园区与高快速干线的连接,对于推动新会各产业基地互联互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未来五年新会的一个重点,是高频度全面对接深圳。对接的基础,首要在交通。新会将紧抓“大桥时代”机遇,通过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提早谋划对接深中通道。
“让新会显山露水”,是今后五年枢纽新城建设的奋斗目标。为此新会将紧盯“珠西城市客厅”这一定位,推进“一院两园三纵四横五馆”基础设施,构筑高品质生态宜居新城。
营商环境提优
过去五年:
“黄金十条”兑付扶持资金超1.5亿元,奖补企业569家(次)。
深入开展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休息日预约”“中午不打烊”服务,企业设立登记最快2小时办结,5年新增市场主体超32万户。
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实现“交地即交证”,15个项目实施“模拟审批”。
今后五年:
打造百亿区级国资平台。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用好投资项目“模拟审批”平台,力争“交地即开工”成为常态。
用好“效益十条”,用足“政令十条”,优化“黄金十条”。
【解读】
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新会构建创新驱动新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上树标杆、做示范,制度上要做革新。
过去五年,人们从新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感受到了一股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的“猛”劲。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黄金十条”“政令十条”“效益十条”等政策,新会的政务营商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展望未来,新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打造百亿区级国资平台,是全区今后五年的一个主要目标任务。此外,新会还将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用好投资项目“模拟审批”平台,用足“政令十条”,开展政务服务“堵点清零”行动,持续优化“黄金十条”,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为打造具有新会特色的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