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郑潮炯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揭牌,郑社心(左一)回乡参观。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五邑华侨华人是中国革命的有力支持者和参加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华侨在抗战期间捐款共13亿国币,其中,江门五邑地区华侨捐资达6.8亿国币,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要始终心怀感恩,立足江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最大限度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日前举行的新会区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侨乡特色,全力落实市委全会提出的“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新会是全国著名侨乡,在新会,有一个感人的爱国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抗战时期,一位在新马(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底层谋生的新会籍爱国华侨郑潮炯,做出了令世人钦佩的义举:义卖瓜子、将儿子送养他人,所得义款18万余元和乳银80元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用于抗日救国。为了让“有国才有家”的家训代代相传,郑潮炯给他的子女取名“社心”“社义”“卫国”。
近日,记者采访郑潮炯的后人发现,郑潮炯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根植于这个普通华侨家庭,也在葵乡大地广为传播,成了新会华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A
“爱国主义精神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新会区大泽镇五和村许坑村小组的村民以“郑”姓为主。穿过一条条乡间小巷,在一条小路的尽头,记者看到了修葺一新的爱国华侨郑潮炯的故居。这是一间占地约70平方米的普通乡间单层平房,两室一厅,屋外有一口小水井。
2016年,大泽镇投资20多万元,用于修葺郑潮炯故居。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故居的内外墙进行翻新,重新架接电路、改造地面,并在故居内用图片和文字“讲述”郑潮炯的爱国事迹。
2017年4月5日,大泽镇举行郑潮炯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时年80多岁、郑潮炯的二儿子郑社心特地从新加坡赶回家乡,还将珍藏多年的历史资料赠给郑潮炯故居作为馆藏史料。郑社心当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始终牢记父亲“有国才有家”的教诲,也希望年轻人能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近日,记者联系上了住在新加坡的郑社心。一直以来,郑社心都心系家乡,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之初,他代表郑家将记录父亲抗日救国经历的文物分批捐赠回乡。谈起父亲的义举,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让更多人了解先辈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是听着爸爸讲爱国故事长大的,深受父亲的爱国思想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父亲经常教诲我们:先有国,才有家,任何事都要以国家为重。我有不少兄弟姐妹,父亲为我们取名‘社群’‘社心’‘社明’‘社义’‘社立’,足见他满腔热血奉献社会的赤子之心。”郑社心告诉记者。
“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过去的事情,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希望通过文物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历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郑社心说。
记者从大泽镇侨办获悉,1904年,郑潮炯出生于新会大泽五和村,17岁那年,他到香港谋生,后辗转到马来西亚沙巴州,在一间木板厂的门前摆卖食品,勉强维持生计。
1939年,新会沦陷,郑潮炯的父亲郑钜惨死在日军枪下。国仇家恨激发了郑潮炯支持抗日救国的决心。他决意化悲愤为力量,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支持抗日救亡。
“‘有国才有家’,这句话至今仍经常挂在郑老先生的嘴边。”新会区大泽镇侨办干部梁燕群长期与郑社心保持联系。她说,郑潮炯故事是大泽镇非常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本土教材,郑潮炯故居长年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不少群众前来参观,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B
“社义出生后,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
走进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厅,一座生动传神的雕像重现了郑潮炯义卖瓜子筹救国款的瞬间。
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开始,郑潮炯义卖的足迹遍及新马地区的戏院、茶楼、商场、街市、码头、车站等处。从1937年到1942年,郑潮炯通过义卖瓜子,共筹集义款18万余元。这些钱,他都毫不犹豫地交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十分支持丈夫的义举。她背着年幼的孩子,毫无怨言地卖水果养家。郑社心回忆,当时母亲在木板厂门前卖面包和黄梨,“切黄梨切到手都烂了。那时候的生活十分艰辛,父母只能到菜场挑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回家煮着吃”。
1940年,钟彩合怀孕了。此前,夫妻二人已经有了3男1女。因为要卖瓜子筹款,加上家里能捐的钱都捐出去了,已无力抚养再多的孩子,因此,夫妻俩强忍悲痛,为第五个孩子起名“郑社义”,并将他送给当地一名华侨作为养子。刚满三个月的小社义被养父抱走后改名赵超余。
“社义没有出生之前,父亲就和母亲说,社义出生后要交给国家,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父亲在和赵家商议此事时,并不是说‘卖’,而是‘送’,对方给了父亲乳银80元,父亲将这笔钱直接捐给了南洋华侨筹赈总会。”郑社心告诉记者,当年,他才5岁,这些事是妈妈后来告诉他的。
当时的钟彩合难以接受,但是郑潮炯不断对她说:“没有国,哪有家?救国要紧。自己养孩子和别人养孩子都一样,都是中国人。”
郑潮炯为救国而骨肉分离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南洋华侨界,各地的华人媒体争相报道。很多茶楼、商店、饭庄、药店都来支持他的募捐活动,郑潮炯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事迹激励了更多华人华侨参与救国行动。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展品中,郑潮炯义卖瓜子时穿的由马六甲慈善组织捐赠的衣服、郑潮炯义卖瓜子使用的由沙捞越华侨团体赠送的布袋、郑潮炯送养儿子的契约书以及捐款证明书等珍贵文物,真实、完整地展现了郑潮炯的义举。
C
“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寓意‘先有国再有家’”
数十年来,郑社义的儿子赵卫国一直生活在新会,不过鲜少人知道。“我的名字是爷爷郑潮炯取的,寓意‘先有国再有家’。”他告诉记者,希望爷爷的爱国思想能代代传承。
“我20岁那年从肇庆来到新会工作。在我未出生前,在新加坡生活的爷爷就联系上了在肇庆生活的爸爸,说要给我取名‘赵卫国’。”今年50多岁的赵卫国告诉记者。
1965年,在我国侨务部门的帮助下,郑潮炯终于在广东肇庆找到了郑社义。几番书信往来之后,一场特殊的见面被安排在他们的新会老家。
“1967年,爷爷从新加坡回到新会的堂叔家。当时,父母抱着刚学会走路的我,从肇庆赶回新会团聚。”赵卫国回忆道。
“长期以来,爸爸心中无法理解,爷爷这么多儿女中,为何偏偏选中了他,将他送给别人。在这次团聚中,爷爷对当年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解释,爸爸开始慢慢接受,后来终于释怀。”赵卫国说,爸爸70多岁时去世,曾在新会生活10年左右。
“有国才有家,这是爷爷、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也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赵卫国说。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将郑潮炯的事迹作为典范展示,向游客、市民积极宣传。
“在华博馆,我们首先、也必须向游客介绍郑潮炯的事迹和精神。郑潮炯的事迹,是江门华侨中最典型的爱国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华侨爱国爱家的精神。他的文物、精神,都是我们华博馆宝贵的藏品。”江门市博物馆宣教文创部主任张一知表示。
记者手记
他把家国情怀镌刻在骨子里
“社心”“社义”“卫国”……一个个朴素的名字,将一个普通华侨的“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展露无疑,家国情怀镌刻在他的骨子里,代代相传。
孙中山曾多次表示“华侨为革命之母”。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江门华侨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爱国史上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肩挎义卖袋,背着义卖箱,奔走于新马各地……郑潮炯将义卖所得18万余元,悉数捐出用于救国。在一顿饭只需一两角钱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怀揣着“为国家做贡献”的信念,他将儿子送养他人,乳银也直接交给了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为国家做贡献”,在郑潮炯的心里,从来就不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一个个义不容辞的行动。
从女儿小时候开始,赵卫国就经常带着她参观华博馆和郑潮炯故居,每每见到爷爷的文物,他总是感慨万千,倍感自豪:“那个年代,很多新会华侨因为温饱问题被迫出国谋生,身在异国他乡的爷爷始终心系祖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到处奔波,甚至送子救国,这样的壮举,义薄云天。”
赵卫国说,他为自己身为郑家人而自豪,亦会秉持爱国的心教育后代。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华侨华人始终家国情怀镌刻在骨子里,我们的幸福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热血、青春乃至生命换来的。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冯瑶君
通讯员/大泽宣(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