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园公园的儿童游乐区内,设计了河运、窑址、气象等主题游乐区,还有代表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船、海洋隧道、挖掘机、滑浪风帆等。小朋友玩泥沙、滑滑梯,尽情在属于自己的天地玩耍。
梁启超故居开展了“学启超家教 传优良家风”活动,学生聆听启超家风故事。
圭峰会城碧桂园社区积极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新会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开展葵艺亲子课活动。
如今,每到傍晚,新会区中心园林区北园公园东侧的儿童游乐区内,总有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嬉闹声。在这个占地约5200平方米的“儿童天地”,公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小朋友的需要,设有河运、窑址、气象等主题游乐区,还有代表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船、海洋隧道、挖掘机、滑浪风帆等,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都能找到心仪的游玩场所,他们一起玩泥沙、滑滑梯,尽情在属于自己的天地玩耍。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更是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参与者。
打造北园公园儿童游乐区,是新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发展的真实缩影。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会区委第十四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县区的工作目标,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标杆,力争在高质量发展中率先垂范。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早已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儿童的发展不仅关乎现在,更决定未来。
如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有了更为清晰的路径。
为落实新会区委工作部署,近日,新会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出台《新会区建设儿童友好县区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引入“一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纳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食品、药品、社会福利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专项规划,大力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民生实事,实现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文/图 张奕维
A
方向 五大行动50项具体任务 让城市建设更有情怀更显温度
根据公开资料,“儿童友好城市”这一概念于1996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上提出,提倡在公共事务中给予儿童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为重点项目。2021年9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完善儿童政策体系、优化儿童公共服务、加强儿童权利保障、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这五个方面推进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具体提出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点建设、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等要求。
何为儿童友好城市?根据《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阔步向前的当前,新会区紧紧围绕“儿童优先”理念,以更紧迫的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新会区加快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也是新会区奋力建设江门“首善之区”的需求,更是新会区发展人才战略的现实需求。
此前召开的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区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均提出主动对接深圳,建设广东首个儿童友好县区,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标杆,打造乐业留人的幸福高地,展现“首善之责”“首善担当”。
1月17日,新会区召开建设儿童友好县区动员会,标志着新会区全面启动儿童友好县区建设。会议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儿童优先,通过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发挥政策撬动作用,以“首善之区”的标准全力创建儿童友好县区,让城市建设更有情怀、更显温度。
动员会的召开,在全市实现了三个率先:在全市率先发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动员令”,率先完成顶层设计政策支撑,率先出台方案推动先行落地。
在《新会区建设儿童友好县区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新会提出,坚持儿童优先,普惠共享;坚持侨乡特色,开放包容;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坚持多元参与,凝聚合力。针对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方面的目标,新会明确,要开展儿童政策友好深化行动、儿童服务友好提升行动、儿童保障友好共治行动、儿童空间友好共建行动、儿童环境友好共享行动五大行动,并细化为50项具体工作任务。
B
理念 “一米高度看城市”+“启超家风” 探索建设新会特色儿童友好县区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城市建设基础不同,建设路径和方式也不同。
“新会是‘千年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城肌理保存完好,新区建设刚刚起步,在主动对接深圳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新会特色儿童友好县区建设特色路径。”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刘磊指出。
2015年起,刘磊一直致力于深圳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主持编制了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纲领。“建议以空间为抓手,整体谋划儿童友好县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标杆。”刘磊表示。
“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新会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林小琼说。她表示,儿童是生长中的幼苗,需要充足的资源与舒适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然而,受限于儿童自身在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局限,他们很难明确地向社会表达需求,这也使得儿童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隐形沉默者”。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成人发现并关注,他们的困境更需要成人想方设法予以思考、解决。
“在儿童友好县区建设中,‘一米高度看城市’是儿童友好理念的生动表达。”林小琼说,“一米高度”就是孩子们的视角,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感知城市发展,才更能体现孩子所需,也能让儿童友好县区建设更符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需求。“一米高度看城市”的核心是保障儿童参与权,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意愿,鼓励儿童参与社区事务。比如,社区口袋公园的颜色设计孩子们是否喜欢、凳子摆放的位置孩子们觉得是否合理,这些只有儿童自己感受得到。让儿童参与社区口袋公园的建设,让公园的功能更符合儿童需求,这就是儿童参与权的体现。
《新会区建设儿童友好县区五年行动实施方案》指出,新会区要将儿童友好纳入相关规划,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儿童需求,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儿童需要;引入“一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将儿童友好纳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食品、药品、社会福利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专项规划,大力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民生实事,实现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新会是启超故里,诞生了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如今,在新会,启超文化处处可见,悄然浸润市民心灵。
目前,新会区“启超家风”活动已覆盖全区11个镇(街)。林小琼表示,启超家教家风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新会区将继续用好“启超家风”这张名片,让“启超文化”成为新会打造儿童友好县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石。
C
行动 推动建设30个儿童友好社区 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
“妈妈,原来葵扇上的画是用火烙上去的,真的太美了。”1月15日晚,在新会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内,刚刚参加完葵艺体验课的刘焕阳笑着说。当天,她和妈妈不仅参观了葵扇的制作,还亲手用葵叶制作了一朵立体生动的花,感受葵乡传统文化魅力。
去年12月,新会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据悉,该中心是全区家庭教育主阵地,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把培育、引导和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
目前,新会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每周六、日都会举办公益课程,内容涵盖亲子教育、儿童财商教育、法律教育、心理调适、亲子手工制作等,推动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
据悉,新会区的儿童友好探索始于2012年,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层面走在全市前列。其中,会城北门社区、中心社区、圭峰社区,崖门镇南合村,睦洲镇南安村和罗坑镇下沙村在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帮扶困难儿童、推动家庭教育、开展亲子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省“儿童友好示范社区”称号。
近年来,新会区妇联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纳入社区(村)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将家庭教育及儿童保护职能纳入社区居民服务内容,发动辖社区(村)志愿者、社团机构参与,整合资源,积极推行项目化运作,打造本地活动品牌,创建实效型儿童友好社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建设儿童友好县区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精耕细作,下足“绣花功夫”。尤其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上,需要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儿童发展需要。
珠西枢纽新城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枢纽新城体育公园儿童活动区于去年5月率先对外开放。据悉,该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49735平方米,包含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体育运动区、公共服务区、城市活力健身环径等,有9个标准篮球场、2个儿童篮球场、1个标准11人足球场。其中,儿童活动区内有多项儿童游乐设施,除了传统的滑梯、木马、秋千等,还有大沙池、攀爬网、攀岩石等。
“一直以来,新会都十分重视儿童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县区,全面落实儿童发展规划中的目标任务。过程中,我们将制定一系列建设指引,广泛号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为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决策提供良好环境。”林小琼介绍道。
据悉,新会区将在社区、图书馆、学校、医院、公园、儿童安全出行等领域开展儿童友好建设,计划到2025年,努力实现30个社区(村)建设成为儿童友好社区;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为儿童友好医院;全区公共场所全面建成母婴室;区、镇各建成一批儿童友好公园、儿童友好学校。同时,建立完善公益普惠儿童福利体系,实现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促进儿童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儿童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随着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新会区城市建设也“放慢脚步”,向着人性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儿童友好理念让城市发展“脱胎换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充满温度的现代化新城将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