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将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据统计,2021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140亿元。
新会区将持续完善交通网络。图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该站2021年全年到发旅客超218万人次。 张奕维 摄
新会区将加快大型公园建设,提升城市配套水平,图为梅江生态园。 殷浩轩 摄
新会区将积极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图为新会区双水镇蓢头村“同心圆”工作室。 冯瑶君 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后,新会区迅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四届一次全会精神,要求全区上下担当奋进、勇毅前行,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引领新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会区提出,全区各级干部要有四个“深刻”、做到五个“坚决破除”,出台新会“1+6+3”五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动市委提出的“六大工程”在新会落地落实、见效出彩,奋力建设“首善之区”,全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
浪逐奋楫者,号角催征人。今起,本报推出“一马当先 奋勇向‘善’——新会区贯彻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系列报道”,全面聚焦新会在落实落细“1+6+3”工作部署的新征程上展现出的新作为、干出的新气象。
潮起侨都,奋楫扬帆。
“2022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迈向5000亿元关口”“落实‘1+6+3’工作部署,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近期,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相继召开,明确了江门未来五年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图,制定了具体的施工图和时间表,吹响了新时代新发展的冲锋号。
闻令而动,只争朝夕。
1月18日,中共新会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会胜利召开,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感恩奋进,全力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全会审议通过了《新会区聚焦“一园三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十大行动方案(2022—2026年)》(下文简称,‘十大行动方案’),这一举措振奋人心,更彰显新会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信心、决心以及恒心。
风起扬帆时,能者立潮头。未来,新会区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勇担“首善之区”责任,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标对表国内最好最优,自加压力、一马当先、当仁不让,切实做到“四个深刻”、五个“坚决破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十大行动方案”,确保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在新会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保障新会“首善之区”建设行稳致远。
A 抢抓先机奋勇进取 新会“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彰显发展底气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面对着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新会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有挑战也有机遇。
谋定而后动,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会区准确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切实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斗志,心怀“国之大者”,抢抓先机、攻坚克难,“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新会区抢抓先机谋划建设“一园三中心”,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5位。
全区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极大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豪情。特别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要求贯穿始终,完成94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项目。
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新会区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创新实施“一规划两项目三清单”,全域绘制乡村振兴“发展蓝图”;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制定干部教育大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干部“夜学”、葵乡“云课堂”等培训方式,精准培训党员干部1万多人次;正风肃纪反腐一刻不松,顺利完成政法队伍教育整顿。
在推进“双区”建设方面,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江门站2021年全年到发旅客超218万人次,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动工,深江铁路新会段加快建设,深度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银湖湾滨海新区建设提速,新区投资开发公司成立;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行“一件事”主题服务,在全市首推商事登记自助终端服务,“黄金十条”发放奖励资金超1.1亿元;对外合作全面深化,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与深圳宝安等地实行“跨域通办”,打造“侨都之窗”自助政务服务圈。
在经济发展方面,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规划面积超67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举办深圳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20个,成立深圳、上海驻点招商机构,招商工作打开新局面;产业基础打牢做实,产值超10亿元企业增至27家,大力推行链长制,李锦记、中车广东等8家企业纳入市级链主企业;江门“双碳”实验室揭牌成立,新会创新走廊提质发展,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新增认定高层次人才402人,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珠西枢纽新城加快建设,城市品质加快提升,全区40个提质项目完成投资近70亿元;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140亿元,新增新会陈皮、新会柑茶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态环境加快改善,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在民生保障方面,扎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社会保障坚强有力,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保持稳健而向上的态势,新会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面对建设“首善之区”“千亿GDP强区”的目标要求,底气更足。
B 扛起“首善之责”自我加压 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全局工作求突破见实效
当前,全省正大力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新侨都的宏伟蓝图,正式提出“1+6+3”工作部署,市政府工作报告绘就了详尽的施工图,市委要求,新会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勇担“首善之区”责任,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
确实,新会区拥有全省第四大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和江门“水上门户”银洲湖,工业基础扎实,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领先,港澳和海外侨胞众多,特别是RCEP生效、江门“双碳”实验室落户,更是如虎添翼,新会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与国内一流县区比拼。多层叠加的机遇创造了实现跨越发展的风口、窗口,新会区清醒地认识到,目标在前,要接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接力棒”,就必须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昂扬斗志和冲天干劲,扛起“首善之责”,成为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先锋力量,创造更多“新会经验”。
“十大行动方案”的正式出炉,便是新会区自我加压的生动体现。新会区以“首善”标准谋划全局工作,以全新眼光看待新会,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用新方法推动新发展,推动市委“1+6+3”工作部署落地落实。随着“十大行动方案”的有序推进,新会区自觉把“首善”标准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落到行动上。
未来,新会区将勇当新使命,建设新侨都。
以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再上新水平;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以打造制造中心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高起点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五百亿元、千亿元产业集群;
以园区融合再造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全省标杆园区目标,建设新会大型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全面提升园区建设质量;
以港澳深度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以发挥侨都优势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明显提升;
以人才集聚倍增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制度体系,全方位多领域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以区域系统协调引领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新会、台山两地对口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新会承东启西作用,增强台山地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以宜居城乡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转变城乡发展方式,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以法治新会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保障经济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更高水平运行。
C “咬定青山”敢拼敢干 狠抓落实“十大行动方案” 助推“首善之区”建设行稳致远
东风吹,战鼓擂,以“十大行动方案”为风向标、突破口,新会区锚定目标加油干!
新会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号召,全区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冲天干劲,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强化“首善”担当,为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首善”贡献。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要继承发扬“古兜精神”“围垦精神”,大力倡导赛马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和斗争本领,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比学赶超,勇当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黑马”,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强基,在推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一规划二项目三清单”,推动集聚区“大党委”建设工作,以党建引领三产发展;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锻造“新会铁军”;精准化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巩固发展新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打造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上取得新突破。支持企业开展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谋划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特别是,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双碳”实验室建设工作部署,高标准升级新会创新走廊,积极申报省级高新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在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落实“链长制”和产业链工作专班,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加紧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坚持园区带动、产城融合,在高标准建设新会大型产业集聚区上取得新突破。引进国际一流规划理念,统筹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提供专业化生产配套服务,以“五个一”打造园区“15分钟生活圈”,同时,全力促进园镇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坚持枢纽牵引、港澳融合,在打造江门对接港深珠澳“东门户”上取得新突破。深化银湖湾滨海新区与港澳开展绿色经济合作,打造面向港澳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推进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加快对接港澳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侨为桥、以侨兴城,在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上取得新突破。打造“同心圆”乡情文化交流基地,创建国家级侨文化交流阵地。构建华侨华人经贸协作网络,谋划建设侨贸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实施“侨资侨企”回归行动。完善涉侨政策法规服务机制,壮大侨务智库,推进“海外同心”“海外筑梦”“海外留根”“海外固基”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广聚英才,在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圈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引进科研技术一流的战略性产业研发团队,支持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致力引聚顶尖科技创新型高端人才。鼓励港澳科研人才入境创新创业,引育经营管理和招商人才。引进和培育优秀医疗卫生人才,注重党政人才储备。着力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着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坚持东西协作、共同富裕,在打造区域平衡发展样板上取得新突破。加强新会—台山商务协作,强化产业协同,共同谋划好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好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台山广海湾能源“双碳”产业园。加强文旅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加强人才交流协同发展,大力开展两地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帮扶。
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在打造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大型公园建设,大力延伸碧道绿带,活化利用历史街区,升级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景观。完善教育、医疗、文体、生活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建设绿色低碳宜居新会。
坚持创新治理、依法治区,在打造大湾区法治社会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高水平法治政府,提升依法治区能力。扎实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救援、网络安全等各项工作,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统筹/叶田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钟珍玲(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