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乡,是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生活追求,新会区委、区政府将努力让群众“住”得安心、“行”得放心、“玩”得舒心。图为崖门镇。
新会加快构筑高品质生态宜居城乡,勾勒葵乡大地建设美丽宜居城乡环境的新画卷。图为冈州大道牛头雕像十字路口。 殷浩轩 摄
去年5月,新会区开展“平安新会”宣传月暨第八届“葵乡社工宣传周”活动。张奕维 摄
“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必须以‘首善’意识抢抓历史机遇,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必须以‘首善’标准谋划全局工作,推动市委‘1+6+3’工作部署落地落实;必须以‘首善’作风更好干事创业,锻造一支感恩奋进、作风优良、敢闯善拼的‘铁军’。”1月18日,中共新会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会区聚焦“一园三中心”建设 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十大行动方案(2022-2026年)》(以下简称,《十大行动方案》)。
框定“路线图”,内心就踏实,步履就稳健;牵住“牛鼻子”,就不怕“瞎抓”,更不会“抓瞎”。新会区深入贯彻落实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一园三中心”为抓手,推进市委“1+6+3”部署在新会落地见效,聚焦区域平衡发展、宜居城乡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全力建设“首善之区”,奋力打造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五年以后,这座城市将拉开“骨架”、畅通“血脉”、提升“颜值”、升华“内涵”,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市委“1+6+3”工作部署落地后的质变。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任晓盈(署名除外)
A
构建新格局
新台携手推进区域平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无论对于哪座城市,都是一个重大课题。1月13日,在江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中,市委书记陈岸明走访新会代表团时曾强调:“新会要心怀大局,率先垂范。要以更大的胸怀和格局,做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篇文章,推动新会与台山结对协同发展,为区域平衡发展作出新会贡献。”
未来五年,新会与台山将进一步增进“兄弟情谊”,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合作交流。一是建立健全新会、台山两地对口协作机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两地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二是牢固树立区域联动、协同开放理念,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和深化产业发展合作。三是加强两地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互补性,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不断扩展交流合作领域。四是全面合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新会承东启西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增强台山地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在交通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江门站枢纽作用,进一步推动两地交通互联互通。未来五年,计划打通新会—台山北、中、南三条通道——北部加快建设G240新会至台山段;中部推动省道S271延长线建设,连通黄茅海跨海通道赤溪东出入口,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与广海湾产业区(赤溪东)对接;南部扩建G228,全面实现两地区域连通。同时,积极争取开通新会—台山城轨专线,畅通新会、台山县乡道路网的连接,强化两地铁路轨道交通联系,提升两地通勤便捷度。
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强两地商务协作,强化产业协同。未来五年,双方将以多种形式开展产业发展交流协作——在先进城市联合举办不同层次的招商推介会,共享深圳驻点招商资源;定期组织开展两地企业对接会、交流会、洽谈会,鼓励两地企业开展跨区域经营活动,互相推荐优秀项目;共同谋划好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选择1个产业园区作为两地协作试点;共同促进侨资参与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台山片区;发挥双方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上的优势,支持台山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全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高地;打破两地行政区划限制,推行“一网通办”“一照通行”;利用好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新会新能源汽车“双碳”产业园、台山广海湾能源“双碳”产业园。
在区域公共服务方面,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包括实施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扩容行动,帮扶台山新增不少于810个公办优质学位;探索“东聘西用”的师资统筹使用机制,大力提升台山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深化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智慧化共享,提升台山整体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等。
在文旅融合方面,加强双方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支持对方组织开展互助型的旅游推介、旅游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支持台山在黄茅海西岸赤溪半岛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功能区,结合银湖湾滨海新区连片打造具有浓厚港澳风情的滨海风情带。共同研究制定各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新会陈皮、台山鳗鱼、富硒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主题,挖掘特色文化,引进打造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整合两地文旅线路,充分用好两地侨资源,将两地美丽侨村、华侨故居等串珠成链。积极宣传推广对方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在对方城市公共场所进行专栏宣传。加强两地非遗文化、文艺表演、体育赛事等文体领域的交流合作,联合举办特色品牌活动,强化两地文艺和体育领域的人才输送、培养。
在乡村振兴方面,强力推动乡村发展,开展三产融合发展行动。未来五年,两地政府将主导建立推介平台,共同推介两地特色产品和文旅线路,实现统一平台、统一推介;新会支持台山加快建设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推进扶持两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新会陈皮与台山鳗鱼等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依托台山水产养殖和海洋资源优势,将新会崖门渔港,台山沙堤渔港、横山渔港、广海渔港等连片打造成高标准渔港经济区,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探索建立共享渔港机制,加强两地渔业贸易往来,方便两地渔船、渔民异地避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落实“三结对”帮扶工作和“万企兴万村”行动。
广袤的侨乡大地上,新会与台山正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大文章,积极推动江门市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新格局。
B
呈现新面貌
打造大湾区产城融合典范
宜居城乡,是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生活追求,是新会区委、区政府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心、“行”得放心、“玩”得舒心,新会加快构筑高品质生态宜居城乡,勾勒美丽宜居城乡环境的新画卷。
《十大行动方案》提出,未来五年,新会区将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转变城乡发展方式,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探索“东接、南拓、西联、北融、中优”城乡发展新路径,推动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以优交通、提品质、惠民生为主要抓手,深入实施“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打响“启超故里”“中国侨都”“千年古郡”三大文化品牌,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体系,优化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提升乡镇品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为新会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打造大湾区产城融合典范提供支撑,使更多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市功能空间格局。高标准建设教育、医疗、文体、生活、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优化城市功能空间格局,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枢纽新城、江会片区及银湖湾滨海新区同步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其中,枢纽新城要建设成为体现江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央活力区,银湖湾滨海新区要建设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
畅行交通,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打造江门对接港深珠澳“东门户”为抓手,全力落实“港澳融合”工程。实施新一轮“贯通东西、畅通南北、东扩北延”行动,进一步凸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构建对外快进快出、对内高效畅达的优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产业平台发展,为新会区构建“一园三中心”发展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提供坚实保障。
强基补能,夯实城乡持续发展基础。将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精细管治结合推进,找准薄弱点,筑牢城乡基础,力争到2025年末初步建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提升景观,建设生态宜居城乡。聚焦生态环境,发扬“工匠精神”,开展新一轮绿化行动,保护好、活化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宝贵资源,以“绣花功夫”不断推进景观提质增量,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建设天蓝、水绿、土净、景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旧城活化,塑造城乡时代特色风貌。以民生为导向,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再扩宽、惠民范围再扩大,加大历史街区活化利用力度,提升新会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美誉度,助力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C
展现新姿态
以良法善治引领改革、推动发展
法治建设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法治新会建设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大行动方案》提出,未来五年,新会将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良法善治引领改革、推动发展,把新会建设成为全市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示范区,助力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一是完善制度体系,保障高质量发展。作出“八五”普法决议,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二是建设高水平法治政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组织领导,整合法治政府“三位一体”监督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入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三是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巩固教育整顿成果,持续深入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四是用法治明确政府边界,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包括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数据报送质量治理,营造良好的政务信用环境,出台《新会陈皮、新会柑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保护暂行规定》等。
坚持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平安新会建设水平。一是扎实抓好安全生产、食药品安全、应急救援、网络安全等各项工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制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开展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监督快检工作,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食药环知犯罪活动。二是防范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化网格化疫情防控,持续推进社区矫正法治化。
坚持践行法治为民,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一是坚持法治惠民,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及时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快构建“信访超市+外送服务”网络化工作体系,完善律师顾问“点对点”服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新会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二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行“邑检通”、检察听证,推进司法服务产业振兴项目,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企业专项行动。
坚持加强法治保障,主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加强与港澳的交流与协作,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港澳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化。二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高效法律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企业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改革,全面应用远程视频办证系统。三是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推动华侨华人法律服务提质升级,充分运用检侨联络站,推进涉侨矛盾化解项目落实到位。四是规范行业秩序,提升市场国际竞争力。开展护航金融“利剑”专项行动,强化市场信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