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夜鱼”时,鱼需现捕现宰,李炎荣子承父业,在村里经营“鱼档”已20余年。
“司前味道”源自乡土,是司前人舌尖上的美好记忆。
美食是一条齿颊留香的情感纽带,串起熟悉的生活和家乡的味道。在司前镇,春节的餐桌上,不一定是玉盘珍馐。“温蛋”寓意团团圆圆,“其面”寓意旗开得胜,“夜鱼”寓意年年有余,“油艇凸”寓意生活甜甜蜜蜜,这四大乡土美食构成了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司前年味”,而司前镇石名村村民对家乡的深情和挚爱,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舌尖上。
石名村位于司前镇西部,与兴篁村、天等村相邻,下辖2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近5000人。作为“司前夜鱼”发源地,石名村专营“司前夜鱼”的酒楼食肆多达28家。勤劳的石名人,用简单易得的食材,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情感蕴含于烈火与炙油中,烩出浓浓年味。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冯瑶君
以“司前味道”表达美好祝愿
榕树下、池塘边,随着新年的到来,司前镇的酒楼食肆不约而同挂上红灯笼、贴上新对联,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大大小小的酒楼食肆,菜式各异,但是,烹饪司前名菜——“司前夜鱼”却是每家酒楼“入行”的必备“技能”。
关于“司前夜鱼”,坊间一直流传着这一说法:司前河网密布,凌晨时分水汽大、雾气足,鱼塘里的鳙鱼活动更为频繁,是“最有活力的时候”,于是,懂吃的村民就在这个时候下塘捞鱼,现捕现吃。
位于石名村平尚村民小组的“祥文鱼档”(在石名村,做夜鱼的酒楼都被当地人称之为“鱼档”,很多店的招牌皆用“鱼档”二字),是司前镇第一家做“夜鱼”的餐饮店。“鱼档”老板李炎荣的父亲李文是“司前夜鱼”的“发明者”,李炎荣从父亲手里接过“司前夜鱼”的衣钵已20余年。
关于“司前夜鱼”的由来,李炎荣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村里大大小小的鱼塘大都养殖四大家鱼。为了生计,他的父亲夜里经常去帮村民捞鱼,收工后,总会带几条鱼回家。“干了几个小时的活,饥肠辘辘,父亲将鱼斩成大块后,放点油和红葱头,一锅焖熟。没想到,这种做法让鱼肉口感嫩滑,鱼汁更是异常鲜美,‘夜鱼’因此得名。”李炎荣说。
上世纪80年代,李文承包了村里的一口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在朋友的鼓励下,李文还开起了司前首家“夜鱼店”,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
灶里木柴温,闻香暖人心。几十年过去,李炎荣依然清楚地记得父亲教给他的烹饪“夜鱼”的方法:烹饪前,先在鱼的颈部砍下一刀,再把鱼放回水中放血,等鱼血被放完,便把鱼拿出来刮鳞开肚。“这时候,鱼血已被放尽,鱼肉呈现雪白色。将处理干净的鱼斩成大块,再用木柴烧火。”李炎荣说,大火把铁锅烧热后,放入土榨的花生油,鱼块入锅,再用红葱头一起煮熟,最后加盐调味。
2000年后,李炎荣接过父亲的“鱼档”,生意越来越红火。
随着司前镇的五金企业越来越多,外来人口也日渐增多,在石名村委会的支持下,石名村大大小小的“鱼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石名村也成为司前镇远近闻名的美食村。石名村党总支书记李锦钊经营的喜羊羊农家乐餐厅,去年更是被新会区旅游协会授予“新会区旅游特色餐饮名店”称号。
随着燃气灶的普及,柴火灶渐渐淡出农家院落,但这丝毫不影响“司前夜鱼”的味道。“在我们村,每家酒楼的菜味道都不错。近年来,司前人更热衷于用本地特色美食抒发一年的收获和喜悦,表达新年美好祝愿。”李锦钊说。他表示,石名村人讲究用最简单的食材和最新鲜的做法做菜,以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我们做‘夜鱼’,都是从鱼塘里现捕现宰,烹饪用的都是土榨花生油,这样做出来的鱼,肉质鲜嫩,鱼汁奶白醇厚,鱼香浓郁”。
在“祥文鱼档”,李炎荣大方地向记者展示了烹饪“司前夜鱼”的过程:倒入花生油,放红葱头爆香,接着,放入斩好的鱼块,再加入清水、盐,加盖焖煮片刻。再次揭开锅盖时,鱼香扑面而来。整个烹饪过程约10来分钟,人不能离灶,一旦超时,鱼肉会变“老”,前功尽弃。
“必须是活鱼,也必须是鳙鱼,不放姜片。”李炎荣划出几个烹饪要点,“很多人好奇‘夜鱼’为何不腥,鱼汤为何是奶白色?都以为我们放了高汤或者是秘制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只放了清水”。
“夜鱼”要趁热吃,入口顺滑鲜嫩,鱼肉嫩而不散,没有一点儿土腥味。“司前夜鱼”的“铁杆粉丝”更是有他们独特的吃法:将鱼汁淋到白米饭上,拌着吃,鱼汁饭瞬间光盘。
用“司前味道”助力乡村振兴
一到晚市,石名村处处渔火点点,鱼香阵阵。
“一年四季来石名村吃饭的,除了本地村民,还有临近的新会大泽镇、开平地区,以及中山、珠海市的游客。”李锦钊表示,石名村有28家“鱼档”,附近村也有不少“鱼档”,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食客的嘴巴越来越刁钻,所以无论是鱼,还是肉类、蔬菜,“鱼档”都采用最新鲜的食材。“我们村的‘鱼档’,每家的经营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都做‘夜鱼’‘其面’及焗鸡等特色菜。”李锦钊说。
地道农家味,炊烟留乡愁。四川人陈小迟在司前镇工作已有15年,是“司前夜鱼”的“铁杆粉丝”之一。“19岁来司前工作时,朋友请我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夜鱼’。当时觉得这种做法很朴实,味道也很好。”陈小迟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司前夜鱼”的味道依然没有变,非常好。
方家晴是司前人,她一直为家乡的美食感到自豪。“‘司前味道’就是我们的家乡味,一直都让人眷恋。‘夜鱼’肉滑而不腥,鱼汁比鱼肉更好吃。”方家晴表示,“司前夜鱼”是她每次到石名村吃饭时的必点菜,为了享用鱼汁,她每次都要吃上满满的一碗饭,顾不得会不会因此长胖。“对司前人来说,招待客人,都要奉上这道菜。”方家晴说。
除了“夜鱼”,“其面”“温蛋”同样是司前人重要节日到来时餐桌上的“硬菜”。“温蛋”是用鸡蛋(或鹌鹑蛋)煮熟去壳加八角、小茴香、香叶、桂皮、黑豆、片糖、蒜、生姜等8种材料,慢火温成。“其面”由精面加工而成,擀出薄面片儿后,或以鳝丝煨成高汤煮,或以生姜红糖水滚,极具司前特色。
“司前味道”源自乡土,是司前几代人的美好回忆。记者了解到,石名村已将美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列入今后五年的乡村发展规划,计划将“司前味道”发扬光大,助力乡村振兴。
“民以食为天。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美食文化的支撑。”李锦钊认为,美食带有人的情感和记忆,“司前味道”带着浓浓的人情味,是舌尖上最美好的印记,要挖掘传统美食内涵,做成特色品牌。为此,石名村提出,在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科学合理规划定位,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挖掘整理特色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美食村。
“首先要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环境更干净整洁。这两年,我们要陆续完成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全覆盖,推进公厕、户厕100%实现三级无害化改造,持续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和葵乡美丽廊道建设。”李锦钊介绍,石名村将结合实际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2023年前建成3个公园、1个健身广场,在2025年前实现村内巷道100%硬底化,完成村内2条明渠改暗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居。
“同时,我们还将推进水利设施、健身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石名村的基础设施短板,切实让村庄美起来、庭院美起来、乡风美起来。”李锦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