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镇开展统一建设、绿化美化、风貌提升攻坚行动,美丽的乡镇环境让人耳目一新。
崖门镇坑口村党建元素丰富,游客置身其中可感受浓浓的红色文化。
崖门镇京梅村是蔡李佛拳起源地,村内一步一景,呈现浓厚的“功夫氛围”。
崖门镇旺冲村是新会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村容村貌实现大变化。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开局就要奔跑,这是一种姿态;开局就要冲刺,这是一种决心。
2022年,崖门镇将紧盯目标任务不动摇,紧抓重点工作不放松,紧守安全稳定底线不懈怠,以冲刺的状态跑出决胜的姿态,把落实成效体现在产业大提升上、体现在园区大建设上、体现在产城大融合上、体现在乡村大发展上、体现在治理大提质上、体现在政务大增效上,为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新会全力当好江门“首善之区”,率先跻身千亿GDP强区之列展现崖门担当,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文/图 任晓盈
聚力推动产业大提升
实现经济增长大提速
2021年,崖门镇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建设有新成效、发展质量有新突破、营商环境有新改善,工业强镇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崖门镇将聚力推动产业大提升,从三方面着手实现经济增长大提速。
一是扶优培强大项目。强化用地指标的精准分配,做好重大项目用地指标统筹保障,力争欧能AGV、域锦特种石墨等一批总投资超50亿元的大项目动工,力促尖端电子基新材料建设项目、万洋(崖门)村级工业园旧改综合性项目落户。同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融资创投,培育钧威科技、荣炭电子等优质企业上市。
二是深化培育新动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谋划建设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用好用活《新会区培育发展“3+N”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充分发挥高精企业带动作用,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强链工程,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高端信息集成、环保工业等产业集群。同时,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补助,围绕“双碳”、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全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超1.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4家企业实现升规入统。
三是安商暖企强服务。成立专门服务团队,对经营困难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的企业、建设过程中各项手续申报困难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帮扶。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对在纳税、集约发展、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优势明显的,借助上级财政、税收政策和新会“黄金十条”“效益十条”等政策,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另外,紧紧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发挥地理、资源、环境、政策优势,积极对外宣传崖门投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
聚力推动园区大建设
实现发展质量大优化
高标准推动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高质高效建设。加快新会电厂及澳葡青年创业园用地平基工程,为实现园区大招商、产业大聚集做好土地储备。招强引大,紧紧围绕PCB线路板、高端信息集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园区企业由低端代加工向高新尖产业再造转变;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推进,发挥国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园镇合一管理,实现开发建设水平再造。
强措施狠抓三大村级工业园千亩用地改造。一是引入万洋集团,推进银湖纸业片区旧改用地,建设“银湖高端装备智造园”,以“新地带动旧地”的方式,盘活坑口村、水背村村级工业园,争创新会首个创税超亿元村改示范点。二是着力推动田南村工业园片区改造,加快威立雅拆船厂地块连片转型升级,谋划建设“海洋工程与交通装备智造园”,承接东方电气等海上风能和海洋工程装备综合项目,打造产值超百亿元村改示范点。三是高起点规划登高石片区工业园改造,通过“工改商”“工改教”等方式,加快园区与崖西圩镇、华立教育城联动发展,提档升级园区“五个一”配套,建设“科教新城”,实现园区专业服务与优质生活再造。另外,充分利用临港经济优势,升级盘活港源码头、润丰码头和粤澳园区码头三大码头,以码头优势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借助优质企业资源提升码头收益,助力镇级资产持续增收。
聚力推动产城大融合
实现生活品质大改善
“十里风貌”“湾区驿站”“宜居港湾”……过去一年,崖门镇坚持产城融合,城镇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崖门镇将持续关注居民生活品质改善,聚力推动产城大融合。
发挥“桥头就近”优势,深度推进“港澳融合”。配合加快银洲湖高速等重要交通网络建设,依托“山、海、湖、泉、林”自然资源,建设大湾区休闲旅游理想目的地和“微度假”港澳驿站,推动融创古兜、“花样年华”源林生态园、烟管山文旅等大型文旅项目加快落地建设。
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深度推进“园镇合一”。大力推进蔡李佛文化综合项目建设,继续深化文化街区内涵,创造条件引入大型城市综合体。同时,结合地域、自然、人文等资源,布局“小镇客厅”、主题精品酒店、文化展馆、智慧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项目,推动时光公园建成开放,为园区和高校集群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另外,依托华立技师学院和华商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为全镇企业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实现高端产业人才倍增。鼓励新会电厂、域锦特种石墨等企业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高新技术人才倍增。
发挥最美渔港优势,深度推进渔港振兴。主动对接银湖湾滨海新区发展,建设渔港风情“小厦门”,推动御海酒店、小帆船酒店和百马御景酒店等一批总投资超5亿元的城乡融合提质项目加快建设,力争蓝海心途游艇观光体验项目总部迁入,加速湾区融合发展。
聚力推动乡村大发展
实现全面振兴大目标
2021年,崖门镇坚持区域协调,实现了村级五年规划精彩开篇、村强民富格局蓄力构建、精品旅游资源大放异彩,书写了乡村振兴高分答卷。2022年,崖门镇将重点关注乡村本土潜力挖掘、节庆品牌和“湾区驿站”建设,聚力推动乡村大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大目标。
一是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提质。重点打造横水富硒产业片区、渔港振兴、林场振兴等精品乡村振兴项目,做大做强富硒产业,建成省级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实现增收,并引导辖区各村依托自身资源,引入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另外,针对群众最期盼的问题,蓄力构建村强民富格局,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动企业、华侨和社会捐资用于乡村振兴建设。
二是打响“四季节庆”品牌,助推新会全域旅游发展。以京梅村创建广东美丽侨村为契机,大力推动文化输出,打响蔡李佛武术文化品牌。持续举办蔡李佛狮王争霸、武术大会、粤港澳大湾区汽摩越野赛事等“四季节庆”活动,以节会友,汇聚侨情,推动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
三是发挥侨务智库作用,推动“湾区驿站”建设。实施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智库赋能计划,为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更新、旅游服务提质等提供智力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以南洋华侨为背景的坑口“格木侨情”景区、以南美华侨为背景的仙洞古墟、以全球华侨文化为特色的蔡李佛文化综合项目等一批美丽侨村建设,推动崖门成为华侨华人创新创业、休闲旅游、研学交流的“湾区驿站”。
聚力推动治理大提质
实现社会民生大进步
一直以来,崖门镇始终坚持民生共享。2021年,该镇疫情防控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纵深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崖门镇将聚力推动治理大提质,实现社会民生大进步。
民生保障更有力。崖门镇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鼓励小微企业、村(社区)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加大对大龄劳动者、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同时,切实保障外来工工资及时发放,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努力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继续做实精准帮扶工作,持续开展春节“七一”送温暖和“栋梁计划”。
疫情防控更严密。崖门镇将继续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和国际货运、快递全链条监管,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强化疫苗接种,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并压实做细“港长制”工作,坚决守稳疫情防控“海上防线”。
公共服务更优质。持续抓好精神文明常态化、立体化、全覆盖宣传,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度开展蔡李佛武术、崖门华侨、古兜精神文化推广工作,建设文脉更盛的崖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群连接纽带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以投资、建设场馆、项目运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同时,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支出,充分发挥奖教基金激励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社会治理更高效。崖门镇将以更高要求持续做实“河长制”“港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路长制”工作。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继续巩固违章建筑、泥沙石企业治理成果。围绕“双碳”目标,着力开展环保领域治理大行动,有力有序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力度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打击“黄赌毒”专项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超市+外送服务”,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配足配强安监、消防、应急队伍,整合构建科学高效应急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强化执法监督,建设法治崖门。
聚力推动政务大增效
实现为民服务大提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崖门镇坚持勤政为民,实现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制度创新活力全面迸发、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强化、政府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的良好局面,政府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崖门镇将继续聚力推动政务大增效,实现为民服务大提升。
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狠抓政府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实施“八五”普法,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配合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水平。
全面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切实为基层减负。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持续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关键岗位和重点领域监管,进一步扎牢制度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