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
“乡亲们都踊跃捐款,我们非常感动。下一步,我们将聘请专业的设计院进行仔细勘察,做好整体预算,尽快启动修缮工程。”昨日,古井镇慈溪村村民、慈溪文昌阁修复工程项目成员赵保留高兴地说。
连日来,古井镇慈溪村,一场海内外捐款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村里的古建筑文昌阁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牵动着慈溪村海内外乡亲的心。村民们通过微信向海外乡亲、港澳同胞反映后,热心的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捐款、出力,全力支持修缮家乡文物。目前,已收到各界乡亲捐款逾200万元。
慈溪村党总支书记尹广荣表示,将通过修复慈溪文昌阁,将其打造为该村的标志性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慈溪村的知名度,增强海外华侨和乡贤宗亲的幸福感。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冯瑶君 通讯员/古井宣
历经百余年沧桑
文昌阁损毁严重
走进古井镇慈溪村的安山里,远远便可看到一座六角青砖建筑矗立于田野之中,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文昌阁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96平方米,具有清代文昌阁的典型形制,较为高大雄壮,保存较好,是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
据村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慈溪村文昌阁是砖木结构,阁身以青砖砌筑,三层,通高23米。塔身以高台基承托,正面设台阶。首层正门匾额为“天开文运”,两侧楹联为“鹏起云宵程九万,蛟腾天水浪三千”。二层正面石匾刻“文昌阁”三字,窗户呈方形。三层正面石匾刻“藜光”二字,窗户呈圆形。各层檐下均有花鸟纹灰塑。阁顶为六面攒尖顶。该阁具有清代文昌阁的典型形制。
走进文昌阁内可看到,阁内没有梯子,无法登上阁顶。从外面看,文昌阁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但细看发现有多处损毁。
“文昌阁的损毁问题已存在多年。阁内原有木梯,但因腐烂被拆除。文昌阁还曾遭受日军的炮击,阁顶和墙面也因多次被雷击中,损毁严重。多年前,由于文昌阁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阁身出现轻度倾斜。”慈溪村党总支书记尹广荣告诉记者,为了全面了解文昌阁的破损情况,村委会动用无人机拍摄。通过拍摄的视频发现,文昌阁顶部已经支离破碎,令人深感痛惜。
海内外乡亲联手
筹款“拯救”文昌阁
为了“拯救”文昌阁,慈溪村的海外华侨、村干部、热心村民纷纷为文昌阁的修复奔走呼吁。
为此,慈溪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带侨建的作用,发动村干部、海内外乡亲共同成立了工程项目修缮议事微信群,并将无人机拍摄的文昌阁视频上传到群里。一时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一致同意筹款修缮文昌阁。
在海外华侨看来,文昌阁是慈溪村古代文明的见证,修缮文物就是传承乡土文明和文化血脉。
“慈溪海外侨胞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文昌阁是慈溪村侨胞的‘根’与‘魂’。保护好文昌阁,就是守住慈溪村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明天的希望。”尹广荣表示。
“大家目标一致,凝聚力很强,我们就是要合力保护好这一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工程项目修缮议事群内,多位慈溪村海外侨胞一致表示。
应海内外乡亲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慈溪村委会将维修文昌古塔工程纳入本村五年规划的重点项目工程和慈善公益建设项目,并成立了“慈溪文昌阁修复工程项目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协调该工程项目的实施。
慈溪文昌阁修复工程项目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开展现场调研,对文昌阁损坏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制定修复方案;制定《文昌阁修缮捐款倡议书》,发动海外华侨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募捐。
深挖文史厚底蕴
打造标志性景点
在慈溪村海内外乡亲的支持下,截至昨日,已筹得资金逾200万元,目前捐赠金额仍在增加,为修复文昌阁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慈溪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较多。慈溪村海外侨胞表示,慈溪文昌阁修复后,可以与慈溪本厚学校、慈溪宋室亲臣赵公祠(本厚堂)、岩龙庙等古建筑等串联起来,打造慈溪文旅线路,并借助江门大道的开通,带动更多游客到慈溪“打卡”游玩,发展慈溪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从古井镇获悉,近年来,慈溪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不仅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出资出力,也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旅美慈溪本厚基金会定期资助困难学生。下一步,古井镇将深入落实“侨都赋能”工程,挖掘侨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古井海内外乡亲的积极性,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沟通联系,做活“侨字文章”,讲好“侨乡故事”,推动古井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把侨乡古井建设成为江门五邑乃至珠三角地区以侨为桥、以侨为荣、以侨为亮点的侨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