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周边居民都为来自江门市新会区的三位医护人员点赞,他们奋不顾身、争分夺秒救人的善举,深深感动着我们。”3月7日,对于新会区三名前来支援社区工作的医护人员抢救心脏骤停老人的善举,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后海社区工作人员柳女士在电话里连声道谢。
文/江门日报记者/冯瑶君
不间断做心肺复苏半个小时
柳女士告诉记者,事发时间是2月27日中午12点左右。当时,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居民来电,称社区的城中村有人突然晕倒在地。当天,支援该社区工作的新会区司前人民医院主管护师邓美珍、大鳌镇卫生院门急诊护士长陈泳珊和双水镇中心卫生院药剂师梁培长正在休整,柳女士随即向他们求助。
“当时他们正准备吃饭,听到求救声后,便放下盒饭跟着工作人员拼命奔跑。事发地点距离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有点远,我跟在他们后面跑,差点追不上。”柳女士说。
“我们赶到现场,发现老人躺在巷道里不省人事,没有呼吸、心跳暂停,便立即轮流给她做心肺复苏。”陈泳珊告诉记者,老人大概70多岁,女性,通过检查颈动脉和心脏发现,老人没有心跳和呼吸,情况十分危急。
三人分工合作,由邓美珍、陈泳珊轮流给老人做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梁培长则先跑回社区拿氧袋、血压计,再回到现场。
“在做胸外按压过程中,老人的口腔里涌出了很多食物残渣,但是医护人员没有一丁点的犹豫和迟疑,而是迅速清理食物残渣,做人工呼吸。”柳女士说,这让一旁的社区工作人员、居民感动不已。
“当时,我们的脑子里只有两个字,救人!这是医护人员的本能,换作其他人也会这么做。”邓美珍说。
“我们拿着别在身上的笔当做压舌板,清理涌到老人口腔里的胃内容物。事后回想,老人应该是吃过午饭一段时间了,因为食物残渣已经发酵,有‘酒味’。”陈泳珊说。
“主要参与救援的是邓美珍和陈泳珊,她们一个做胸外按压,一个做人工呼吸,和死神抢时间。她们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有丰富的急救经验。”梁培长解释说,他是药剂师,虽然学过心肺复苏,但此前没有参与过抢救工作,因此主要在旁协助。“整个心肺复苏过程持续了半个小时,需要耗费很大体力,看到邓美珍和陈泳珊力量不足了,我就搭把手,继续按压。”梁培长表示。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老人恢复了微弱的呼吸,直到把老人送上救护车,他们三人才离开。
危急时刻彰显职业素养
在完成支援工作后,当天下午,三位医护人员返回到各自单位,继续投入工作。
然而,三人为老人心肺复苏的图片被人拍了下来发到了朋友圈,收获了一堆表扬和“点赞”。“时间匆忙,我们来不及当面致谢,他们的善举深深感动着我们。”柳女士说。
3月7日,记者分别采访了回到新会的三位医护人员,发现他们都来自基层卫生院,其中,主要参与救援的邓美珍和陈泳珊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人美心善的背后,是身经百战的职业素养。
邓美珍是司前人民医院主管护师,从医26年,先后在骨伤科、手术室、放射科工作。对于心肺复苏,邓美珍可以说是训练有素。司前人民医院是江门地区首家通过广东省胸痛中心认证的基层医院。为了健全快速救治体系,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该院经常组织全体员工接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位员工包括后勤人员都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
邓美珍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经常参与抢救,也经常给病人做心肺复苏。在同事眼里,邓美珍是一位用心做事、为人低调的白衣天使。她总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默默帮助同事,对患者也爱护有加。
对于不顾口腔里的呕吐物,为老人做心肺复苏,邓美珍认为“这是本职工作,很平常”。
陈泳珊是大鳌镇卫生院门急诊护士长,在历次突发抢救事件中,她总是冲锋在前,尽心尽力抢救每位急诊患者,尽量不给自己留遗憾。她还多次参与外市核酸采样工作,2020年,收到需要支援湖北荆州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后,她第一时间签下请战书,申请加入支援湖北医疗第三批预备队。2020年接到支援白云机场的通知后,她又主动申请支援,放弃休息时间,参与了长达3个月的支援工作。
此后,她多次参与外市、本市、本镇的核酸采样工作。此外,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期,陈泳珊奔赴大鳌渡口、大鳌大桥等关卡,做好体温测量等工作。
“抢救病人的从容不迫,都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我们接到的每一通电话、每一个呼救,都是命令。”陈泳珊说,她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