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社区每月不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和谐幸福的社区氛围。
渔民新村焕然一新,整体环境得到了提升。
小到维持社区环境卫生、化解居民矛盾,大到社区党建、疫情防控,这些都是新会区司前镇中心社区的日常工作。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中心社区位于司前镇圩镇中心位置,是司前镇最大的社区,有总人口8000多人,新开公路从社区中心穿过。
该社区“两委”班子以切实解决民生小事为切入点,在加强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把党建内涵延伸到服务民生每个领域和细节当中,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畅通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能。
文/图 冯瑶君 司前宣
成立服务队
解决基层治理痛点
基层治理成效好不好,最终体现在服务上。
今年2月,中心社区接到居民投诉,称自家厨房顶部漏水,可能是楼上住户渗水导致,该居民多次与楼上业主沟通,但无果。中心社区综治服务队接到投诉后,立即上门了解,发现情况属实。但由于当天楼上住户不在家,综治服务队便第二天再次到现场,找到楼上住户,再约上楼下住户,组织双方进行协商。经协商,由楼上住户负责出资处理渗水问题。第三天,综治服务队和维修师傅上门,制定具体维修方案,渗水问题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3月,司前镇镇前路一家店铺门前的化粪池满溢,导致楼上住户厕所堵塞,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收到通知后,中心社区综治服务队迅速联系该住宅楼的楼长,由楼长与各住户协商,大家一致同意分摊维修化粪池的费用,很快,这个棘手问题得到解决。
2022年4月,司前镇永安路首层一家外卖店乱扔垃圾,外卖车乱停乱放,影响该楼栋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出入。中心社区综治服务队第一时间介入,与外卖店店主沟通,在店主的配合下,乱扔垃圾和车辆乱停放的问题得到解决。
……
从垃圾处理到协商解决各种难题,中心社区综治服务队有效架起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桥梁,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得到迅速有效解决。
社区是承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地方,也是日常矛盾最集中的地方,为了及时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心社区专门成立了一支综治服务队。
“我们一年共接到二三十宗市民投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社区综治服务队都当成自己的家事一样,尽心尽力为居民解决问题。”中心社区综治服务队队长汤锦辉表示,综治服务队由社区工作者组成,一接到任务,立即介入,专门解决社区治理痛点问题。
“我们社区辖下有1个村民小组,有百货商店、日杂店、服装厂、饮食服务业及个体店铺350余家,包括厂企16家。”中心社区党委书记李妙如介绍,为实现精准治理,该社区将辖区划分成4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社区干部兼职网格管理员,1名社区工作人员兼职网格员,楼长作为网格志愿者,协助做好网格管理工作。社区干部深入片区了解民情,倾听民意,使群众呼声能及时得到回应,将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有力维护辖区社区稳定。
在日常管理中,中心社区侧重营造和谐幸福的社区生活氛围,充分利用法治楼宇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楼道,向居民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同时,联合不同的主管部门,每月不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疫情防控、反电诈、禁赌禁毒活动。
党建聚合力
推动社区“自治共治”
中心社区渔民新村是一条渔业村,有传统渔民305人、渔船72艘。因没有一个安全的避风场所,渔船和渔政执法艇靠泊困难,如遇台风等恶劣天气,只能停在内河沿岸,渔船防风避灾问题十分突出。为确保渔民安全度汛,司前镇争积极取上级资金500万元,为渔民新村建设避风塘。去年3月,工程动工,包括建设渔业码头、疏浚河道、清理废船、配套设施等。
长期以来,渔民新村集体收入低,缺乏有效管理,村民将杂物堆放在房屋周边,村内沿河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去年,在中心社区举行的一场“榕树下的讲堂”活动中,渔民新村村民代表向社区干部反映了这一问题,希望在推进避风塘工程建设时,也彻底整治村里的人居环境。
随即,中心社区党委与司前镇政府积极沟通有关事宜。去年10月,避风塘工程完工,中心社区党委与司前镇有关职能部门联动,对渔民新村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修建河道护栏、安装路灯、划分停车位等,让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现在,每天都有人沿着河堤散步,居住环境好多了。”渔民新村村民戴伯高兴地说。
每季度举行一次的“榕树下的讲堂”,是中心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之间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中心社区凝聚共识,汇聚智慧力量的社区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两年。中心社区通过举办听党课、学党史等活动,向基层传递党的好声音,同时,集思广益,开门问计,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树立起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打造温馨家园。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的工作职责是为社区居民解决难题,让大家相信我们,愿意把烦心事告诉我们,继而推动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我将不断探索社区‘自治共治’新思路,培养居民对社区的责任心。”李妙如说。
社区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如何锻造有硬实力、新活力的基层党组织?李妙如表示,如果社区管理工作只靠社区干部“单打独斗”,容易导致社区治理越治越忙,要依托基层党组织,统筹各方力量,共促社区健康发展。
据悉,中心社区共有党员130多人。为推动更多力量向网格集聚,该社区因地制宜,成立4个大网格,下设若干个小网格,通过“社区干部+专职网格员+社区党员”组合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推动社区干部下沉网格,促进社会治理更加精细。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形象代言人’,群众的关切在哪里、需求在哪里,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向就要往哪里。”李妙如说。
为了做到贴心服务“无障碍”,中心社区党委组建了一支以党员为主,有2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定期梳理街巷管理、卫生保洁、治安防范、扶贫帮困、社区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上下联动,逐项化解问题。
发现社区路面坑坑洼洼,买来水泥和沙修补路面;看见卫生死角,加强保洁,做好精细化管理;见缝插绿美化街头巷尾,持续美化社区环境……中心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在社区,居民经常能见到志愿者在忙碌。他们的无私奉献,使社区更加美丽。我们希望让更多居民享受社区志愿服务,从而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李妙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