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调研崖门镇卫生院防疫物资储备情况。
政协委员到崖门镇京梅村调研基层防疫网格化工作落实情况。
走进崖门镇卫生院,只见医院大堂内,值班值守、台账周报、定期调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上墙;防疫物资专用储备室内,医疗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75%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分类摆放……在近日开展的“委员履职日”活动中,新会区政协委员们纷纷表示:“物资储备是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到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个阶段,新会区委、区政府强调要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文史委员会迅速响应,携去年重点提案《关于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抵御公共卫生风险能力的建议》,到崖门镇卫生院开展“回头看”,直面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弱项,寻找解题突破口。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冯瑶君
通讯员/武有
疫情防控和履职工作
“两手抓、两不误”
疫情防控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5月3日,新会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会议,强调要清醒认识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提高政治站位,保持高度警惕,不断细化优化疫情防控方案。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政协委员从不缺位。2021年,为探索提高新会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的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民盟新会区委员会多次到新会区卫生健康局开展调研,撰写了政协提案《关于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抵御公共卫生风险能力的建议》,被列作当年十大重点提案之一。
今年5月10日,新会区政协召开党组会议暨主席会议,强调各专委会要切实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认真做好调研考察、协商议政等履职活动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作用,务求做到疫情防控和履职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根据《新会区四套班子领导成员疫情防控工作联系点方案》要求,近段时间以来,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赴挂点联系的镇、村(社区)靠前指挥,深入农贸市场、快递点、企业等重点场所开展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梳理出问题20多个,形成建议10多条。”新会区政协副主席刘宁告诉记者。
在日前举行的“委员履职日”活动中,刘宁率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文史委员会一行十多人来到崖门镇,深入调研该镇疫情防控工作。
在商场、餐饮店、市场等公共场所,各类防疫温馨提示、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市民进出公共场所均自觉佩戴口罩、主动出示健康码,严格遵守公共场所防疫管理规定;企业、办事机构、广场不时响起“戴好口罩,主动扫描和出示健康码”的语音提示,LED屏滚动播放防疫宣传标语。
“作为基层疫情防控的前哨,从核酸采样、疫苗接种到外出支援,基层卫生院都全程参与。”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文史委员会主任梁景辉感慨地表示,基层卫生院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对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新冠肺炎“十大症状”、流行病学史的就诊患者进行筛查、采样和送检,及时上报可疑患者并追踪管理,做深做透流调溯源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职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携提案到基层卫生院开展‘回头看’,与基层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是为了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向党委政府提交更加务实、有效的建议。”梁景辉表示,本次“回头看”发现,尽管新会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已经建立,并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随着防与治的工作量发生变化,战疫的长期性与复杂性进一步放大了基层医护人员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配置有限等问题,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
把脉问诊
找准“痛症疑难点”
“崖门镇卫生院建于1953年,CT、呼吸机、救护车等医疗设备短缺,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环境差、待遇偏低、距离城区远、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导致医护人员队伍不稳定。”在调研座谈会上,崖门镇卫生院院长周文锋直言不讳,盼能借助新会区政协搭建的协商平台,共同推动基层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管理是基层治理方面的重要一环。”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梁汉栋表示,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直面疫情防控遇到的短板弱项,结合重点提案督办“回头看”,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完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
据了解,崖门镇有常住人口4.5万,至今已开展过3次全镇范围的分级分层区域核酸检测工作。崖门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作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我们每个月都要对全镇中小学校的5560名学生进行核酸抽测,每天抽出8名医务人员对重点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天派出5名专职医护人员到高速路口做好健康监测。”周文锋表示,在积极承担预检分诊、重点排查、核酸采样等工作的过程中,崖门镇卫生院设备设施落后、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
调研中,政协委员们还发现,在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中,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按照当前的收费规定,基层医院对每名患者只收取10元诊疗费用,药费等是零差价,“这无法维持基层医疗机构的收支平衡”。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操作方案,加大基层医疗卫生领域的人财物投入。”政协委员杨国正认为,要强化基层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必须先健全疫情防控投入保障机制,把疫情防控、医疗保障卫生经费足额纳入预算,其次,要统筹购置镇级医疗机构急需常用的医疗设备。
“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和力量下沉,稳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有助于构建强大的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政协委员董广胜表示,政府应适当给予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从建立机制入手,畅通定向培养和退休返聘两大通道,探索“村委会+卫生院”共建模式,推行乡村聘用制,激发内生动力,破除乡村公益性卫生站“建得起却用不上”的问题。
“这两年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建设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面临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明显不足的问题,不仅是‘量’的不足,也有‘质’的不足。”董广胜认为,要考虑推行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制订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进一步改进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模式,营造开放包容、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培养复合型、兼容型、实践型人才。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控网,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刘宁表示,新会区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目标,下好“一盘棋”,完善两级应急医疗救治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医疗物资保障体系,全方位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