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公布,江门GDP增速排名全省第二,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市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依旧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贯穿今年经济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今年以来,新会区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一园三中心”建设,鼓足干劲,抢抓机遇,实现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上半年,新会区新引进超亿元项目33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6个,总投资额305亿元;全区15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62%……
“稳”从来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新会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全面推动“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不断提速、新动能成长壮大、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练就稳步发展的定力和底气。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突出产业链招商
今年以来,新会抢抓时代机遇,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聚焦产业发展着力稳住经济。全力扶持无限极、李锦记、凯特精机等全区百强企业,上半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产值超349亿元。全面实施链长制,新会区牵头的8条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42亿元,其中船舶制造业进入复苏周期,南洋船舶产值同比增长近2倍,中交四航在手订单和产量实现“双增”。
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新会区持续强化产业链招商和驻点招商。尤其是产业链招商方面,新会区集聚打造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引进超亿元相关产业项目28个,总投资286亿元,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推动美达、嘉宝莉、华津、中集、李锦记等企业发展新项目,意向投资金额近150亿元。驻点招商方面,随着江门市驻深圳投资促进中心揭牌、新会驻深圳产业招商服务中心启用,相关工作取得新进展。区域招商有新突破,目前,新会正加紧与鹤山共同谋划建设硅能源产业园,围绕市在谈项目,挖掘光伏相关配套和应用的招商目标名录,抓紧开展对接互动。
下一步,新会区将持续发力产业链招商,围绕新能源电池、硅能源等关键领域招好商、招大商;不断优化驻深招商管理运作机制,推动对接深圳之路往深往实里走,努力实现招大引强新突破。
坚持项目为王
新项目引领新发展,新会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26日,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落户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项目从签约到正式动工仅用时50天,目前,项目一期一标第一个单体建筑——综合大楼已顺利封顶,中创新航项目成为新会产业发展的新“链主”。发挥资源优势,新会区围绕服务中创新航,迅速开展“龙头配套协同招商”,成功引进电解液、电池精密结构件细分领域两家头部企业,加快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同时,紧盯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谋划打造光伏产业新赛道。
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的建设速度彰显了“新会效率”。事实上,新会一直力促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开工、建设,深挖潜力抓短板。成功促成年交易额500亿元的华津金属交易中心动工建设,华津集团成为全市首家对接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的企业;双水发电厂“上大压小”热电联供项目并网发电;亚太森博三期年产45万吨文化纸项目投产……上半年,全区15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62%。
接下来,新会区将继续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擦亮“新会服务”品牌。同时,加强暖企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扎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提速发展。
聚焦园区建设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覆盖了新会,新会这片土地必将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样板。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园区,落实“园区再造”工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今年以来,新会区工业园区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机遇,聚焦全省标杆园区目标,建好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起步区,全面提升园区建设质量,打造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产业协同、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全面启动建设,各大启动区已基本达到“七通一平”标准,今年上半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9亿元;江睦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落实建设规模100多公顷。新会还与鹤山联合打造硅能源产业园,目前已启动规划编制。利用中创新航落地契机,司前镇重新修编城镇总体规划,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日前,新会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推进会暨重大项目签约活动在新会陈皮村陈皮产业中心升级改造项目现场举行,吹响了村改工作再起航的号角。新会加快实施“工改工”,全面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新空间,坚持规划先行,搭建高品质招商平台,提升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的科学性。目前,位于沙堆镇金门工业园区的江门三和管桩有限公司改造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6月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成为全区首个完成的“工改工”项目。
未来,新会区将更加注重战略空间和产业发展“两个留白”,园区建设留足产业延链和升级空间,推动项目进园。同时,及早介入,谋划用地、用林、用能、环保等发展要素保障,和工业园区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要素保障,解决入园企业的后顾之忧,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