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洋众创城施工现场。
长河新型环保地面卷材生产项目实现同一天“四证齐发”。
昨日(7月23日),江睦园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工地,打桩机轰鸣,挖掘机穿梭。这个深江科技新城智能制造产业核心配套项目,在拿地的同时取得《施工许可证》,从“纸面蓝图”到“破土动工”实现无缝衔接。
“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快!”企业现场负责人梁锦创难掩激动。这一幕,是新会区以“全周期服务链”重塑工程建设审批新生态的生动缩影。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通讯员 肖和
动工前: 审批效能“跨越式”提升
曾几何时,工程报建是企业的“闯关路”:跑多个部门、填无数表格、等漫长审批。企业拿着材料“折返跑”,动工日期一延再延。
如何破局?新会区围绕“招商引资提质年”工作部署,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聚焦项目“报建、建设、验收”三大痛点精准发力,推动项目从“落地”到“投产”全流程提速,切实为企业减负、为发展赋能。
在审批端,一场效能革命悄然上演。新会推行“联合审图”“技审分离”,消防设计审查时限从法定的15天压缩至5天内;“全程网办+无纸化”让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限从7天锐减至平均2天,提速超71%,堪称“跨越式”提升。
“政策工具箱”同步发力。“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允许非关键材料暂缺时先行受理、同步审查。“分阶段报建”政策让康利邦、优普特等24个项目仅今年上半年就拿到53张基础阶段施工许可证,动工时间普遍提前1-2个月。
更让企业震撼的是“交地即开工”成为常态。广东中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在交地当天,不动产权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政府跑在了企业需求前面!”项目负责人林艺锋感慨道。
建设中:
智慧监管筑牢“安全线”
速度提上来,安全如何保障?7月11日,新会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屏上,全区工地实况一览无余。某项目的专职安全员佩戴的记录仪正实时回传巡查画面,客观、全面、真实记录当日安全检查情况。
“安全是项目的生命线,更是城市的发展线。”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管理股股长林振杰介绍,新会创新构建“智慧监管+责任压实”双重防线,区级平台与“江门市智慧工地”互联互通,运用AI算法对高空作业、基坑支护等风险点进行实时预警;专职安全员佩戴记录仪巡查,以“电子留痕”倒逼“主动预防”,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智能防控”。
重大项目更有专班护航。针对大泽食品园区、万洋众创城、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以及今年计划新开工的40个重点项目,“专班跟进+全程督查”机制直击堵点。
“文华商业广场塔楼A、塔楼B项目建设遇到问题,专班当天协调住建等部门现场办公,2天内破解难题。政府就像我们的‘贴身管家’!”文华商业广场塔楼A、塔楼B项目设计总监梁蔚华对新会区的高效政务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投产后:
“马拉松验收”变“冲刺跑”
项目建成了,投产却卡在验收关?新会瞄准企业“竣工即投产”的迫切需求,打出“服务前置、验收创新、流程再造”组合拳。
“分阶段验收”破解“等全验”困局。在江门市柏星新能源智造园项目现场,厂房刚完成主体建设,验收组已对符合条件区域进行单独验收。“边生产边建设,投产时间提前了两个月!”项目相关负责人梁汉护指着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的车间说。
投产准备“零等待”,推动“完工”到“投产”无缝衔接。在新会区,工业项目在竣工后,可提前开展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投产准备工作,有关部门通过中止监督、指导建设单位科学合理交叉施工等方式压缩建设周期。
“一站式”联合验收,让企业少“跑腿”。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政数、自然资源等部门提前介入预验收,对土建、消防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排查,一次性告知整改清单,帮助企业提前完善资料,确保正式验收阶段“一次性通过”。
对此,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学生宿舍A1项目负责人冯广权深有体会:“过去验收像‘补考’,现在一次‘摸底考’就达标了!”
一组数据印证改革成效:上半年,全区核发施工许可证174张,新报建面积154.16万平方米;84个验收项目中,30个实现“竣工即投产”,平均投产周期缩短1-2个月。
“我们做的不是简单压缩时间,而是重构服务逻辑。”新会区建设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梁浓江道出关键:以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为中心做“减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换来发展的“加法”——加速度、加效益、加信心。
从“拿地即动工”到“竣工即投产”,一条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