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课堂听理论,总觉得隔层纱。现在,现场看怎么盘活‘边角地’,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站在三江镇良德冲村焕然一新的小公园旁,参与新会区“百千万工程”培训的基层干部严晓芬深有感触。近日,新会区以创新“五个转变”模式推动“百千万工程”培训提质增效的做法引发广泛关注。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通讯员 区凯恒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新会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联合,一改传统培训“大而全”的路子,创新推出分级分类培训体系,目前已举办6期培训班及“沙场战将作答卷”分享会,累计精准培训500余人次,实现了“五个转变”。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战本领成焦点。培训不再“一锅烩”,而是紧扣年度攻坚任务与学员需求。开班前,通过问卷、座谈精准“把脉”,最终锁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党建强基、机制改革、社会共建、“双百行动”六大实战板块。课堂成为“经验场”,罗坑镇党委成员现身说法,详解盘活“三块地”的破局之道;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以真实项目为例,传授引资合作“硬招”。同时,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融入课程,为干部划清“红线”,筑牢作风根基。
变“全员普训”为“靶向施训”,谁攻坚就培训谁。响应“六个一百”共建行动,精准锁定培训:机关骨干、企事业精英、高校智囊、乡村带头人、模范力量……凡是投身“百千万工程”主战场的关键力量,均被纳入培训范围,确保“所学即所需,所学即所用”,锻造攻坚克难的“硬核”能力。
变“外来和尚”为“本土专家”,身边经验更解渴。来自“双百行动”合作高校的教授、党校教师、部门业务骨干组成“本土讲师团”,成为授课主力。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专家讲透农文旅融合与风貌提升,华立学院的教授剖析林下经济潜力……这些“接地气”的课程,让学员直呼“解渴管用”。
变“单向讲授”为“思想碰撞”,交流研讨激火花。每堂课后设置专题研讨,学员围绕痛点难点,各抒己见,共寻解题良方,碰撞创新火花。固化“沙场战将作答卷”环节,打造分享实战经验、传播解题思路的常态化平台,真正实现“交流出真知”。
变“党校课堂”为“田间地头”,一线现场取真经。培训将课堂搬到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依托江门地区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资源,学员们深入三江镇良德冲村、圭峰会城奇榜村等“明星村”进行比对式学习。区委党校为良德冲村量身定制教学路线,学员们边走边看、边听边问,在鲜活场景中感知政策如何落地、难题如何破解。
“‘五个转变’的核心是精准和实效。我们就是要为奋战在‘百千万工程’一线的干部人才提供最解渴的‘弹药’和最实用的‘战法’,确保‘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高质量达成。”新会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