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桦加沙”携带17级最大风力,向着广东中西部沿海步步逼近。海浪翻涌,新会区在罕见的风暴中严阵以待。
9月23日晚,新会区三防指挥部灯火通明。“桦加沙”这个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的“最强台风”,正考验着这座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
随着台风预警信号从白色一路升级至红色,新会区进入全面防御状态,全区范围实行“五停”措施,超过6000名三防责任人全部到位,1.8万多名救援人员集结待命。
江门日报记者 叶田
各项防御措施全面铺开
台风“桦加沙”强度超强、体型大、风雨影响范围广,新会区的台风预警信号在两天内经历“四级跳”,直至9月23日18时19分,台风红色预警信号正式生效。昨日(9月24日)8时,“桦加沙”强度依然维持在超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5米/秒),12级风圈覆盖江门台山、新会南部,上川岛实况风力已达15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新会区三防指挥部于9月22日发布通告,在全区范围内渐次实行“五停”措施,所有学校、培训机构于9月23日起停课,其他“四停”措施于9月23日19时起实行。
9月22日,新会区抗击18号台风工作会议暨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当前“双重大考”的严峻性,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好各项防御措施。
9月23日,新会区委书记陈钊率队到沙堆镇、崖门镇、双水镇调研台风“桦加沙”防御及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格外操心、格外较真、格外担当”的过硬作风统筹做好防台风和防疫工作,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
全面筑牢立体防御网
号称“史上最强”的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极其凶险。
新会区各镇(街、区)及部门迅速行动,构筑全方位的台风防御体系。区水利局派出6个水利防汛督导组赴各镇(街),对在建水利工程、堤防、水闸等关键区域,围绕水旱灾害防御责任落实、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管理及防御能力建设等情况开展全面检查;区交通运输局出动检查人员116人次,排查点位59处,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14处;针对全区7个营运渡口,根据台风预警情况落实停运停航;新会海事处对崖门口及银洲湖关键水域实施“全面疏导清空”,有序组织船舶驶离台风影响范围,辖区近500艘在港商船均有序落实防风措施;区农业农村局通过“线上船位监控+线下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实施动态实时监控,全区在册登记的675艘涉渔乡镇自用船均在内河水域安全停泊避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加强城区行道树安全检查,对倾斜树木进行绑扶加固,对茂盛乔木合理疏枝修剪,对主要道路的沙井口、排水渠进行全面清淤疏通。
崖门镇深入水利设施、工贸企业、非煤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和旅游景区等防风重点领域开展安全检查;古井镇下发工作清单,各驻村工作组下沉一线,协同村委会对照清单逐项落实防御措施,各部门按职责开展隐患排查与“五停”对象名单梳理;沙堆镇开放19处应急庇护场所,各场所均备有饮用水、干粮、药箱和照明设备等应急物资,并完成室内防蚊灭蚊处理,全力保障安置环境的安全与卫生;三江镇抢抓台风来临前“黄金窗口期”,对辖区主次干道、学校、市场、住宅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开展辖区树木修剪工作,筑牢安全防线。
暖心细节体现人文关怀
风雨无情,人间有爱。
在迎战台风“桦加沙”的紧张氛围中,新会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不仅筑起坚固的防风防汛安全网,更用一个个暖心细节诠释城市温度。
9月23日,三江镇对沙仔岛全岛村民62人进行转移,部分安置在三江中学校舍内,并做好食宿、医疗等保障。
昨日中午,在狂风暴雨中,新会区各地的应急庇护场所上演了一幕幕温馨场景。古井镇岭北村临时庇护场所共安置18名群众,均为村内鱼塘、果地租户及简易棚房住户。岭北村委会克服困难,在中午时分为避险群众送上热气腾腾的古井云吞(由岭北村富强云吞店提供)。皮薄馅足的云吞香气四溢,让大家感到暖意融融。
大泽镇李苑村、五和村、文龙村、田金村、沿江村等村自发组建起“小厨房”。该镇提前采购新鲜肉菜精心烹饪,村干部和志愿者化身临时送餐员,将暖心饭菜送到转移群众手中。
在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新会区证明,真正的安全保障不仅是坚固的堤坝和通畅的排水系统,更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