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叠加蚊媒传染病防控关键期,新会区以“两清一灭”行动为核心,统筹环卫、园林专业队伍,聚焦城区大街小巷、垃圾站点、公园绿地等重点区域,通过加密清扫频次、升级消杀措施、精细绿化养护,擦亮城市环境“洁净底色”。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垃圾清运“日产日清”
持续高温让城市垃圾处理迎来“烤”验。9月起,新会区1200多名环卫工人全员坚守一线,构建起“清扫—清运—消杀”全链条防控体系。
10月14日清晨5时,当城市还在沉睡,40辆垃圾压缩车已穿梭于会城各个社区,确保第一时间将垃圾转运至中转站;7时许,会城同德社区的环卫队伍已开启全天作业模式。环卫工人邓荣就推着清扫车走遍内街内巷,一一清理责任区内的垃圾、杂物。他的同事陈始达则驾驶三轮高压清洗车,对社区20余个垃圾收集点的墙面、地面进行“地毯式”冲刷。待水渍稍干,邓荣就手持喷雾消杀机,对垃圾收集点周边喷洒药剂。两人分工合作,做好“清洗+消杀”双重防护。
“垃圾中转站是防控关键节点,若清运不及时,极易滋生蚊虫、散发异味。”北控绿润环卫主管许泉乐介绍,会城17个垃圾中转站严格落实“日产日清”制度,每日清运垃圾800-1000吨。同时,固定在早晚时段,对垃圾桶周边、排水沟、墙角等蚊虫易孳生区域反复喷洒灭蚊剂,从源头减少隐患。
针对重点区域防控,新会区进一步升级措施。一是调配外调车辆强化城市道路、背街小巷、垃圾中转站等重点区域清运力量,全力以赴减少垃圾杂物滞留时间。二是为水池、沙井池等水体加装防隔蚊网,同步投放灭蚊生物制剂。三是落实站场、设备、进出车辆“双重消杀”,出台防控指南规范作业流程,加强对环卫保洁与清运工作的督导检查,实现常态化防控无死角。
“精细养护+深度消杀”
双管齐下
为防控蚊媒传染病、营造健康公共环境,9月起,近300名园林工人在会城各大公园、广场、绿地,以“科学修剪+精准消杀”为抓手,筑牢城市景观安全防线。
每天清晨7时,园林作业便准时启动。高温季正是植物生长旺盛期,工人们需对乔灌木、绿篱进行精细化整形,确保植被透光通风的同时,从根源减少蚊虫栖息空间。
在名人广场绿化带,养护工人方师傅手持绿篱机专注作业,机器轰鸣声中,热浪裹挟着草屑纷纷落地,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滴落。
北控绿润环卫绿篱修剪主管林健想介绍,针对绿化密集区域,园林工人会重点清理枯枝落叶,及时修剪草坪;针对象山、马山、白云山和黄云山等山体,则开展杂草、杂树修剪和垃圾清理。此外,还要对居民楼外墙的爬藤植物、公共天台杂物进行清理。
“我们每天分两次对各大公园、广场、绿地进行消杀,全方位压缩蚊虫孳生空间。”林健想说。
除了日常养护,新会区还对公园开展专项消杀行动,对北园公园、马山公园、象山公园、葵湖公园等重点区域实施封闭消杀,侧重在下水沟、茂密灌木丛、阴暗角落等成蚊“温床”喷洒药剂。同时,加强公园广场的清杂、积水清理与卫生死角整治,降低蚊媒密度,让市民在休闲游玩时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