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湖湾小区打造“无蚊”环境,居民安心在小区内散步。

如今的南湖湾小区环境干净整洁,蚊虫明显减少。
连日来,会城街道民和社区南湖湾小区的800多户居民积极响应倡议,进行居家大扫除,以实际行动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合力打造“无蚊小区”。“现在,小区变得更整洁、舒适。小区环境要大家一起维护。希望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大家都健康。”居民霞姨笑着告诉记者。
曾经的南湖湾小区,绿化带灌木疯长、枯枝落叶堆积,楼宇周边的灌木丛也藏有大量垃圾死角,每逢雨季,低洼处的积水长期无法排出,成为蚊虫孳生的“温床”,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连日来,南湖湾小区在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下,围绕“源头控蚊、环境焕新”展开全方位整治,让小区旧貌换新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精准发力 环境整治见实效
原本杂乱的绿化带被妥善修剪,密集的灌木丛被绿油油的草坪取代,堆积的垃圾杂物被清理干净,下水口也安装了防蚊“神器”……据了解,连日来,南湖湾小区精准发力,构建科学防蚊体系。
10月以来,南湖湾小区铺种草皮面积5200平方米,清理垃圾杂物超10吨,从根源上减少蚊虫栖息空间。同时,小区增设50台蚊蝇诱捕器,实现24小时不间断捕捉蚊虫;修补下水道防蚊纱网,阻断蚊虫进入居民家中的通道,为居民筑牢“防蚊屏障”。“我们在绿化带和地下车库都安装了灭蚊灯和智慧化监测设备。日常,则通过对重点区域实施精准消杀,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盲目用药。我们还在小区各出入口、公园及活动场所增设‘共享驱蚊点’,为居民提供驱蚊液,加强防蚊灭蚊宣传,鼓励居民共同参与防蚊灭蚊工作。”新会区明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南湖湾小区经理刘健斌告诉记者。
为确保“无蚊”环境长效维持,南湖湾小区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物业公司制定防蚊工作巡查制度,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员工及时提醒,并将工作成效与绩效考核挂钩,杜绝措施流于形式。这种“整治+维护”的双重模式,让小区环境不仅实现“一时美”,更能保持“长久美”。
多方联动 共建共享显担当
南湖湾小区的变化,并非单一主体努力的结果,而是政府部门、物业公司、社区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协同作战的成果。在“无蚊小区”建设过程中,各主体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形成“政府引导、物业实施、居民参与、多方支持”的治理格局,彰显共建共享的担当。
会城街道民和社区作为统筹协调者,积极统筹各方资源,为“无蚊小区”建设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有关部门主动作为,从政策指导、资源支持等方面为“无蚊小区”建设赋能。作为民和社区的协助包干单位,新会区交通运输局积极参与到小区环境治理工作中,组建党员突击队等多个志愿服务团队,协助南湖湾小区进行绿化改造、清理杂物,日常开展入户宣传,通过系列举措让住户掌握科学防蚊灭蚊方法。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从专业角度为小区防蚊工作提供指导,尤其是强化科学消杀指引,提升蚊虫防控的精准度。
在党员干部、志愿力量的引领下,不少热心居民都纷纷参与“无蚊小区”建设,赵福想便是其中之一。他积极参与小区的绿化改造工作,帮助清理垃圾、铺种草皮。赵福想笑着说:“作为小区的一员,我很支持‘无蚊小区’建设,因为环境好了,大家都好。”
加强宣传 构建长效机制
目前,南湖湾小区已初步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体系,持续强化防蚊知识普及。线上依托业主微信群、小区官方公众平台,精准推送蚊虫防控科普知识、小区消杀时间表及注意事项,确保信息直达每一户业主。线下聚焦小区出入口、单元门厅、公告栏等显著位置,张贴主题宣传海报,系统普及蚊虫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及家庭预防要点,全面提升居民的防蚊意识和能力。
“无蚊小区”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经过系统整治,南湖湾小区的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蚊虫不见了,草坪整洁了,活动空间宽敞了。傍晚时分,小区活动广场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打闹,老人们围坐在长椅上聊天说笑。“整个小区的改造变化非常大,很舒适,我们带小朋友下楼玩也放心多了。”业主王春梅坦言。
“无蚊小区”建设不仅解决了蚊虫问题,更拉近了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从社区治理层面来看,南湖湾小区的实践实现了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小区初步建立起“专业防治+日常维护+居民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打破了以往社区治理中“政府单打独斗”“居民被动接受”的困境,探索出多方协同的治理新路径。
记者从南湖湾小区物业了解到,为进一步巩固“无蚊小区”建设成果,南湖湾小区将依托新会区妇联、民和社区等力量,启动“无蚊家庭”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到防蚊灭蚊工作中来。
“接下来,我们将以南湖湾小区的经验做法为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周边小区创建‘无蚊小区’。希望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推广,可以激发更多社区治理创新活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共治共建共享。”会城民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贤璇表示。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