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整治后,南湖湾小区原本杂乱的绿化环境变得整洁舒适。钟珍玲 摄
□江门日报记者 叶田
清晨的大泽滨江公园,江风拂过800米长的艺术墙,红色文化与龙舟元素在阳光下鲜活绽放;会城街道南兴社区的旧厂房片区,曾经堆积的垃圾已不见踪影,居民开窗就能望见整洁的巷道;三江镇良德冲村的公厕前,保洁员正按标准进行每日例行的第二次清扫,村干部的巡查记录本上写满“无异味、无积水”的标注——这是新会全域推进环境整治后交出的一份“民生答卷”。
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中,新会区聚焦城市卫生、农村人居、公共空间、重点场所等领域,以“绣花功夫”破解城乡环境治理“老大难”,用“点面结合”的实践让“干净、整洁、清爽”成为民生标配,让群众的获得感在环境之变中不断提升。
天台蝶变
让城市天际线更清朗
城市环境的“细枝末节”,藏着群众最直接的生活感受。
天台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卫生死角。自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以来,圭峰会城组建的攻坚队发起“顶楼攻坚”行动,对城区天台进行系统整治,让城市天际线更清朗:
南园社区楼栋露台公共空间被部分居民占用,种菜种花,堆积杂物,社区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出动吊车等大型机械连续作业,还天台于居民;碧桂园社区组建超百人的攻坚队,针对闲置别墅花园、天台进行专项整治;民和社区联合物业力量,在各小区广泛开展公共区域清理行动;北门社区发动志愿楼栋组长等群众力量,倡导居民自查自纠,掀起楼栋环境清洁行动热潮;南兴社区利用无人机等技术,精准锁定重点整治区域,做到有的放矢。
天台整治不仅是简单的清理,更是空间功能的重新定义。新会区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空中管线、立面广告、地面秩序、地下管网进行同步整治,而天台作为“天上”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治成效直接影响整体环境卫生水平。
“楼顶堆积多年的杂物这次全清走了,周边的垃圾场也清理得很干净,政府做事很扎实!”南兴社区居民李丽婵连连点赞。
乡村焕新
从“一时美”到“持久美”
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是清理,更是空间功能的再造与提升。
在罗坑镇芦冲村,针对村委会周边及幼儿园旁长期闲置、杂草丛生的地块,该村因地制宜,实施“微改造”工程,将其打造成为服务村民的民生设施。
村委会旁“荒地”变“公园”:昔日村委会门口旁脏乱不堪、蚊虫滋生的闲置地,如今已铺设了一条鹅卵石步道,两侧铺设了草皮,并种植了绿化树木,变为一处可供村民散步、休闲的小公园。这不仅清除了卫生“黑点”,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幼儿园旁“杂乱地”变“便民场”:芦冲幼儿园附近(村委会斜对面)原先杂草丛生区域,正被平整改建成临时停车场。该停车场的投入使用,将有效缓解家长接送幼儿时车辆停放难、秩序混乱的问题,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走进三江镇良德冲村,主干道沥青路面干净整洁,路边河岸装了围栏,主干道两侧绘制了充满侨文化元素的墙画,沿路建有多个“四小园”。这样的美丽风景线,是全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果。“现在晚上出门遛弯再也不怕被蚊子叮了,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住得也更安心!”村民翁伯高兴地说。
大鳌镇新联村、新地村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孩子们带着家长翻盆倒罐,清理门前水桶、花盆底座的积水,还在村里的红卫码头改造现场绘制“爱国卫生宣传画”。如今的红卫码头,成为“江景晚风+美食宵夜”的网红打卡地,再也看不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取而代之的是村民散步、游客打卡的热闹景象。
“环境变好,不是靠哪一个人,而是靠大家一起动手!”这是新会乡村群众在爱国卫生运动中达成的共识。新会区的乡村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绿色、整洁、宜居”的愿景扎根土地,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重点场所
精细抓管护 细节见温度
“现在市场地面很干净,活禽档口连水槽都没异味,买菜就像逛超市一样舒心!”市民陈小姐提着菜篮走出天马市场,忍不住向记者夸赞环境变化。
作为与市民生活最密切的“菜篮子”阵地,新会区以农贸市场为重点,通过“整改+消杀+共治”模式,以精细管护让全区农贸市场实现从“脏”到“净”。
校园是环境整治的“特殊战场”,连日来,新会区各校广泛动员师生参与,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会各校融合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实践需求,把校园环境整治行动融入教学日常,凝聚合力守护师生健康。
“假期每天都有老师回校清理,现在教室没蚊子,孩子上课更专心。”新会文华小学总务处副主任邹昌华说。
医疗机构的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医患健康。新会区卫健系统开展“拉网式”环境整治,完成735个重点部位的孳生地排查——新会区人民医院的病房走廊每天进行两次消毒,排水沟均按要求撒灭蚊药粉;新会区中医院对中药房、输液室等区域增加消杀频次,医护人员还向患者普及爱国卫生知识。
在公园绿化区域,近300名园林工人筑牢城市景观安全防线。针对绿化密集区域,园林工人重点清理枯枝落叶,及时修剪草坪。针对象山、马山、白云山和黄云山等山体,则开展杂草、杂树修剪和垃圾清理。会城街道17个垃圾中转站严格落实日产日清制度,每日清运垃圾800—1000吨。
如今,从城市的农贸市场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从公园的长椅旁到学校的教室角落,新会区的环境之变看得见、摸得着。那些被重新定义的城市空间,那些被唤醒的乡村记忆,那些被织密的健康网络,共同诉说着一个事实:“干净、整洁、清爽”已成为新会的新印象,也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葵乡塑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