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7个基层党建项目获评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激活“神经末梢” 基层党建结硕果
双水镇委党校。
鹤山市以区域党建联盟为载体,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模式。
近日,首届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获奖名单公布,我市共有7个基层党建项目入选。据介绍,首届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活动由南方杂志社发起,共征集了农村基层党建、城市基层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国有企业党建、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建、高校党建等六大类案例近500个。
10月下旬,南方杂志社组织来自组织战线的领导,党校和高校相关理论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长期指导和从事党务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等进行专业评审,经过层层筛选,共评选出153个获奖案例,包括广东省基层党建最佳创新案例奖、广东省基层党建十大优秀创新案例奖,以及各类案例十佳创新案例奖和优秀创新案例奖。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乡村绽放魅力……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激活党建“神经末梢”。全市基层党组织、党员纷纷积极实践当表率、勇于担当作奉献,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市获评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的7个基层党建项目,正是我市推进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结出的丰硕果实。
文/图 傅雅蓉 唐达 黄展明
广东基层党建最佳创新案例
江门:创新培训体系 扛起责任担当
江门市新会双水镇委党校守初心、担使命,自创办以来60年坚持办学。近年来,双水镇委党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初步形成了受众广、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农村党员教育体系。随着江门市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的设立,以及“打造辐射广东影响华南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的新使命,双水党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也成了江门农村党员向往的学习“殿堂”。
一方面,加强软硬件建设。一是对标先进,提升硬件设施。建成集综合报告厅、实战情景室、红色振兴公园于一体的现代化党校,并与培训机构合作,提供高标准公寓和学院餐厅,满足学员培训需求。二是立足长远,做优主业主课。以原有市、区、镇三级师资库为基础,特聘请省内外资深教授学者充实师资库,做到既有“洋教授”,也有“土专家”“田秀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深化“五大套餐”课程和“线上五习+线下六讲”教学课程,开发“泥土气息”浓郁的本土课程,依托5G“实战室”开发情景模拟课程。
另一方面,完善“1+N+X”教育载体,深化“1基地、N分教点、X现场教学点”模式,实现教育培训全覆盖。“1基地”指紧扣“江门市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这一载体,完成5G“实战室”、讨论室、红色书斋等教学功能室建设。“N分教点”指该党校在双水镇39个村(社区)、3个“两新”党组织、1个部门党组织设立党校分教点,把教育送到基层党员身边。“X现场教学点”指整合我市红色党建资源,融合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开展现场教学、经验分享座谈会等特色课程。
此外,双水镇委党校还利用“互联网+党建”、农村特色课程、5G情景教学、实战式学习等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20多家权威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报道。
广东农村基层党建十佳创新案例
江门: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让党组织焕发强大组织力
今年1月,我市建立了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明确农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群团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向村党组织进行年度报告和即时报告,从制度层面巩固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该制度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使党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联系更加紧密,听党话跟党走的氛围更加浓厚。
首先,该制度明确了报告范围和方式。报告范围涵盖了农村中各种类型、各类形态的基层组织,报告方式分年度报告和即时报告,灵活多样、突出实效,大大提升了可操作性,有效避免制度沦为形式主义。
其次,明确报告内容。涵盖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同时,针对7类基层组织统一对应制作了七大书面报告样式,并围绕其不同职能,对年度报告和即时报告分别细分罗列了18项和21项报告内容,平均每类基层组织报告内容为2—3项,更便于在基层推广操作,提升农村基层党建规范化水平。
最后,明确组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度明确提出村党组织在接收其他各类基层组织报告后,必须及时按照程序办理,并列出因应不同情况的处理程序。制度还要求,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要将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写入各自章程,并明确将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基层党建日常调研督导和各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检查落实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的具体项目。通过层级压实工作责任,推动报告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避免沦为花瓶摆设、纸上谈兵。
广东城市基层党建十佳创新案例
鹤山:“三张清单”激发基层治理自驱力
如今,街道社区已成为新形势下能够组织、服务和动员居民的主阵地。为此,鹤山市探索以区域党建联盟为载体的城市基层党建模式,用“清单思维”摸准需求、精准管理,运用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让民生实事落地,以基层党建推动社会治理往纵深推进。
“需求清单”是群众定好的“目的地”。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逐一走访收集,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时发现收集,“鹤山先锋”微信公众号“微心愿”栏目收集等多种收集方式,汇总成需求清单。区域内各领域党组织以此清单为导向开展工作。
“资源清单”好比梳理现有交通工具,秉承聚合理念,调动和统筹一切有利于城市发展的积极因素。一是聚合机关事业单位力量,将城区12个街道社区整合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联盟,首创“党建+N,全科网格”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二是建立区域性功能性党委,聚集党员力量,重点关注软弱涣散社区、城中村社区党组织。三是聚合党建资源,利用全市150多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服务群众“十分钟党建工作圈”,并发挥“三工”(党员义工、专职社工、社会义工)作用,激活社会动员机制。
“项目清单”好比选择水路还是陆路,筛选最优路线然后执行。经过交叉比对“需求”和“资源”清单,确定“项目清单”,供需对接逐一解决需求。同时,配套出台了党建工作评分标准,以“一年一考、考后通报”形式,及时发现疏漏和问题,确保立行立改。
鹤山以“三张清单”为切入点,有效且高效地开展服务,达到了为项目清单打勾,办实事群众满意;各类资源下沉,为社区助力赋能;社区吹哨各方报到,沟通高效,工作有序;民事共议齐办,社会良序自治等良好效果。
广东城市基层党建优秀创新案例
新会北门社区:“1+2+3+N”党建模式让社区洋溢“家”的温暖
作为“全国先进党组织”,近年来,新会区北门社区党委牢固树立“党建促发展”理念,通过打造“1+2+3+N”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有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首先,建设“一条街”,打造服务党员群众综合平台。整合区、街道、社区三级资源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一条街”,打造汇聚党员服务中心、义工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利民康园中心等五大服务中心。如新会区党员服务中心定位“党务工作服务窗口、党员教育培训阵地”等功能,运行以来共转接党员组织关系9663人,接待党员群众1868人,举办活动共服务党员群众超过50588人次。
其次,编织“两张网”,着力破解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一方面,突出网格联管。将社区划分为13个网格,实行包干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另一方面,突出网络联办。社区党委把“互联网+”科学融入到党员教育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服务、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工作中去,通过搭建“智慧平台”,大大方便了居民之间的沟通。
第三,突出“三强化”,发挥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强化组织自身建设,党委班子严格贯彻“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提升党员素质。二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通过细化党员管理,有效破解“组织难”“开展难”“发挥难”等问题。三是强化特殊党员关爱,社区党委建立党员互助基金,对困难党员给予帮扶。
最后,联合“N个组织”,凝聚城市基层党建整体合力。推进社区党建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从垂直管理走向区域整合形成“联盟”,同时建立辖区部门单位协调解决区域内党组织的矛盾问题机制,为建设安全稳定、公平公正的群众满意社区提供保障。
广东“两新”组织党建十佳创新案例
市工商联: 播培“红色种子” 加强非公党建覆盖面
“两新”组织党建是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市工商联勇于探索新方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非公党建“种子工程”项目,以培养“党员种子”为手段,帮助非公经济组织成立党组织,摸索出一条有效加强非公党建覆盖面的新路子。
首先,开展非公党建调研,充分掌握会员企业党建情况。主要了解商(协)会、企业是否已经组建党组织,党组织的类型,现有党员数量,是否存在“口袋党员”,组建党组织的意愿和硬件设施。
随后,加强联系沟通和业务指导,分批进行非公经济党组织组建工作。对现有正式党员超过3名的企业,由市工商联党支部选派业务骨干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协助商(协)会和企业顺利组建党组织。对尚未有党员,或者现有正式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企业。一方面派出1—3名正式党员种子进驻商(协)会和企业,凑够3名正式党员,成立商(协)会或企业党支部,帮助商(协)会或企业发展党员,当该商(协)会或企业发展的正式党员人数达到3人后,工商联党员种子撤回,用时最快2年;另一方面培养党员种子,在市工商联党支部帮助该商(协)会或企业培养党员种子,当该商(协)会或企业的正式党员种子人数达到3人后,把这3名党员的组织关系迁回商(协)会或企业,再由商(协)会或企业党员在商(协)会或企业内部组建新的党支部。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市工商联已成功协助市阳江商会、市福建商会、市酒类行业协会等10多个商会成立了党支部;成功用2年多的时间帮助江门市江艺实业有限公司培养了6名党员种子,并成功协助该企业将6名党员种子关系迁回企业,并于2015年10月推动成立江门市江艺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广东国有企业党建优秀创新案例
江门融浩水业: “强根固魂”促转型 “红色引擎”惠民生
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是国企的“根”和“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江门融浩水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供水服务工作中去,实施“强根铸魂”和“红色党建”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一是坚持党组织对公司的领导不动摇,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牢固确立党委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探索实施“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完善党委工作机制和决策程序,前置讨论“三重一大”事项,确保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
二是坚持党组织对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变,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员工竞聘上岗制度,努力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员工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凝聚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合力。
三是坚持服务生产经营工作不偏离,围绕“红色源泉情系万家,心水相连服务民生”主题,深入开展“红色+”党建品牌活动,以打造“红色堡垒”“红色旗帜”“红色服务”“红色共建”“红色文化”为抓手,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安全供水、企业文化等各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加强服务民生能力建设,安全优质供水服务品牌深入人心。
通过实施“强根铸魂”和“红色党建”工程,该企业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力,有效激发了发展内生动力,如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和服务提质增效,公司党建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广东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建十佳创新案例
市税务系统:
打造“红色+税务党员教育”
党建品牌,创新党员教育方式
丰富党员教育载体
针对“党味”不够浓郁、参与党员获得感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市税务局积极打造“红色+”党建品牌项目,从主题党日、政治生日、业务学习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党员教育方式,丰富党员教育载体,有效激发党员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党员获得感,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
在创新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方式方面,制定了《江门市税务系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指引》,提出“3+N”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的新模式,包括集中学习、民主议事,以及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岗位竞赛、主题分享等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我市“红色印记”“美丽乡村”内容,结合本地税收经济点,审定52个“红色+税务党员教育”点,制作了“红色+税务党员教育”地图;设计推出15条“红色+税务党员教育”学习体验路线,并制作了《江门市税务系统党员教育手册——主题党日版》。
在创新市税务系统党员教育和“政治生日”开展方式方面,制定了《江门市税务系统党员“政治生日”活动指引》,创新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贺卡设计大赛,并举行百名党员齐过“政治生日”仪式,不断增强党员的心灵震撼,烙深党员的政治记忆。
在创新党建和税务业务融合方式方面,通过成立“减税降费党员攻坚队”“税务青年助企团志愿服务队”,将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进企业和基层;通过广泛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促进党建和税收业务深度融合,使党支部成为税收工作的“助推器”,共同服务税收中心工作,助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通过践行“3+N”主题党日新模式,为全市税务系统137个党支部打造了活动实践样本,引导基层组织生活迈进制度化、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基层党支部堡垒指数。通过开展“红色+税务党员教育”品牌创建系列活动,激发党员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