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急危重症,病情瞬息万变。疫情期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多来不及等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就要进行急诊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承担手术的医护人员就有被感染的风险。
近一个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量高达7608人次,也是该院会诊量最大的科室。其中,30岁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总医师赵健斌承担起该科急会诊的任务,穿梭于全院各个科室,尤其是在急诊科,患者大多诊断不明,病情复杂,需要详细的问诊和查体,需要进行密切接触,职业暴露的风险相对较高。
“医院和科室在防护方面给了大力的支持,能让我们放心冲锋到一线。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心脏病患者病情变化很快,这时候考虑的只是怎样尽快稳住患者的心脏情况,抢救病人,其他的并没有想太多。”赵健斌表示,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即使面临风险,他们也义不容辞。
作为住院总医师,他24小时在院待命,一年里每周只休息一天。因为疫情,早在1月31日,他就回到了岗位。他坦言,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有时也会觉得累,加上由于急会诊医生必须在接到电话后10分钟到位,面临的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他每时每刻不得不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休息日,他总会抽出两个小时打羽毛球,既锻炼身体,也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以此来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周的工作当中。
江门市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后,该院就诊患者明显增多,各种会诊也成爆发式增长。自3月10日开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赵健斌不是在会诊,就是在去会诊的路上。有时,他一天下来将近20个急会诊,上一个还没看完,下一个电话又来了。
“嘟嘟嘟……”3月14日凌晨,会诊了一天一夜的他,疲劳地走在回值班房的路上,这时电话响起了。原来是在收治发热待排除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二区里,有一个怀疑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急会诊。挂了电话后,他迅速赶往该区。
到达后,赵健斌立即查看该患者的资料,考虑是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监控里的患者在床上大口喘气,经验告诉他,患者情况不妙。
“我必须到患者床边去,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病情,而且可以稳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赵健斌毅然决然地说。
作为一个普通病房的医生,赵健斌平时少有穿脱防护服的机会,一不小心就会有暴露的风险。幸好,支援感染二区的心血管内科护士长杨晓冉当晚正在该区值班。在杨晓冉耐心细致的一步一步指导下,赵健斌在10分钟内按规范穿好了全套防护装备。戴上N95口罩时,他瞬间感觉呼吸不上来,但又快速调整好了呼吸,及时来到了患者的床边。当时,患者已经喘得说不出话,血氧饱和度快要维持不住了。经过为患者高流量面罩给氧,以及紧急推注利尿、强心、提升血压的药物等一系列处理后,患者情况暂时稳定,转到ICU进一步治疗。
完成急会诊后,他又一步一步按流程脱下防护服,做好出隔离区的消毒,写好会诊记录,那时已是凌晨2点。他一点也不觉得累,心里反而有一种满足感。赵健斌说:“其实,我一直有想报名支援抗‘疫’一线,但碍于我是住院总医师而不能成行,这次临时上了一次前线,也算在这场战‘疫’中作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余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