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中心医院心理介入小组为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心理支援
润物细无声 助“心”强有力
有了心理专家支持,一线医护人员更有底气了。
易利人通过视频为确诊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自疫情发生以来,江门市中心医院作为广东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之一,共收治19例病例,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64岁,最小的6岁,重型病例2例。自1月29日收治第一例确诊病例,到3月8日江门“清零”,江门市中心医院成功实现了患者治愈率100%、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除了在侨乡大地上硬核抗“疫”外,医院还精选医护人员参加第二批江门市援荆医疗队,千里驰援湖北抗“疫”一线,彰显了医者大爱。
两个战场上,除了硬核的医疗防护外,还需“柔性”的心理防护。在硬核抗“疫”的背后,有一股暖心力量——江门市中心医院心理介入支持,提供心理干预和疏导,“润物细无声”地为一线医护和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援,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奠定心理基础。
A 临危受命 火速支持抗“疫”一线
江门市中心医院十分重视抗“疫”的心理介入支持,早在感染科抗“疫”一线医护第一梯队人员组建时,心理科就几乎同步收到了指令——尽快开展心理支持。很快,在该院心理科主任易利人的主导下,该院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疏导微信群建立了。
有了心理专家支持,一线医护人员更有底气了,也在疫情不明的初期,稍稍放宽了心。在群里,该心理介入小组第一时间提供了心理测试问卷,督促每一位一线医护人员抽时间完成心理测试,以此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实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介入支援。此外,该小组经常发送在疫情背景下心理疏导的视频讲座,帮助医护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屏障”。在医护人员休息时间,易利人带领小组成员到隔离住所与一线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全面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舒缓工作压力。
此外,该小组还深入发热门诊一线,与医护人员交流,舒缓压力。在该院选定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后,他们又及时建立单独的心理疏导微信群,并应邀与支援队员进行一对一私聊沟通,及时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
B 倾情支持,消除前线“后顾之忧”
江门市中心医院不仅向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安全防护保障,还向他们的家人进行慰问,及时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做到“你在前线打仗,我在后方给你最强的支持!”
其中,在心理介入过程中,易利人了解到,一线抗“疫”的赵医生(化名)在休息之余,常常因担心家里的情况而睡不好。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需要支持的案例,便主动询问情况,并问该医生要了其妻子小柔(化名)的微信,开始了持续的心理陪伴、压力疏导支持。
“您好,我叫易利人,是您丈夫的同事。我们都很敬佩他奔赴一线的勇气,也敬佩您的坚强和勇敢。这段时间,您有任何需求随时跟我说,我会尽力帮助您。”易利人介绍。
“易医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余同我联系,这段时间我确实有不少疑虑。”小柔回答。
原来小柔分娩在即,赵医生因投身一线抗“疫”,无暇照顾妻子而内疚,而小柔也因丈夫陪伴缺失而感到不安,对疫情、对丈夫以及对自身状况的担忧,她每天都倍感焦虑。在向易利人倾诉时,小柔显得情绪很低落。易利人感叹,医生舍小家为大家,舍小爱成就大爱,这是多么无私无畏的壮举!这是患者之福、社会之福。但对于小家庭而言,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尤其是分娩在即的妻子,更需要丈夫陪伴呵护。
易利人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尽可能地解决小柔生活上的困难,并适当地增加她的安全感。于是,易利人设身处地为家属着想,积极跟医院工会、科室沟通汇报,妥善安排好家属产检、分娩工作,帮助小柔安度孕晚期生活。此外,她尽力感受、体谅小柔的心情,时时鼓励,并定期汇报赵医生的工作情况,给她报平安,还经常引导她转移注意力,积极充实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小柔的焦虑感。
由于投身于抗“疫”一线,赵医生一个多月都无法回家,易利人就成为了两口子的中间联络人,时而通过微信陪小柔聊天、做压力疏导,时而跟赵医生沟通工作、聊聊家庭情况。这两口子逐渐把易利人当成了亲人一般,彼此内心的顾虑也放了下来,一个安心待产,一个全情投入抗“疫”。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3月8日江门迎来新冠肺炎患者“清零”,赵医生在隔离14天后终于可以回家了,而他的小宝宝,也耐心地“等”到爸爸回家的那一天,迫不及待地呱呱坠地了!抱着天真可爱的宝宝,看着疲惫但幸福的妻子,赵医生决定为孩子命名为“懿潇”,取谐音为“疫消”,祈愿疫情尽快消除,幸福重归人间。
C 感同身受,解开患者心头郁结
抗“疫”有力度,助“心”亦强有力。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心理小组建立家庭群或者单独与患者本人的微信群,做到“一人一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其中,易利人每天进行1—3次的视频会诊心理疏导,对个别情绪明显躁狂和失眠的患者配合药物治疗,保障他们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认识疾病,配合隔离治疗。
疫情期间,一位名叫小华(化名)的患者情绪焦躁,大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架势。在确诊新冠肺炎后,他内心的恐惧、焦躁交织在一起,很难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易利人及时进行会诊,以同理心打开小华心扉,向他科普新冠肺炎的医疗知识,告诉他当前全国、全省、全市的救治态势。通过疏导,易利人找到了他的“愤怒点”——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确诊之后,患者敏感之心更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爱护,易利人循循善诱、坦诚交流,化解了他的心结。
“我会安心把病治好,争取早日出院。”小华感激地说。经过疏导和治疗,患者更积极地配合治疗,无论是一线医护人员还是患者本身,都十分感激。
这是心理介入小组“以柔助刚”,全力为抗“疫”提供“柔性”心理防护的一个缩影。为了达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效果,心理小组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医患沟通心理知识培训,把一线医护人员也培养成心理疏导高手。查房时,一线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进行具体的病情解释,满足知情需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度,同时应用肢体语言等,缓解患者的焦虑。在日常工作中,一线医护人员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尤其对于单间隔离的患者和重症患者,一线护士每天都出现在患者身边,或者在隔离房的玻璃窗前打个招呼,让患者感受到被医护人员关注、呵护的感觉。
透过隔离病房的玻璃窗,会发现有趣的现象:有时会看到部分的患者在房间里做操!事实上,没有去过一线的人真的难以想象,那些患者所面临的恐惧和焦虑,医护人员们期待去点燃他们内心的那盏希望之灯。大部分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情绪积极向好,安心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直至治愈康复出院。
“心理介入小组虽然不是疫情中的主角,但我们希望用专业知识尽一分绵力,呵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健康。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工作,直到疫情完全结束。”易利人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廖欣 余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