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雯
李洁琼
汤智
徐杏玲
赵艳婷
白衣天使,这个名称如此神圣,背后却充满艰辛和汗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他们用坚守听候生命的召唤。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门市人民医院护理人员白衣执甲,英勇无畏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以奉献护佑安康,用生命践行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重大贡献。他们白色的外衣、坚定的目光和拼尽全力的样子,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磨灭。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一起来听听白衣天使们的故事吧!
文/图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蔡昭璐
通讯员/何洁兰 曾冬怡
徐杏玲:
用专业知识
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档案:江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ICU护理组长,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重症护理专业,工作8年。2019年被评为医院先进护士。疫情肆虐之际,她毅然投身于湖北抗“疫”前线。
心声:心怀感恩,珍惜当下,用专业技术去帮助病人。
“我是重症医学科护士,能挨能扛,既能护理重症患者,也能照料轻症患者,国有所需,我必全力以赴。”怀着这样的信念,今年2月11日,徐杏玲向着湖北的方向出发了。
在湖北荆州市公安县,徐杏玲度过了她难忘的37天,她把生死置之度外,忙碌于隔离病区,穿梭在确诊、疑似患者之间。徐杏玲觉得,护士是一个有温度的职业,最希望的就是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她说:“在疫情前线,我实现了‘初心’。”
在同事眼里,徐杏玲是一个有责任心、有集体精神的人。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伍丽霞评价她说:“杏玲很有奉献精神,科室有需要时,她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回来顶班,而且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做事从不计较,与大家都相处得很好。”
因为近视,徐杏玲戴护目镜的同时还戴着眼镜,当她套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进入病房工作时,每次弯腰操作镜片就会布满雾气。隔着几层手套,平时对她而言堪称小菜一碟的打针都变得没那么容易了,但她没有气馁,努力想方设法去适应。为了不让病人受苦,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她耐心地反复苦练,摸索出隔着几层手套打针的经验。
在公安县支援的日子里,说不辛苦是假的,但患者感谢的语句常萦绕在徐杏玲耳边:“非常感谢你们,大老远从广东过来帮助我们,还打水送饭,辛苦了。”“谢谢你啊,广东护士真好!”这让她幸福感满满。
离开公安县当天,警车开路,市民挥手敬礼,当地医护人员欢送,这一切都让徐杏玲激动不已。“当我们搭乘的大巴启动后,有一个女孩子,一直向我们鞠躬……”说着说着,徐杏玲的双眼盈满泪水,“回想起那段时光,感觉很近又感觉很远,谈起这个话题,都会情不自禁落泪。”
当问起如果可以重来,她是否会做相同的选择时,徐杏玲说:“选择不会改变,我依然会义无反顾上前线。”
赵艳婷:
尽能力,担使命
彰显“天使”本色
档案:江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ICU护理组长,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7年,在医院的个人年度考核中多次获优秀。在医院党委发出支援湖北的号召时,她主动报名,与江门市第二批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一起驰援荆州。
心声:我逆行,我无悔。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2月11日,赵艳婷作为我市第二批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队员驰援荆州,她以生命护佑生命,在荆楚大地书写战“疫”故事,彰显江门人的“硬核”担当。
“当时没想那么多,这是影响全国的疫情,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所以我要到最前线、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赵艳婷说,因为这次疫情,让她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心生自豪,很有安全感。
赵艳婷支援的是公安县中医院,其隔离病区4楼是由宿舍改建而成的,一时间许多医疗设施还未完成配备,每次有需要,她都主动跑去3楼搬运设备。被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裹”着,来回跑很容易就出现气喘、恶心等缺氧症状,为了节省时间和防护用品,衣服湿了她也不敢随便换。
当时因天气寒冷,每次工作结束脱防护服时,都需要多次进行手部清洗消毒,双手都会冻僵麻木。这些困难都被这位外表娇小的女子用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下来。她说:“一想到我是来这里救人的,就有一股冲劲,不管再累、再难都充满能量。病人痊愈,就是我莫大的喜悦。”她护理的病人也总是说,她能给人阳光般的温暖,让人看到了希望。
隔离病区里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他们性格开朗,每次都笑脸迎人。因为怕把病毒传染给赵艳婷,老太太对她说:“你尽量不要靠近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这让赵艳婷心里涌出一股暖流,她说:“原来医患之间的关系可以那么近,在护理工作中,我也会尽量为病人多想一些。这些可爱的病人,有时一句话就让人感觉到温暖。”
赵艳婷表示,这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将成为她永远难忘的经历。“即使让我重新选择,我也会义无反顾地上‘战场’。因为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也是我的使命,我穿上这件白大褂,就有一种责任在肩上。”
刘倩雯: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档案:江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中共党员,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护理本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6年。2007年被评为江门市直卫生系统优秀共青团干部;2015年获医院年度先进护士;2019年被评为医院优秀共产党员。
心声:我们要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紧急关头,江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全体护士“舍小家,顾大家”,投身一线。作为感染科的护士长,身为共产党员,刘倩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11名护士,用精湛的护理技术和全身心的关爱投入工作,开始一段“无论生死”的抗“疫”战。
刘倩雯的丈夫梁焯辉是该院内分泌科的副主任医师,疫情期间,夫妻俩一直忙碌在一线,无瑕顾及家里,便请父母帮忙照顾8岁的孩子。她坦言:“作为共产党员,就要走在前面,而且医护人员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关键时刻就一定要冲出来,不然我学这些专业知识拿来干什么呢?”
3个月的时间,感染科的护士们背负着医者的责任和亲人的牵挂,虽曾有过疲惫与焦灼,但更多的是齐心拼搏与坚守。
刘倩雯回忆了这样一件让人感动的事:隔离病区有位病人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士特护。因科室人手紧缺,安排不过来,刘倩雯就在微信群请求支援。这时,刚下夜班回到家的护士敖静看到消息后,立刻回复:“护士长,我回来。”由于防护服非常紧缺,敖静又主动说,我买些纸尿裤穿上,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就可以节省防护服了。
“当时我还没同意,她就跑去买了一包纸尿裤回来穿去工作了,真的很感动。”刘倩雯说,其实敖静还有两个年纪很小的孩子,最大的才4岁,很需要妈妈的照顾,但为了肩上的责任,她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医者仁心,不分年龄。跟敖静一样,感染科的护士们都很年轻,家里的孩子也小,非常不容易,但他们义无反顾。不少护士主动向刘倩雯申请道:“护士长,请多安排我上班,就算过年不休息也可以。”这令刘倩雯感动不已。
在这场和疫情搏斗的战“疫”中,感染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选择了奋勇向前,毫不退缩,都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病人,战胜病魔。医护人员的可爱之处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上“战场”时,必定全力以赴。
李洁琼:
时刻待命
闻令而动
档案:江门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工作33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和管理经验,曾当选江门市人民医院“十佳护士”,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疫情期间,李洁琼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全身心投入工作,组织协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心声:战胜疫情,我们共同努力!
疫情来势汹汹,1月23日,江门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24小时全面启动。作为门诊部护士长的李洁琼,主动取消休假,坚守在发热门诊,参加护理一线值班;培训护士掌握发热门诊工作流程、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梳理、完善相关接诊、取材、送检等一系列流程;监控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与整改情况;每天凌晨按时整理、统计上报相关数据……
此外,李洁琼还要兼顾其他门诊的工作,但她表示:“都干了33年,再辛苦也习惯了,而且那些轮值发热门诊的护士,他们一样辛苦。”对此,李洁琼向记者讲述了发热门诊护士黄勇帆的事迹。黄勇帆有着30年的护龄,此前她因疾病引发了腿部问题,医院让她多休息,但她知道当时最需要人手,于是还在恢复期的她,主动申请加班支援。李洁琼说:“黄勇帆虽然脚痛,但她只要能走,就会坚持上班。”
发热门诊的护士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相互扶持,坚守岗位。他们穿上了防护服,就不会轻易脱下,一轮工作下来,往往全身都是汗,衣服、头发都湿透,护目镜也会有很多水珠滴落,但他们没有怨言,只为能把工作做好。
“发热门诊共有11位护士轮值,他们当中许多是90后。虽然年轻,但都很认真、负责,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李洁琼说,尤其是儿科的雷施琪、内分泌科的曹颖仪、中医科的郑丽华,他们自始至终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
“从开始投入‘战斗’到现在,大家一直都保持着‘时刻待命,闻令而动’的工作状态,时刻践行着医护人员的职责初心。战胜疫情,我们共同努力!”李洁琼说。
汤智:
援藏归来
又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档案:江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师,急诊科护理组长,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2年。2019年度被评为医院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疫情期间,援藏回来后的他,又主动放弃休整时间,投身于抗“疫”工作。
心声:注意个人卫生,坚持锻炼身体。
2019年8月12日,汤智作为江门唯一一名入选2019年广东省柔性援藏医疗队队员,远赴西藏,进驻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5个月的支援帮扶工作。出发的前一天,他的孩子才刚满月。
当地海拔较高,在平原长大的汤智到达林芝市后,出现了高原反应。走几步路,上个楼梯,他就喘个不停,根本不敢运动……尽管高原反应强烈,但汤智依然坚守岗位。
援藏工作开展两周后,汤智进行体检,B超却显示:右心房肥厚。“这是到了高原地区,心脏负荷增大引起的,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慢慢恢复锻炼,使身体机能逐步适应。”汤智说。
一方面,由于当地基层医疗条件欠缺,交通不便,部分病人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另一方面,高海拔气候也使急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较于平原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因此,在实施抢救时,汤智面临更大的压力,只能“胆大心细”,不畏惧,不退缩。
今年1月17日,汤智完成了援藏任务,回到江门。此时的他本应好好享受假期,与妻儿团聚,但面对严峻的疫情,他毅然放弃休假,主动报名该院的党员义工,增援预检分诊志愿工作。疫情日益严峻,汤智得知医院要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他没有多想便主动请缨,报名参加广东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
虽然后期湖北疫情转好,汤智没有去成,但在疫情最严重时期,汤智一直坚守防疫一线,每天早上8点就到医院,比规定到岗时间提前了半小时。因为来看门诊的患者较多,汤智和另一个同事需要一直引导患者就诊,通常一站就是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旁边保安亭的保安看见他们这么辛苦,都忍不住问他们累不累。
“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的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男护士,身强力壮,我必须走在群众前头,越是困难就越要向前冲。”汤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