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静的清晨,天沙河在朝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
龙溪河整治前。
龙溪河整治后。
近年来,礼乐河已恢复昔日“鱼翔浅底”的生机,沿岸渔民在某个冬日乘着暖阳在泛舟下网。
今年“五一”,位于江门滨江新区的天沙河景观示范带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江门市民休闲游玩“打卡”的好去处。天沙河景观示范段工程位于龙舟山森林公园山脚下,为蓬江区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天沙河段示范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00万元,实行施工、运营、维护、管理一体化的“EPC+O”模式,对全市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起到示范性、引领性作用。
据检测数据显示,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开展以来,不仅仅是天沙河、杜阮河、龙溪河、龙湾河等江门市区城市建成区重要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据介绍,我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共有12条,近年来,我市采用截污控源、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奋力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条黑臭水体实现初见成效目标任务,1条水质明显改善,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1.67%。(文/图 严建广 城管宣)
A
昔日“臭水沟”
今成休闲地
每到傍晚,天沙河景观带体育中心段就迎来不少市民,他们在这里漫步、休闲、娱乐,其乐融融。
“河水清了,两岸绿了,风景美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市民杨先生说,政府对黑臭水体的整治力度越来越大,以前这里河面时常漂浮着各种白色垃圾,水体浑浊,甚至有难闻气味散发出来,一到雨季,亲水步行径便被河水淹没,河水退去后,则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现在好了,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天地,成了蓬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感受到黑臭水体整治变化的还有高新区(江海区)的居民。家住礼乐街道英南村的李叔饭后经常到礼乐中心河边散散步,碰到邻居便一起聊聊天。“以前经过河边,看到的水质是浑浊不清的,还时不时看到垃圾漂浮。整治后,水质变清了、水面干净了,再也闻不到臭水的味道。”他说。整齐的河道、成阴的绿树,配上干净的河道,曾经令人避而远之的黑臭河一河两岸,如今成为了群众的休憩好去处。
居住在新会区会城河、紫水河和龙湾河周边的市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改变,他们眼看着过去又脏又臭的“纳污河”在挖掘机轰鸣声中得到了改造,让沿岸居民告别了臭气熏天的生活,昔日的臭水沟华丽变身,成为可休闲、可娱乐、可观赏的好去处。
今年5月8日,近百名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沿着龙溪河,从金瓯路与龙溪路交叉路口步行至龙溪湖公园,实地察看高新区(江海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并就污水管网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河道长效管理等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看、听、议的形式,充分感受江门市污水治理成果,并对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提出建议、意见。
省人大代表、广东凌志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杰边走边惊叹龙溪河沿岸的变化,他表示,高新区(江海区)以工业立区,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面困难多、压力大,但是现在整治成效非常突出,龙溪河水清、岸绿,完全可以看出高新区(江海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
B
一年接着一年干
每年都有新变化
从昔日人人避而远之的黑臭水体,到如今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黑臭水体变化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对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多次现场调研,指示“要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全流域治理,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勇于担当,扎实推进行政措施、加快推进工程措施,既要完成国家、省的考核目标,也要借此机会,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要一年接着一年干,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2016年以来,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对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作出批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要求,“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精准发力,突出源头严控,要因河施策,挂图作战,狠抓黑臭水体整治,确保如期完成全面消除黑臭工作”。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以来,12条黑臭水体市级河长也多次专题现场调研督导,听取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汇报,现场协调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我市专门成立了黑臭水体及生活污水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三区也分别成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连续三年把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清单”,由市委办、市人大办、市府办、市政协办联合督查督导,合力推进。
为达到标本兼治,实现全流域治理,恢复河道水系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市紧密围绕“2017年消除黑臭水体60%以上,2018年消除黑臭水体80%以上,2020年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的总体目标,先后出台印发了《江门市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以及工业、农业、垃圾、生活污水等专项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市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城管各部门工作职责,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抓总,三区政府、各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全面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作,对每一条黑臭水体落实“一河一策、一河一台账、一河一清单、一河一评估”制度和“六个一”的机制(即“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团队、一个工作方案、一张倒排工期清单、一张挂战图、一抓到底”),有力推动我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此外,根据《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东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江门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巩固近年来治理成果,加快改善江门市水环境质量,紧密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江门市还制定了《江门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并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
C
牵住工作“牛鼻子”
整治消除污染源
“黑臭水体治理,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蓬江、江海、新会三区政府开展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4方面专项整治工作,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通过开展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专项污染源整治行动,确保面源污染全面消除、内源污染整治到位。
统计显示,自开展黑臭水体治理以来,江门市区累计核发837家国版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水许可证1091个;累计完成全域4094家“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改,流域范围内所有工业废水排放企业实施最严格排污许可制度,27家废水排放重点企业安装废水自动监控设施;累计关闭或搬迁养殖场880家(其中生猪养殖场679家,家禽养殖场201家),清理生猪存栏9.6万头、清理家禽存栏11.52万只。结合城管进社区、党员义工巡河活动、河长制巡查等行动,开展专项整治85次,清理垃圾1.5万多吨,整治垃圾堆放黑点300余处。
2016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约59亿元,市区新建、扩建污水厂5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4.5万吨/日、新建管网326.8公里,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5座,提标处理能力46万吨/日,完成老旧管网改造58.77公里,改造问题排口226个。新建引水及排涝泵站6座,对12条黑臭水体底泥进行治理,清疏河道81公里,完成8个生态修复工程,改造河涌沿岸环卫设施工程2个等项目。
目前,江门市区建成配套污水干管网671.98公里,雨污合流管网1030公里,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2%,污水处理厂进水COD,BOD、氨氮平均浓度不断提升,出水水质均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和广东省《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第二时段一级标准较严值。
D
全民参与和支持
共建共治共享水环境
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是事关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大事,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在高新区(江海区),沿岸截污工作建立在大量的群众工作之上。部分河道断面小,两岸房屋林立,截污施工难度十分大,这需要每一户居民的配合。在正式动工之前,属地街道召集了各村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提前做好解释工作,再由组长们把信息传递给村民。
“在征集群众意见的时候,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其中一户是个老人家,十分担心施工会影响他辛苦多年盖的房屋,最终写下承诺书,从施工工艺、用料上都进行了保障,消除了他的疑虑,得到了他的支持,整治完成后,村民对我们的施工效果十分满意。”江海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黑臭水体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水环境保护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水环境治理氛围,从而形成合力共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此外,在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后期长效管理方面,我市还充分利用“河长制”这一抓手,结合河长制“河畅、水清、岸绿、堤固、景美”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核与监督,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从严追责,力求黑臭水体治理常态、长效;持续改善水环境,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还老百姓一个清水绿岸、鱼翔水中的景象,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各区亮点
蓬江区: 高标准推动综合治理工作
“蓬江区始终坚持高标准推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作,累计投入超30亿元。”蓬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
一是加快推进蓬江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建设进度。一期项目于2019年6月进入施工阶段,采用EPC+O模式,总投资约13.87亿元。主要针对天沙河、杜阮河、木朗排灌渠、龙榜排灌渠、环市丹灶河等河涌及其支流和上游进行整治,达到消除黑臭的目标。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完成投资额9亿元,占总投资的68.51%,已开工子项目共52个(其中已完工子项目31个,在建子项目21个),完成排口截污365处,渠箱清污分流3.7公里,新建污水管网约116公里,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16座;完成9条河道内源治理,累计清淤河长达16.2公里,清淤量约6.8万立方米。
二是在水环境一期项目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提高治理能力,蓬江区积极筹划水环境二期项目,二期项目投入约19亿元,将重点从截污纳管、污染溯源、河道清淤等方面开展。目前二期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开展前期进场勘察设计等工作。
高新区(江海区): 大力做好生态修复
据江海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生态修复和活水保质方面成效显著。
据了解,在生态修复方面,麻园河、龙溪河新建多功能净化漂浮湿地12000平方米,构建河滨水生植物绿化带31000平方米。礼乐中心河于下游建设5000立方米规模一体式污水处理站,通过河道截污管网收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龙溪河支流石咀河、中路河结合村庄地形地貌,选种适宜本地生长的水生植被,对河堤护岸进行修复美化,打造“一河两岸”美丽乡村景观试点。
此外,针对该区河道交错,大部分河道起点、终点均与外江相通,受外江潮汐影响程度深,河道无法形成单向循环,河水扰动造成水质变差,且该区地势较低,汛期内涝现象严重等特点,治理过程中,对麻园河、龙溪河原有河道断面进行拓宽,新建护岸挡墙12.5公里,新建三元、石咀1、石咀2三座排涝泵站;礼乐中心河、外海石咀河、中路河对损坏河道护岸进行修复,对过流面积不足的河道箱涵进行拓宽,增加河道环境容量。
新会区: 综合治理解决河道污染问题
龙湾河是经过新会区的一条典型黑臭水体,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据新会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针对该典型黑臭水体,该区坚持以源头治理原则,从内源清理、外源减排、综合管理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污染问题。
据介绍,工业污染治理方面通过源头把关严控准入、实施最严格的流域排污许可管理全面排查、加强监管铁腕执法三个“组合拳”方式,统筹推进工业污染源整治。生活污染治理方面是治理河道的重中之重,针对河道经城中村无截污措施的实际情况,该区通过细致摸查,坚持不留一个排口的底线进行所有污水截流入管,20多个直排口污水全部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此外,针对该河道生态基流小,环境容量不足的情况,通过加强水系调度,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改善水体流动性,进一步改善水质;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落实河道及两岸卫生保洁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至2019年底,所有工程措施均已相继完成,其他行政措施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龙湾河水质明显改善。